想起了阎锡山的副官

陈隽永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台湾阳明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4年8月,经国台办批准,应台湾台中市总工会邀请,我以山西省直属机关工会主席身份,随山西省总工会代表团一行赴台湾进行交流访问,8月18日10时,我们乘车专访“山西王”阎锡山墓地。穿过阳明山静悄悄的丛林,向导说,如果能看到阎锡山的老副官张日明就好了,张日明每天都会上山给阎锡山上香、扫墓,已经义务守墓54年了,如今的张日明已经是84岁的老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张日明</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终于见到了张日明老人,张日明是阎锡山晚年最信任的副官之一,其生平与阎锡山的命运紧密相连。他 1930 年出生于山西朔县,15 岁参军加入晋绥军,19 岁被选为阎锡山的随身侍卫,成为其嫡系部属。1949 年阎锡山败退台湾时,张日明作为最年轻的侍卫副官(少尉军衔),全程护送其辗转广州、重庆、成都等地,并参与押送国民党“国库”黄金至台湾的行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台湾期间,张日明继续担任阎锡山的警卫副官,负责其在阳明山“种能洞”住所的安全保卫工作。阎锡山病逝后,张日明做出了一个震惊世人的决定:他拒绝了蒋经国安排的公职,放弃军籍,独自承担起为老长官守墓的职责。此后 58 年间,他每天从台北石牌住处乘车前往阳明山墓园,风雨无阻地清理墓园、上香祭拜,未领取任何津贴。即便晚年行动不便,仍坚持拄拐上山,直至 2018 年才被迫终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张日明老人见到山西老乡有就不完的话</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日明的忠诚源于多重因素:其一,他出身山西贫苦家庭,15 岁投身阎锡山创办的“山西新军”,视阎为“大家长”,大家长说抗日咱就抗日,大家长说暂缓抗日咱就停止抗日;其二,阎锡山在败退过程中对山西籍部属的特殊信任,曾专门从家乡选调子弟兵组成卫队,张日明因此成为心腹;其三,阎锡山去世后,其家人远居美国,部属星散,唯有张日明坚守“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忠义观念。这种超越政治立场的个人忠诚,使其成为阎锡山治下“山西精神”的最后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阎锡山是一个在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阎锡山初期与中共合作,允许八路军入晋抗战,划给专有地盘。在八路军入晋初期划出的主要地盘包括晋西北的 14 个县及晋察冀、晋冀鲁豫部分区域,这些区域通过军事协议、战区部署及实际控制逐步形成了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支持牺盟会、新军的发展,组织太原会战。但随着形势变化,他转向 “联日反共”,1939 年制造 “十二月事变”,进攻新军和八路军,导致山西抗日力量分裂。 但阎锡山始终未公开投敌。这种 “在三颗鸡蛋上跳舞” 的策略(平衡蒋、共、日)虽维持了自身势力,却损害了抗日大局。中共曾评价其 “在抗日与反共之间摇摆”,而国民党则视其为 “反共模范”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0年5月23日,阎锡山在去台北台大医院的路上病逝,终年77岁。阎锡山病逝后,根据事先的遗嘱下葬在生前的故居旁。阎锡山病逝时身边没有一位亲人,只有一直陪伴他的警卫人员,最后阎锡山死在了张日明的怀中。如今的阎锡山墓地和故居成为游客观光的地方,很多从大陆来的游客来到台北后都会来这里看看,主要是缅怀其对抗日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张日明老人在阎锡山墓前讲述往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4年,台北捷运交通系统开工,结果阎锡山的故居和墓地也是在规划当中,这可急坏了张日明。为此张日明每天积极奔走找寻解决办法,1998年12月,台北市当局否定征地前议,维持阎故居、墓地原状,并于2004年指定为市定古迹。至此,阎锡山墓地和故居被永久保留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日明见到我们,听到熟悉的乡音很是激动,与我们聊了很久。我们就要告别了,张日明老人目送着我们渐渐远去,目光中透出恋恋不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张日明老人恋恋不舍目送我们离去</span></p> <p class="ql-block">访问事过10年后,2024 年,张日明以 94 岁高龄离世,带走了阎锡山时代最后的鲜活记忆。但他守护的不仅是一座墓园,更是一段充满矛盾的历史 —— 那个在太原会战中拼凑国共兵力构筑防线的指挥官,与在汾阳协定中试图 "联日剿共" 的投机者,在时光的冲刷下渐趋立体。当大陆游客踏上阳明山,在 "世界大同" 的碑刻前驻足时,他们缅怀的或许不是某个政治符号,而是抗日战争中每一个为民族存续出过力的身影,无论主角或配角。</p><p class="ql-block">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阎锡山的复杂轨迹恰是民族救亡图存的特殊注脚。他的兵工厂曾为前线输送枪炮,他的摇摆曾让统一战线出现裂痕,但终究未踏破投敌的红线。张日明的故事提醒我们:历史评价不应非黑即白,那些在时代浪潮中挣扎的地方势力,其功过是非更需置于具体语境中审视。正如阳明山的云雾般,历史的真相或许永远带着朦胧,但每一个为抵御外侮流过血的灵魂,都值得后人在记忆中为其留一方位置。</p><p class="ql-block">硝烟散尽,张日明们的背影已经远去,但那些在抗日战场上响起的晋造手榴弹爆炸声,那些新军战士冲锋时的呐喊,以及一位副官用半生书写的忠诚,共同构成了民族记忆中不可剥离的片段。当我们向所有为民族独立奋斗过的先辈致敬时,既应铭记英雄的璀璨,也需正视历史的复杂 —— 这,或许才是对胜利最好的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