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市的天阳光明媚,我们歌舞团的新排练厅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气派。圆顶像蒙古包的轮廓,又带着现代建筑的流畅线条,玻璃幕墙映着天光,仿佛把整片草原的明亮都收进了屋里。门前那片绿草地刚洒过水,空气里还飘着青草香。我站在门口,看着这栋既熟悉又新鲜的建筑,心里踏实得很——这是属于我们二人台人的家。</p> <p class="ql-block">闫志民团长今天穿了深色西装,系着红领带,站在楼前和街坊们打招呼。他说话声音不高,但句句有力,像咱们草原上的风,听着温和,其实有股子韧劲儿。他总说:“二人台是老百姓的戏,咱不能把它唱成庙堂里的摆设。”这话他没在台上讲过,可我听他在社区里说了好几回。那天他身后是几栋老居民楼,树影斑驳,孩子们推着婴儿车跑来跑去,他笑着点头,那模样,不像个团长,倒像个邻家大哥。</p> <p class="ql-block">玉泉区的大舞台今天热闹极了。主持人穿着西装站在前头,话音一落,我们合唱队就齐刷刷站起身,红蓝相间的礼服在灯光下像草原上流动的晚霞。手风琴一响,电子琴跟着进来,熟悉的调子一起,我嗓子眼就发紧——那是《走西口》的前奏。台下坐着的都是街坊、老票友,还有几个举着手机录像的年轻人。横幅上写着“呼和浩特市第二届老年文化艺术节”,可谁说这是“老年”的专场?我们唱的是岁月,也是热气腾腾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女队员们换上那身带金纹的红礼服时,一个个都笑了。领口的刺绣是马兰花,裙摆的纹路像风吹草浪,穿在身上,人就挺拔了三分。她们在后台互相整理衣领,说说笑笑,像一群要出嫁的姑娘。可一上台,眼神就变了,亮得能照见三十年前的自己——那时候我们在土台子上唱,脚底下是泥,心里是火。如今灯光亮了,舞台大了,可那股子劲儿,一点没丢。</p> <p class="ql-block">活动结束前,大家在排练厅里合影。墙上那条红横幅写着“崇文玉泉 泉民行动2025年‘我们的节日·重阳’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活动”,字挺大,可我一眼就看见闫团长站在后排角落,悄悄把一位腿脚不便的老队员扶到前排。没人指挥,大家却站得自然又庄重。有人穿西装,有人穿对襟布衫,还有个小伙子套了件蒙古袍,笑得最欢。快门一按,那一刻就定住了——不是摆出来的,是活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散场后,屋里还挂着红灯笼,暖光晃在每个人脸上。有人端着茶杯聊天,有人哼着没唱完的调子,几个小孙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学着大人甩袖子。我坐在角落,看着这满屋子的笑语,忽然觉得,二人台从来不是“非遗”两个字能框住的。它是闫团长嘴里的那句“咱老百姓的戏”,是女队员们金线礼服上的光,是手风琴响起时,从骨头里冒出来的乡音。</p>
<p class="ql-block">这戏,唱的是人,是情,是日子。2025年11月5日,我们又唱了一回,唱给草原听,也唱给明天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