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59430367</p><p class="ql-block">作者:健 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短短八字道尽书法艺术的发展真谛。这一智慧不仅是书法创作的准则,更揭示了传统文化在时代浪潮中生生不息的密码——唯有扎根传统而不泥古,拥抱时代而不趋俗,才能让艺术之脉绵延不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古不乖时”,是对传统的敬畏与活用。书法艺术的根基在古人经典,王羲之的妍美、颜真卿的雄浑、柳公权的劲健,构成了书法美学的核心范式。若脱离传统空谈创作,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浅薄的涂鸦。但继承绝非机械复刻,不是对着古帖亦步亦趋,更不是生搬硬套古人的笔法结体。真正的传承,是透过笔墨纸砚,领悟古人的审美意趣与精神内核,再将其融入当下的审美语境。正如启功先生所言:“学书者当学古人之神理,而非古人之形貌。”他深耕二王法度,却不拘泥于点画的形似,结合现代审美对结体进行优化,形成了端庄秀丽、雅俗共赏的“启体”,正是“古不乖时”的生动实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今不同弊”,是对时代的拥抱与警醒。每个时代的书法都有其独特风貌,魏晋的飘逸、盛唐的雄浑、宋代的意趣,皆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同频共振。当代书法创作拥有更广阔的表达空间,新材料的运用、多元文化的碰撞,为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但时代浪潮中也潜藏着流弊:部分创作者为追求噱头,刻意扭曲字形、滥用技巧,陷入“怪诞俗套”的误区;还有人盲目跟风潮流,使书法沦为形式化的表演,丧失了艺术本真。“今不同弊”正是要求创作者保持清醒认知,在汲取时代养分的同时,规避浮躁功利的创作心态。林散之先生晚年探索草书创新,融入现代美学的简约理念,却始终坚守书法的笔墨精神,其作品既具时代气息,又不失古典韵味,真正做到了“出新意于法度之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古不乖时”与“今不同弊”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书法艺术“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脱离传统的创新是无源之水,背离时代的继承是固步自封。书法如此,所有传统文化的发展皆是如此。从昆曲的现代化改编到故宫文创的破圈,从传统榫卯工艺的当代应用到非遗技艺的创新传承,无不印证着这一道理:唯有以传统为根,以时代为镜,在继承中汲取养分,在创新中规避弊病,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持久的生命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笔墨当随时代,风骨应继古人。”孙过庭的八字箴言,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于当代创作者而言,既要沉下心深耕传统经典,领悟艺术的本质规律;也要睁眼看时代变迁,把握审美潮流的脉搏。在继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方能写出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精神的作品,让书法艺术在岁月长河中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