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5日大家从临河、前旗、包头、呼市和成都等地点出发,于下午16:49到达大同南站。下车后山西地接导游洋洋接我们到宾馆办理了入住手续。宾馆就在大同古城的边上。</p><p class="ql-block">旅行团一共21人。从同学和家属以外还有我们的老朋友航天员王杰的父亲王天才和新加入的团员牛永才。</p><p class="ql-block">在宾馆休息片刻,大家开始自由活动。晚饭大家品尝了大同美食,个个都对大同的饭菜赞不绝口。</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是中国华北地区的重要省份,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2024年底常住人口3445.96万人,辖11个设区市、117个县级行政单位。 因位于太行山以西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以丰富的矿产资源、独特的地理风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著称。</p><p class="ql-block">地理与自然特征</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东邻河北,西、南隔黄河与陕西、河南相望,北接内蒙古,轮廓呈东北-西南向平行四边形,山区占比超80%。</p><p class="ql-block">地形地貌:以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为主,最高峰五台山叶斗峰海拔3061.1米(华北之巅),最低点垣曲县黄河谷地海拔180米,地势东北高西南低。</p><p class="ql-block">气候: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4.2—14.2℃,降水358—621毫米,夏季集中60%,昼夜温差大。</p><p class="ql-block">资源与经济</p><p class="ql-block">矿产资源:全国矿业大省,煤炭储量2709亿吨(全国第三)、煤层气可采储量2304亿立方米(全国第一),铝土矿、耐火粘土等5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p><p class="ql-block">生态资源:</p><p class="ql-block">森林覆盖率20.6%,有南方红豆杉等珍稀植物及褐马鸡、金钱豹等71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p><p class="ql-block">分属黄河(62.2%)与海河(37.8%)流域,汾河、沁河等为主要河流。</p><p class="ql-block">历史与行政区划</p><p class="ql-block">文化地位:三千年文字史,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拥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p><p class="ql-block">行政区划:省会太原,下辖大同、朔州、晋中等11市,含25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1个县。</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大家游览了大同古城。</p> <p class="ql-block">大同古城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它曾是北魏的都城,当时北魏拓跋氏在此修筑了规模宏大的城池。此后历经辽、金等朝代,不断巩固和发展,成为中国的繁华之城与军事要塞。明朝时,大将军徐达在北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进行增筑,形成了现存城墙的基本格局。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同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一直是北方的边陲重地和胡汉文化交融之地,具有多民族交融形成的独特文化。</p><p class="ql-block">- 特色景点:</p><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墙:是中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城墙高大雄伟,周长7.24公里,高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城墙设有主城门四座,东曰和阳门、西曰清远门、南曰永泰门、北曰武定门,同时还建有护城河、吊桥、箭楼、城楼、望楼、角楼、控军台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城墙上的72座门楼、角楼、马门楼等,既可用于军事防御,又是独特的景观。其中,乾楼建于明初,位于八卦十二方位之首的“乾”位上,是用于瞭望和视察敌情的望楼,“镇楼秋爽”是大同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寺内的大雄宝殿是金代建筑,薄伽教藏殿为辽代建筑,殿内的露齿菩萨彩塑独具特色,还有被誉为“天宫”的藻井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华严寺是辽代木结构寺庙的代表,其建筑和雕塑等体现了古代高超的工艺水平。</p><p class="ql-block">- 九龙壁:是全国最大的九龙壁,由426块特制的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体积是北海九龙壁的三倍。九龙壁上的九条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彰显了古代琉璃制作工艺的精湛。</p><p class="ql-block">- 代王府:是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改封为代王后,就藩大同所建的王府。其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是明代藩王府邸的典型代表,如今部分建筑得到修复和保护,展示着昔日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善化寺:寺内的山门、三圣殿、普贤阁和大雄宝殿都是辽金时期的珍贵古建。大雄宝殿内的三十四尊金代雕塑更是国宝级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这些建筑和雕塑体现了辽金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 关帝庙:为元代建构,外围有清代修复,大殿的壁龛可以走入,后面有原始壁画,藻井也独具特色。关帝庙对面是戏台,展现了古代的建筑布局和民间文化。</p><p class="ql-block">- 文化价值:大同古城是多种文化交融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从建筑方面来看,古城内的华严寺、善化寺等古建筑,融合了辽、金等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为研究古代建筑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从宗教文化角度,这些寺庙承载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对于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古城作为曾经的北魏都城和辽金陪都,见证了多个朝代的兴衰变迁,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古城内的各种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以传承,如地方戏曲、传统手工艺等,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p> <p class="ql-block">九龙壁位于大同市平城区和阳街南侧。坐南朝北,南北长38.6米,东西宽64.5米,占地面积2490平方米。据《大同县志》记载,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1392),为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府邸照壁。府邸于明崇祯末年毁于兵火,唯九龙壁幸存。清代、民国曾予修缮。壁长45.5米,高8米,厚2米,下部为琉璃贴面须弥基座,束腰部分雕刻狮、象、麒麟、鹿、飞马等动物图案,壁身正面雕刻九条巨龙翻腾于云海中。全部壁面用426块黄、绿、白、赭、紫、蓝色琉璃构件拼砌而成,龙壁顶部为仿木构庑殿顶,檐上勾滴、瓦垄、脊兽、戗兽俱全,正脊上雕刻行龙、莲花等图案。九龙壁前池沼长35米,宽4.75米,中有双孔石桥,四周设石栏杆,望柱上石雕石榴、动物等。1954年,因城市建设,依九龙壁原状向南迁移28米。现存历代重修碑5通。</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大同九龙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6日早7点大家在宾馆的6楼开始用早餐,早餐品种丰盛,口味适中,非常的美味可口。</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Yungang Grottoes),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今和林格尔县)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为盛乐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冲。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年)。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后世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云冈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1年,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截至2023年12月8日,云冈石窟景区年度游客人数突破300万人次,门票收入突破2亿元。</p> <p class="ql-block">晋中行</p><p class="ql-block">春光好,夏日长,</p><p class="ql-block">年年此时走它乡。</p><p class="ql-block">山青青,绿水长,</p><p class="ql-block">人说山西好风光。</p><p class="ql-block">观庭院,楼阁奇,</p><p class="ql-block">探祖寻根皆为题。</p><p class="ql-block">古卷载,笔墨重,</p><p class="ql-block">多少将相出晋中。</p><p class="ql-block">雄魂略,霸业成,</p><p class="ql-block">名留青史于后人。</p><p class="ql-block">老同学,再相聚,</p><p class="ql-block">唯美山西赏一回!</p><p class="ql-block"> 2025..5.25日</p><p class="ql-block"> 白桂珍</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p><p class="ql-block"> 佛宫寺释迦塔(Pagoda of Fogong Temple),又称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p><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高67.31米,底部直径30.27米,总重量为7400多吨,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p><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较典型的实例,中国建筑发展上较有价值的坐标,抗震避雷等科学领域研究的知识宝库,考证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史典”。</p><p class="ql-block">木塔塔身内外悬挂52块牌匾和6副楹联,其中“峻极神工”为明成祖朱棣亲笔所书;“天下奇观”为明武宗朱厚照所书。1966年、1974年木塔先后现世的两枚佛牙舍利,据考证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应县木塔堪称世界古建筑的典范,佛教文化的中心和圣地。</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佛宫寺释迦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10日消息,应县木塔保护协调机制建立,全面测绘方案和局部加固初步设计批复通过。</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4日起,应县木塔景区首次将闭园时间从18时延长至22时。</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讨论(Xuankong Temple14</p><p class="ql-block">),原叫“玄空阁”11</p><p class="ql-block">,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东南4千米恒山磁窑峡(亦称金龙峡) 翠屏峰西侧3</p><p class="ql-block">,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建筑群3</p><p class="ql-block">。悬空寺距地面高约60米,文物建筑物面积472平方米,寺前平台面积726平方米,占地面积约921平方米,文物保护区总占地面积约8.83公顷3</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历代皆有修缮,其中金、元时期,南楼、北楼及悬空栈桥已大致形成现今的空间格局,中华民国时期的悬空寺与与如今所见基本一致,且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期修建3</p><p class="ql-block">。悬空寺寺门向南,以西为正,为木质框架式结构13</p><p class="ql-block">,呈南北走向多层次的横向布局,总体布局为 “一院二楼”,南端为一座悬空寺院, 北边为两座悬空飞楼14</p><p class="ql-block">。其中悬空寺院包括了大雄宝殿、太乙殿、关帝殿、钟楼、鼓楼、送子观音殿、伽蓝殿等,南楼有纯阳宫 、 三官殿和雷音殿,北楼有三教殿、四佛殿、三圣殿。</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悬空寺景区及周边地带拥有恒山山岳崇拜、北岳神祭祀文化、民俗信仰社会活动与崇拜、民间传说故事、民间歌谣等非遗,如民间传说故事——悬空寺悬空之谜等。3</p><p class="ql-block">悬空寺是中国现存较早、保存较为完好的高空木构摩崖建筑讨论9</p><p class="ql-block">,为恒山十八景中的第一胜景。27</p><p class="ql-block">悬空寺被唐代大诗人李白赞为“壮观”,被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惊叹为“天下巨观”10</p><p class="ql-block">,1982年2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p><p class="ql-block">,2010年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全球十大最奇险建筑”34</p><p class="ql-block">,并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5月27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雁门山中,县城以北约20千米处,明洪武七年(1374年),今雁门关关城由贬谪代州的吉安侯陆亨所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雁门关长城由巡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p><p class="ql-block">雁门关坐落在代县北部的陉岭上,陉岭也称勾注山、雁门山。历史上,在此山的两个重要壑口上建立了两个关,通称雁门关。两关相距约5千米,东曰东陉关,西曰西陉关。东陉关即现雁门关,西陉关在太和岭上铁裹门。两关约同时所建,先后泯没。</p><p class="ql-block">雁门关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被称为“中华第一关”。雁门关景区面积约30平方千米,以军事防御体系历史遗存、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集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旅游区为一体。包括关城、长城、隘城、兵堡、烽火台等不同等级、不同功能、不同形质的历史建筑遗存。7</p><p class="ql-block">作为古代中国北境咽喉要塞,雁门关见证和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作为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交汇点,雁门关亲历了民族融合的历程,积淀了色彩斑斓的多民族文化精华;作为中国历史上千古商道,对促进古时商贸活动、文化交流、民族融合起到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长城雁门关段作为“长城”的组成部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17年2月,忻州市雁门关景区正式称为国家5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忻州市五台山风景名胜区(Mount Wutai Scenic Area65)地处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东北部。占地面积607.43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由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组成,有68座寺院,宝塔150余座等。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p><p class="ql-block">忻州市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以山地为主。</p><p class="ql-block">属温暖带半干早型森林草原气候带北端,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明显。</p><p class="ql-block">主要河流为滹沱河、清水河,属海河水系。</p><p class="ql-block">共有植物100科、386属、661种,还有陆生脊椎动物63科,149属,205种。主要有石貂、金钱豹等。</p><p class="ql-block">区域内佛寺以大孚灵鹫寺为最早,初建于东汉年间,随后各朝代相继修建寺庙,至唐代多达360余座,会昌灭佛后,明代回升到104座。</p><p class="ql-block">清末至民国年间,因战争等破坏,寺庙损毁甚多。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拨款修缮五台山寺庙中建筑、塑像等。</p><p class="ql-block">风景区由台怀片区、佛光寺片区等12处独立景点等组成。</p><p class="ql-block">观赏景点有望海峰、锦绣峰等自然景观,还有佛光寺、显通寺等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五台山保存了世界上鲜有的古建筑群、佛教造像群等,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等,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忻州市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被冠之“佛教名山之首”“世界瞩目的佛教圣地”等称号。是中国唯一汉传、藏传佛教并存的名山。</p> <p class="ql-block">5月28号</p> <p class="ql-block">晋祠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晋祠博物馆(Jinci Museum),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晋祠公园内,距离市中心25千米,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库房面积1000平方米,隶属太原市文物局,是一座集文物保护、学术研究、陈列展览、安全保卫、景区建设、重要接待及社会教育于一体的地方综合类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952年,成立山西晋祠古迹保养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 1979年全面整修。1990 年,山西晋祠古迹保养所更名晋祠博物馆。截至2019年末,晋祠博物馆藏品有741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060件/套,举办展览12个,教育活动152次,参观人数150万人次。</p><p class="ql-block">有宋、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100余座,宋元以来雕塑100余尊,铸造艺术品30余尊,历代碑刻400余通,诗文匾联200余幅,古树名木96株,其中,上千年古树30株。</p><p class="ql-block">1990年,山西晋祠古迹保养所更名晋祠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017年11月,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p><p class="ql-block">2024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并获评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p><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外文名:Wang Grand Courtyard)位于中国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为灵石望族静升王氏于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的住宅建筑群。现存建筑多为清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占地4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代中叶王家致富后,宅院进一步扩展。清康熙年间,王家成为显赫官商,开始大规模建造房屋,先后建成拥翠巷、锁瑞巷、宜安院等。清雍正年间,王家开始在静升村北山坡筑堡建宅,建成崇宁堡、怀永图院等建筑。至乾隆年间,王家大院迎来筑堡建宅高峰期,相继建成拱极堡、和义堡、恒贞堡等建筑。嘉庆年间,视履堡开建,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建成。自清咸丰年间开始,王家走向衰落,至光绪年间已经败落,并开始卖祖产谋生,例如光绪十七年(1891年),王嘉言将视履堡1.2万余平方米的宅院卖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王家大院被分给上百户村民居住。自1995年起,王家大院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开始修复。王家大院坐北朝南,有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主要由高家崖、红门堡等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自1997年开放后,王家大院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王家大院于2004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6年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王家大院被授予“美丽中国文旅影响力品牌”称号。</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p><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12</p><p class="ql-block">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扩修城池,是现今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整座城池宛如乌龟向南爬行,因此有“龟城”之称。</p><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 民居等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对称布局,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总占地面积2.25平方千米;城内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形成干字型商业街。</p><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它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经济、社会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平遥古城内的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设计布局体现了明清时期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展示了五个世纪以来中国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的演变,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在建筑、宗教、商业、民俗、民间艺术上具有丰富且独特的价值。</p><p class="ql-block">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与周边的双林寺、镇国寺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2015年7月20日,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古城景区获批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成为山西省第六家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29号</p> <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p><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是黄河干流瀑布。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南距陕西省西安市350千米;北距山西省太原市387千米。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p><p class="ql-block">2013年12月,“宜川县黄河壶口水利风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评为“第十三批国家水利风景区”之一。国家黄河壶口水利风景区荣誉的授予,成为壶口景区继国家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景区之后第四张国家级名片,为延安市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2018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p><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8日,黄河壶口瀑布迎来2024年入汛以来最大流量洪水,最大流量超过1500立方米/秒。</p> <p class="ql-block">大槐树</p><p class="ql-block">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明初官方移民的核心集散地,见证了洪武至永乐年间(1370-1417年)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移民事件,涉及百万人口迁至18省500余县,如今已成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文化圣地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与移民事件</p><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是明初移民的核心枢纽。元末战乱和自然灾害导致中原地区人口锐减,而山西因地理屏障相对稳定、人口稠密。明太祖朱元璋为恢复经济、均衡人口,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实施官方移民政策,强制迁移山西人口至河南、河北、山东等18省,移民以“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执行,并在洪洞大槐树下登记造册、领取“凭照川资”后启程。移民历时50年,规模达百万,涉及1230个姓氏,后裔遍布全球。</p> <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太原车站</p> <p class="ql-block">山西的旅行,是一场与时间的深度对话。这片土地不似江南的婉约,也不似西北的苍茫,它用一种沉静而坚硬的方式,将千年的重量摊开在你面前。我的感想,是层层叠叠的,如同那些古建筑上的斗拱,每一层都承托着一段被遗忘的光阴。</p><p class="ql-block">一、 地上活着的千年史书</p><p class="ql-block">来山西之前,“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只是一句听闻。只有当你真正站在那些千年木构前,这句话才拥有了体温和呼吸。</p><p class="ql-block">在佛光寺,当我仰头看到梁架上唐代工匠留下的那句“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墨书题记时,瞬间有种被击中的震撼。那不是史书上一行冰冷的文字,那是1200年前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在此地留下的生命印记。阳光从殿门斜射进来,照亮空气中飞舞的尘埃,也仿佛照亮了时间的隧道。殿内的唐代雕塑,色彩已斑驳,但菩萨低垂的眼睑、慈悲的微笑,依然能抚平现代人内心的焦躁。那一刻我明白,我们看的不是“古董”,而是一种依然在微弱跳动的、古老文明的脉搏。</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则是另一种极致的震撼。它像一个沉默的巨人,只用木头相互咬合,便抵御了千年的风雨雷电、甚至战火。绕塔行走,看麻燕环绕飞旋,你会由衷敬佩古人那种“天人合一”的建筑智慧。这种木构的生命力,比石头更让人感到亲切,因为它是有韧性的,是“活”的。</p><p class="ql-block">二、 晋商大院的“规矩”与“野心”</p><p class="ql-block">从佛寺的古朴宏大,切换到晋商大院,则是另一番天地。乔家、王家、常家庄园……这些大院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一座座用财富和规矩筑成的城堡。高耸的院墙是内敛的防御,而院内极尽繁复的木雕、石雕、砖雕,则是关起门来的奢华。</p><p class="ql-block">在那些雕刻里,你能读到晋商的一切:有“榴开百子”的世俗愿望,有“渔樵耕读”的道德理想,更有商队远行、汇通天下的雄心壮志。走在狭长的甬道里,你能想象当年那些掌柜、伙计们如何在此规行矩步,经营着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这里充满了中国式的辩证法:对外低调收敛,对内却极尽精致;强调诚信守义,却又处处藏着算计与精明。这些大院,是一部用砖瓦写就的、厚重而复杂的中国近代经济史。</p><p class="ql-block">三、 味道,是更深刻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山西的旅行记忆,一半是看到的,另一半是吃到的。山西的味道,绝不止于一碗刀削面。</p><p class="ql-block">在太原的清晨,一碗头脑(一种用羊肉、山药、莲藕等熬制的浓汤)配黄酒,那种独特而强烈的药膳风味,是山西人对抗严寒的饮食智慧。在平遥古城的夜晚,坐在老字号里,吃着香而不腻的平遥牛肉,听着窗外传来的市井喧哗,你会觉得,这座古城在成为“世界遗产”之前,首先是一座充满烟火气的生活之城。</p><p class="ql-block">而最让我回味的,是那种“醋香”。山西的醋,不是尖锐的酸,而是一种醇厚、绵长的香。它渗透在每一道菜里,也仿佛渗透在山西人的性格里——历经岁月,底蕴深厚,初尝可能不适应,但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四、 黄土高原上的沉思</p><p class="ql-block">当车子行驶在黄土高原的沟壑之间,看着那些被雨水和风切割出的千沟万壑,以及镶嵌在黄土崖壁上的窑洞时,你会对“生存”二字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片土地看似贫瘠,却孕育了最灿烂的文明和最坚韧的人民。</p><p class="ql-block">山西的旅行,不是一场轻松悦目的观光。它需要你带着一点历史的预备知识,带着一点沉静的心,去聆听,去触摸。它不会给你即时的、炫目的快乐,但它给你的后劲很大。离开之后,那些佛像的眼神、木塔的剪影、大院的深巷、醋的醇香,会时常在脑海中浮现。</p><p class="ql-block">它像一坛老陈醋,或一壶陈年汾酒,初品或许平淡,但余味悠长,足以让你在回到喧嚣的日常后,依然能从中汲取一份沉静的力量。这片土地,教会我如何与时间相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人无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