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京城秋韵——“一宫三园”</b></h1><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br></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走读世界、行摄大地、分享见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志杰小朋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宫三园是北京秋季游览的必访之地。</p><p class="ql-block">故宫,这座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红墙黄瓦在秋日的阳光下更显庄重与威严。漫步其中,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皇家的辉煌与神秘。每一处宫殿、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颐和园,这座大型皇家园林,湖光山色在秋天格外迷人。昆明湖碧波荡漾,岸边的垂柳在秋风中摇曳生姿。佛香阁、长廊等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幅绝美的画卷。</p><p class="ql-block">圆明园,虽已历经沧桑,但残垣断壁间仍透露着曾经的宏伟与壮丽。园内的树木染上斑斓色彩,更添一份悲壮与凄美。在这里,人们既能欣赏到自然之美,也能深刻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北海公园,以其独特的江南水乡风格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故宫,这个被誉为世界之最的宏伟建筑群,1987年荣膺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它不仅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更是一个在艺术和建筑上无可比拟的宝库。故宫不仅是中国古代皇家的居所,也是展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场所,它收藏了无数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因其卓越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故宫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五大宫之首,与法国的凡尔赛宫、英国的白金汉宫、美国的白宫以及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齐名,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在北京市的中心,伫立着一座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的宏伟建筑——故宫,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又名紫禁城。它不仅凝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更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世人的目光。秋日的阳光照耀着深红色的城墙和熠熠生辉的金色琉璃瓦,将这座宫殿装点得格外迷人。严谨的建筑布局与精细的装饰,无不在讲述着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p><p class="ql-block"><br></p> 午门,紫禁城正门,位于南北中轴线上。午门建筑对称,形似朱雀展翅,又称“五凤楼”。其前有端门、天安门、大清门,后接太和门。门内两侧有廊庑,形成广场,体现了皇宫的威严。午门建于1420年,后经两次重修。平面呈“凹”字形,受古代“五门三朝”制度影响。 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墩台,高12米,中央三门,两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墩台有马道,五个门洞各有用途:中门皇帝专用,东侧门文武官员,西侧门宗室王公,两掖门仅大型活动开启。墩台上建有正中门楼,两侧有钟鼓亭。每年十月一日举行“颁朔”典礼,战争胜利后举行“献俘礼”,明代“廷杖”仪式亦在此。午门陈设象征皇帝威严的仪仗于重大典礼及节日。 <p class="ql-block">在紫禁城那庄重的正门之下,三个年幼的孩童紧握彼此的小手,满怀好奇地准备踏上历史的征途,一同去揭开这座拥有六个世纪悠久历史的古城之谜。</p> <p class="ql-block">小手一触,感受故宫门钉的悠悠岁月,605年的故事等你来倾听。</p> <p class="ql-block">故宫以其宏伟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轴心,占地广阔的72万平方米,拥有约15万平方米的建筑空间,内部蕴藏着超过70座的华丽宫殿。传说故宫拥有9999.5间房屋,而实际统计得出的是8707间。漫步于这条历史的中轴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依次排开,庄严肃穆,它们见证了无数皇家的盛事与历史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满清统一中国后,以“和”为宗旨,维护国家统一。午门内,太和门广场北、东、西三面展开,太和、协和、熙和三门依次排列。穿过太和门,土字形三台上矗立着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象征乾卦的三阳。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是紫禁城前朝核心,明清国家大典在此举行。原名奉天、华盖、谨身殿,明嘉靖年间改为皇极、中极、建极殿。三殿名称代表奉天承运、治理国家、修身养性三层意义,体现了封建皇帝的治国理念。</p> <p class="ql-block">在1406年破土动工的故宫,以南京故宫为设计蓝图,历经十四年的精雕细琢,于1420年完美落成,成为了明清两朝帝王的御用宫殿。时光流转到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并开始迎接四方游客,如今它正庆祝其百年的纪念时刻。</p> 宫殿内陈列着大量的文物珍宝,书画、陶瓷、金银器等,每一件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让人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古代皇家的生活与辉煌。 <p class="ql-block">故宫的雄伟轮廓,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由10米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守护。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四座城门巍峨屹立。而在城墙的四角,各建有一座结构精巧的角楼,民间对它的描述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展示了其建筑工艺的非凡。</p> <p class="ql-block">在太和广场的太和殿前,金水桥畔静静流淌,记录下这一刻的永恒。</p> <p class="ql-block">故宫的宏伟建筑被巧妙地划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区域,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座庄严宝殿为中心,是举行国家重大仪式的场所。而内廷区域,则围绕着乾清、交泰、坤宁三宫,是帝王和后妃的私人居住空间。御花园坐落于后三宫的北面,东西六宫则是供后妃们居住生活的地方。东六宫的东侧坐落着天穹宝殿等佛堂,西六宫的西侧则有中正殿等佛堂点缀。此外,故宫还包含了外东路和外西路这两大建筑群。</p> 故宫武英殿,明初建,位于熙和门西侧。正殿南向,五间宽、三间深,黄色琉璃瓦歇山顶。正殿须弥座有汉白玉石栏杆,月台和甬路通武英门。后殿敬思殿风格相似,两殿穿廊相连。配殿凝道殿和焕章殿,共六十三间廊房。东北角恒寿斋,西北角浴德堂。 <p class="ql-block">明初帝王在此斋居、召见大臣,后活动移至文华殿。崇祯年间,皇后千秋节和命妇朝贺在此举行。明末,武英殿设待诏,选拔绘画人才。李自成攻入北京后,仅在武英殿举行即位仪式,随即撤离。清初,武英殿作皇帝便殿,举行小型仪式。</p> 康熙八年,因维修太和殿等,康熙皇帝暂居武英殿。康熙年间,武英殿首次开设书局。康熙十九年,左右廊房改造成修书处,负责书籍刊印装潢,由亲王大臣管理。康熙四十年后,武英殿大量刊刻书籍,品质极高。乾隆三十八年,精选《永乐大典》珍本排版印刷,御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道光二十年后,刊印书籍减少。嘉庆十九年,清查存书,完好的移至武英殿,破损的变卖。敬思殿成为存放版片地。同治八年,武英殿遭火灾,三十七间建筑焚毁,书籍版片毁。同年,武英殿重建。 在故宫武英殿的沉静殿堂中,一场关于陶瓷艺术的展览正如诗如画地展开,每一件展品都是时光深处的呢喃。 <p class="ql-block"><br></p> 《断虹桥》的十八槐银杏林是故宫武英殿秋日美景的亮点。桥上的石雕历经沧桑,依旧生动,桥旁的槐树在秋风中落叶,为石桥添诗意。 <p class="ql-block">断虹桥得名于明代对元代两座虹形桥梁的截断。古时“虹”指形似彩虹的桥梁,元明文献中以“虹”计数桥梁。因周桥三虹中两虹被截,故名“断虹”。元代建三座周桥,明初三桥存但疏于维护。永乐年间,皇宫迁建,原周桥失去重要地位,无法维持三虹规格。尽管如此,桥仍是内金水河必经之地。经过改造,移除盘龙雕刻,截去两虹,仅保留一虹,故称“断虹”。</p> 在故宫深处,断虹桥静静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故宫武英殿东侧断虹桥上的神狮,是明代汉白玉石雕艺术的杰作。这些石狮巧妙地融合了狮子与猫科动物的特征,彰显了明代石刻艺术的灵动自由和传统审美情趣。它们那独特的姿态和夸张的造型,与明清时期其他程式化的石狮形成了鲜明对比。 <p class="ql-block">断虹桥东侧第四只石狮——护档神狮,因其表情既痛苦又滑稽,民间流传着与道光帝长子奕纬相关的传说:道光帝的长子奕纬,曾被寄予厚望。然而,他对学术并不热衷,反而更倾向于与师傅争执。某次,师傅实在无法忍受,便劝诫他:“倘若不勤于学习,将来如何能承担起皇帝的重任?”奕纬听后勃然大怒,回应道:“一旦我登基为帝,首先斩杀的便是你!”师傅被这番话震惊得无言以对,急忙前往道光帝处请罪。道光帝听闻此事后,亦是勃然大怒,立即命人将奕纬带来。但奕纬还未及跪下,道光帝便怒气冲冲地踢了他一脚。不料,这一脚正中奕纬的要害,导致他当场毙命。某日,道光帝路过断虹桥,偶然发现第四个石狮子的爪子护在双腿之间,面露痛苦之色,这让他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于是,他下令用红布将那个石狮子遮盖起来。此后,宫中流传着一个说法,认为奕纬其实是那个石狮子转世的,因为这座桥是元代遗留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断虹桥北,你将遇见那由十八棵古老槐树环绕的银杏林,静谧而神圣。</p> <p class="ql-block">皇宫朱红墙前,半绿半黄的槐树叶更添一抹酷意。</p> <p class="ql-block">深秋之际,银杏叶在皇宫红墙的映照下,闪耀着金子的光辉,它们宛如一串串珍贵的金元宝,将秋日的景致装点得无比奢华。</p> 太和殿,又称金銮殿,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是紫禁城中心最大的殿宇,也是东方三大殿之一。 <p class="ql-block">太和殿,一砖一瓦皆故事,承载着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始建于1420年,历经多次火灾和重建,最终在1695年重建完成。2006年进行大规模修缮,2008年重新开放。</p> 太和殿长64.24米,宽37米,面阔11间,进深5间,共有55间,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高度26.92米,总高度35.05米,拥有72根大柱,其中六根为缠龙金柱。 太和殿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的场所,装饰有成千上万条金龙纹饰和十个独特的脊兽。它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独特设计和坚固程度令人称。 太和殿的檐角安放10个走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 中和殿,故宫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与保和殿之间。建于1420年,原名华盖殿,后经火灾重建并更名。1645年,得名于《礼记·中庸》,呈正方形,三间宽三间深,有廊道环绕,金砖地面,建筑面积580平方米。 中和殿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式,黄琉璃瓦,中央有铜胎鎏金宝顶。四面开门,正面12扇,其他三面各4扇,门前有雕刻云龙纹的石阶。檐部装饰金龙和玺彩画,天花沥粉贴金龙。殿内有地屏宝座,门窗设计灵感来自《大戴礼记》。明清皇帝在此殿休息、接受朝拜、审阅祝文、检查祭祀用品、审阅皇太后加封奏书,以及玉牒告成后举行仪式。 <p class="ql-block">保和殿是故宫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后,始建于1420年,原名谨身殿。经历火灾后重建并更名建极殿,清顺治二年改为现名。保和殿规模宏大,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00平方米,高29.50米。屋顶为重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屋檐装饰9尊小兽。上檐有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内外檐绘金龙和玺彩画,天花饰沥粉贴金龙。六架天花梁彩画独特,装饰陈设以丹红色为主,营造华贵氛围。殿内地面铺金砖,坐北朝南设雕镂金漆宝座。东西梢间有暖阁,装有如意云龙浑金毗庐帽。</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采用了减柱造的设计手法,营造出内部宽敞的空间。</p><p class="ql-block">在明清两代,保和殿的用途各有侧重:明代主要用于皇帝更衣,而到了清代,它成为了举行重大庆典和仪式的场所,包括每年的除夕、正月十五的庆祝活动,以及皇帝对外藩、王公和一二品大臣的宴请,额驸之父及有官职家属的宴会,还有每科殿试的举办地。</p><p class="ql-block">宗人府和吏部在岁末负责编制黄册。历史上,顺治帝和康熙帝都曾在此居住,并在他们统治期间临时更改过殿名。</p><p class="ql-block">自乾隆年间起,殿试便固定在保和殿举行。</p> 保和殿后的内庭是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的瑰宝,承载明清皇家记忆,展示时代辉煌与荣耀,体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 <p class="ql-block">在保和殿之后,穿过内庭的静谧,可以望见旧日御花园的深远背影,而在故宫的边际,景山公园以其宁静之美,静静伫立。</p> <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所珍藏的清代铜缸,这些铜缸是紫禁城消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储存消防用水。目前,院内共保存有231口铜缸,其中包括铁缸、紫铜缸以及工艺精湛的鎏金铜缸,后者主要陈列于诸如太和殿等重要建筑之前。铜缸底部设有漏水孔,以防止冬季结冰,而它们的摆放位置也象征着所在建筑的等级。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一些鎏金铜缸的表面遭到了破坏,留下的划痕成为了近代历史的见证。2017年,故宫对212件铜缸的缸环进行了加固和保护工作。据传,清政府与八国联军之间曾有协议,规定所有外国人不得进入或干扰内庭区域。因此,在内庭宫墙前的鎏金铜缸保存状况最为完好。</p> 保和殿后的内庭是帝后居住地,展示皇家私密尊贵生活。乾清宫和坤宁宫是内廷主要宫殿,分别曾为皇帝寝宫和皇后正宫,内部装饰豪华,彰显皇权。东西六宫环绕这两座宫殿,妃嫔们在此度过一生,宫殿布局规整,四季景色迷人。 乾清门,位于北京紫禁城内廷,建于1420年,1655年重修。高16米,五间宽,三间深,单檐歇山顶,立于1.5米高汉白玉须弥座上。檐下有斗栱,门两侧有琉璃影壁,门厅明亮,青砖槛墙和方格窗。 乾清宫,是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1420年,1798年重建,曾是明清皇帝的寝宫和办公地。现为故宫博物院一部分,展示宫廷生活。建筑特色包括黄琉璃瓦的重檐庑殿顶和1400平方米的规模。宫内有“正大光明”匾额和金漆雕龙宝座,暖阁与交泰殿、坤宁宫相连。乾清门是内廷后三宫正门,清代重要政务场所。顺治帝在此颁布大赦令,康熙六年设“御门听政”制度,文武大臣每日辰时奏事。乾清门见证重要典礼,如斋戒、请宝接宝。咸丰朝后,政务活动移至圆明园勤政殿。 <p class="ql-block">乾清门前有铜鎏金狮子,中央御路石,内有甬道至乾清宫月台。</p> 门东有内左门及九卿值房,西有内右门及军机处,门前广场连接景运门和隆宗门。 <p class="ql-block">军机处,清朝时期的一个关键官署,亦称“军机房”或“总理处”。作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它始建于雍正七年(1729年),旨在应对西北用兵的紧急军务。雍正帝因担心内阁机密泄露,在隆宗门内设立军机房,选可靠官员处理紧急军务文书,协助政务。雍正十年(1732年),军机房改名“办理军机处”。其架构包括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兼职职位。乾隆时期,军机处重设,成为清朝中枢权力机构,延续至清末。军机处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直接受皇帝控制,类似私人秘书处。尽管权力巨大,它在形式上保持临时机构性质,办公和官员配置无固定规定,无明确品级和俸禄。军机处是封建皇权工具,1911年被责任内阁取代而撤销。</p> <p class="ql-block">隆宗门,作为北京故宫乾清门前广场西侧的核心古建筑,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建设。在明代,该门经历了数次重修,直至清代顺治十二年(1655年),它再次接受了修缮。现存的隆宗门建筑覆盖着黄色琉璃瓦,采用单檐歇山顶样式,面阔五间,其梁枋上绘有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门匾上至今仍保留着嘉庆年间天理教起义时留下的箭头痕迹,这成为了清代宫廷历史的一个重要物证。</p> 隆宗门与东侧的景运门共同构成了乾清门前庭院的布局,是连接外朝与内廷西路的禁门。除非有事奏报等待圣旨或皇帝召见,否则王公大臣不得随意进入。 <p class="ql-block">在隆宗门的映衬下,柿树挂满了硕果,宛如橙色的灯笼,演绎出一幅丰收的秋日画卷。</p> <p class="ql-block">慈宁宫前有东西广场,两端有永康门,南侧为长信门,北侧有慈宁门,内有甬道通正殿。院内东西两侧有廊庑,直至后寝殿。</p> <p class="ql-block">慈宁门<br></p> <p class="ql-block">慈宁宫,位于内廷外西路,始建于1536年,多次重建修缮后成为皇太后正宫。1769年,正殿改为重檐结构,形成现今格局。慈宁宫明代为皇贵妃居所,清代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住所,主要用作太后举行重大典礼的殿堂。正殿慈宁宫居中,前后廊檐,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覆盖。面阔七间,中间五间设四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殿前月台上有四座鎏金铜香炉。东西两山设卡墙,各开垂花门通后院。</p> 慈宁宫现为故宫雕塑馆,故宫博物院在慈宁宫区域将馆藏的10200件雕塑按照材质、年代进行系统性地展出。。 <p class="ql-block">寿康门和寿康宫的主体建筑群于1735年12月开始建设,次年10月完工。作为清代皇太后寝宫的重要部分,它们在1820年和1890年进行了两次大规模修缮,主体结构保持原貌。2015年,故宫博物院的“平安故宫”工程期间,寿康门及寿康宫区域首次对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寿康宫是清代太皇太后、皇太后的主要居所,太妃、太嫔也随居于此,皇帝定期来此行问安礼。乾隆朝的孝圣宪皇太后、嘉庆朝的颖贵太妃、咸丰朝的康慈皇太后都曾在此颐养天年。孝圣宪皇太后去世后,乾隆皇帝仍于重要节日至寿康宫拈香礼拜,瞻仰宝座,表达哀思。</p> <p class="ql-block">寿康宫位于寿康门内,坐北朝南,为五间三进深的建筑,采用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有廊檐。明间和次间装有四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梢间则为槛窗。殿内有乾隆御书“慈寿凝禧”匾额,东西梢间为暖阁,东暖阁是皇太后礼佛的佛堂。殿前有月台,月台前有三阶,中间有御路石,月台左右各有一阶。东西配殿面阔各三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前有廊檐。东配殿明间为槅扇门,西配殿明间为槅扇和风门。两配殿南侧有耳房,北侧为连檐通脊庑房,与后罩房相接。寿康宫北为第二进院落,后殿为寝殿,额题“长乐敷华”,与寿康宫通过甬道相连。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出廊,明间装有步步锦槅扇和玻璃风门,次间和稍间安窗,室内以槅扇分为五间。后檐明间开槅扇门,接叠落式穿堂,直达后罩房。<br></p> <p class="ql-block">故宫内珍藏着举世无双的宝物,它们是时间的密语者,诉说着往昔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在寿康宫的宁静角落,金黄的叶片与挂满枝头的柿子交织出秋日的诗篇。</p> 九龙壁,位于紫禁城宁寿宫区,是一座单面琉璃影壁。它长29.4米,高3.5米,厚0.45米,建于乾隆三十七年。壁顶为黄琉璃瓦庑殿式,壁面以蓝、绿色云水为底,九条龙采用高浮雕手法,突出壁面20厘米。下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九条龙分布在五个空间内,中央黄色正龙居中,左右各有蓝白两龙,外侧为一黄一紫龙。九龙壁的设计巧妙,体现了“九五”之数,象征天子尊贵。九龙壁的壁面共用270个塑块,也是“九五”的倍数。紫禁城内的九龙壁与山西大同九龙壁、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并称为“中国三大九龙壁”。 皇极殿位于宁寿宫区中轴线前端,坐北朝南,九间面阔、五间进深,屋顶为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设计。殿内有四根沥粉贴金蟠龙柱和浑金蟠龙藻井,宝座仅次于太和殿。殿内左侧有铜壶滴漏,右侧有大自鸣钟。 皇极殿建于青白石须弥座上,前方有月台,御路与甬道相连,四周装饰汉白玉石栏板。殿两侧有垂花门和看墙,与东西庑房相连,院落分为前后两进。丹陛左右摆放日晷和嘉量,象征皇权。御道两侧各有六个六角形须弥座,座上立有重檐六角亭。乾隆三十八年铸造的铜龟、铜鹤和鼎炉已不存。 皇极殿内悬挂的“仁德大隆”匾额,取自《焦氏易林》,象征国家昌盛和君主的崇高功德。匾额由慈禧太后书写,风格与“光明盛昌”相似。据《宫女谈往录》记载,慈禧太后喜欢彰显功绩,常将自己与乾隆皇帝比较,因此“光明盛昌”可能也是她所书。<br> 养性门是北京紫禁城宁寿宫区的正门,连接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三进宫殿。曾是乾隆皇帝退位后的休养地。门宽五间,黄色琉璃瓦覆盖,单檐歇山顶风格。中间三间有门扉,门前有汉白玉石栏杆和镀金铜狮。主体装饰金龙合玺彩画,慈禧太后时改为苏式彩画,后恢复原貌。建筑风格类似乾清门、宁寿门,但规模较小,台基较低。门后有绿色琉璃照壁和角门。 养性殿以黄琉璃瓦歇山顶为特色,三间宽,由方柱支撑,共九间。前部有四间卷棚抱厦。明间和次间曾有菱花槅扇门,现改为玻璃门窗,明间四扇,其余各两扇。 宁寿宫乐寿堂“与和气游” 颐和轩“太和充满”。 <p class="ql-block">沿着“珍妃井”所在的皇家巷陌深处,古墙静静诉说着宫廷昔日的风云故事。</p> <div>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紧邻坤宁宫,明代称“宫后苑”,清代更名。始建于1420年,历经修缮,保持原设计。占地12000平方米,南北长80米,东西宽140米。钦安殿为中心,四周亭台楼阁环绕。园内松柏竹间有山石,四季常青。<br></div> <div>御花园三大特色:建筑布局对称灵活,钦安殿为核心,20座建筑均衡分布。浮碧亭与澄瑞亭、万春亭与千秋亭东西对称,造型纤巧秀丽;园中奇石古木众多,超160株古树,各种山石盆景,如绛雪轩前的木化石盆景,珍贵异常;彩石路面古朴别致,甬路用不同颜色卵石铺砌,形成900余幅图案,漫步其中乐趣无穷。</div> 延晖阁,北京故宫御花园的标志性建筑,位于西北角,背靠宫墙,历史悠久。原名清望阁,清代乾隆年间更名。坐北朝南,三开间布局,两层楼结构,带夹层。屋顶黄色琉璃瓦,歇山顶式样,正面有门,前檐六扇灯笼框隔扇门,两侧灯笼框槛窗。上层迴廊环绕,为清代帝王提供吟诗赏景场所。在嘉庆年间,这里曾是乾隆帝书画作品的储藏地,而到了晚清时期,延晖阁还曾用于选拔八旗秀女,并保留有乾隆帝亲笔题写的“丽日和风春澹荡,花香鸟语物昭苏”等楹联三副。<br>清室规定,秀女须来自满、蒙、汉八旗家庭,满族女子优先。选拔年龄为13至17岁,13岁起参与,17岁后可自由婚配。选中者称“留牌子”,落选者称“搁牌子”。入选秀女可能成为皇帝妃嫔或被赐予皇族成员。慈禧太后即在17岁选秀中崭露头角。<br> 钦安殿,位于北京故宫御花园中心,建于永乐年间,是紫禁城的一部分。它以重檐盝顶结构和汉白玉须弥座为特点,内有玄天上帝铜像。嘉靖年间增建围墙和天一门,乾隆时前檐抱厦改建后拆除。永乐帝将此殿与真武大帝联系,嘉靖帝在此进行斋戒和祭祀,清代继续道教传统,康熙、雍正年间设道场祈福。钦安殿前有天一门、铜镏金獬豸和焚帛炉,院内有白皮松等植物,与御花园相连。 <p class="ql-block">千秋亭,建于1536年,曾遭火灾损毁后重建。亭子呈十字形,中央方亭被四个抱厦环绕,各抱厦前有白玉石台阶和栏板。门槛墙装饰绿色琉璃,饰黄色龟背锦花纹,槅心为三交六椀菱花式样。天花板绘双凤,藻井内有贴金雕盘龙,宝顶由琉璃宝瓶支撑,装饰鎏金华盖。屋顶采用重檐攒尖结构,体现“天圆地方”理念。</p> 天一门,位于紫禁城御花园,是钦安殿院落的南大门。建于1535年,初名“天一之门”,后改为现名。门名取自《易经》“天一生水”,反映紫禁城防火设计。建筑以青砖为主,单券门结构,黄琉璃瓦歇山顶,绿琉璃仿木装饰。门前有仙鹤云纹琉璃影壁和铜镀金獬豸,门内有明代连理柏。作为青砖建筑样本,它实用且与园林景观协调。 御景亭位于御花园东侧假山顶,原为明代观花殿遗址,后改建为宏伟假山。有东西两条登山步道通向山顶。亭子方形,四柱支撑,采用“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栱”风格,攒尖顶,翠绿琉璃瓦覆盖,边缘黄色琉璃瓦装饰,顶部有鎏金宝顶。四面隔扇门,周围汉白玉石栏杆。内有精美天花藻井,南面设皇帝宝座。御景亭是皇帝和皇后重阳节登高望远的地点,可俯瞰宫苑及远眺紫禁城、景山和西苑美景。 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后用于祭祀、颐养、藏书和读书等。故宫的御花园,在秋天,园内的树木色彩斑斓,与亭台楼阁相互映衬,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皇家园林的精致与典雅,体会到古代皇家的生活情趣。 <p class="ql-block">神武门(Shenwu Gate)是北京故宫的北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称玄武门,清康熙年间重修时,因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作为故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两代皇后行新蚕礼即由此门出入。清代每三年选秀女一次,备选者经由此偏门入宫候选。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时,也由此门离去。</p> <p class="ql-block">神武门总高31米,平面矩形。基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城台辟门洞3券,上建城楼。楼建于汉白玉基座上,面阔5间,进深1间,四周围廊,环以汉白玉石栏杆。楼前、后檐明间与左、右次间开门,菱花隔扇门。东西两山设双扇板门,通城墙及左、右马道。四面门前各出踏跺。楼为重檐庑殿顶,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上层单翘重昂七踩斗栱,梁枋间饰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上檐悬蓝底鎏金铜字满汉文“神武门”华带匾。顶覆黄色琉璃瓦。楼内顶部为金莲水草天花,地面铺墁金砖 。</p> <p class="ql-block">昔日皇城,自1406年起,故宫以南京宫殿为蓝本,匠心独运十四年,终成于1420年,成为明清两代帝王的安居之所,历经六百零五载风云变幻。直至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华丽转身为博物院,敞开怀抱迎接世界各地游客,如今庆祝其百岁生日。</p> 在神武门对面的景山公园万春亭,是欣赏故宫全貌的理想之地。 <p class="ql-block">景山,位于北京南北中轴线的中心点,海拔45.7米,距离故宫的神武门约400米。1750年,位于景山中峰的万春亭落成,它为观赏故宫及其周边现代建筑群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万春亭高15.38米,由32根柱子支撑,以其三层檐四角攒尖顶的建筑风格闻名,顶部覆盖着黄色琉璃瓦,并以绿色剪边作为装饰。其九踩三昂斗拱结构更是建筑特色之一,穹顶装饰着云纹或火焰纹,藻井中央镶嵌着贴金雕饰的盘龙,天花上绘有双凤图案。</p> 故宫护城河,建于1420年,宽52米,是紫禁城的外围防线。河水流向从西北至东南,历史上种植莲藕,部分供宫中使用,部分出售以备不时之需。 圆明园,虽已历经沧桑,但残垣断壁间仍透露着曾经的宏伟与壮丽。 在秋天,园内的树木染上斑斓色彩,更添一份悲壮与凄美。在这里,人们既能欣赏到自然之美,也能深刻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 <p class="ql-block">圆明园遗址,这一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西路28号的历史见证,占地面积广达350公顷以上,其中水域面积约为140公顷。它曾以其“万园之园”的美誉而闻名遐迩,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高峰之作,并巧妙融入了西方建筑风格,因此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的建设始于康熙晚年,雍正二年(1724年)开始扩建。乾隆时期,园内景观和建筑群得到更新和增加。1799年,绮春园并入西爽村。1860年和1900年,圆明园先后遭受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破坏。清朝结束后,遗址长期被掠夺。1873年曾尝试重修,但因国力衰退而停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开始保护和修复圆明园。2022年6月,海淀区完成圆明园水系循环系统建设,与玉泉山水系相连。2023年10月13日,国家文物局将7根圆明园西洋楼石柱移交给管理处,这是自1860年后首次重要文化遗产回归。</p> <p class="ql-block">大水法遗址,西洋楼群中的巅峰之作,以其壮观的石龛式喷泉而闻名遐迩。狮子头喷涌出七层水帘,环绕着中央的铜鹿与两侧喷水的铜狗,构建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前方椭圆形的菊花式喷水池,以及左右两侧的喷水塔,每座塔都喷射着水柱,共由八十八根铜管点缀其间。</p> 昔日,皇帝及尊贵的异国嘉宾都曾在此观赏这宏伟的喷泉景观,其全开时的磅礴气势,仿若山洪暴发,声音传至远方,近处的人们甚至需要借助手势来交流。 <p class="ql-block">观水法遗址:远瀛观中轴线南端的景致,皇帝宝座台基与石雕围屏风相映成趣,巴克鲁门与水塔静立两侧,见证岁月沧桑。池畔兽形雕塑排列有序,寓意古代游戏的智慧。喷水管道内藏水钟,以十二兽之名计时,每当双时辰,雕塑便会喷涌出水,宛若时光的礼赞。</p> <p class="ql-block">海晏堂遗址:它是西洋楼中最宏伟的宫殿,正门朝西,门前有个大大的水池,池边排列着十二个萌萌哒兽面人身铜像,就像十二生肖一样(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它们会轮流喷水,每两小时换一次,到了中午,一起喷水,就像个可爱的“水力钟”。原设计用欧洲风格的裸体女性雕像的,但乾隆皇帝觉得这不符合中国的传统,就换成了青铜的十二生肖铜像。</p> <p class="ql-block">方外观遗址:于养雀笼之东翼,矗立一座西式风情的二层楼阁,名为方外观,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其侧翼环绕石阶,蜿蜒而上,直至二层。此建筑曾为乾隆皇帝之维吾尔族妃子——容妃(又称香妃)礼拜之所。室内昔日安放两块伊斯兰教碑文,镌刻于直径四尺之白色大理石上,阿拉伯文字跃然其上。可惜石碑已不存,然其铭文已被精心复制保存:“奥斯曼爱上帝,上帝爱奥斯曼”,“阿里爱上帝,上帝爱阿里”。</p> <p class="ql-block">黄花阵,或称万花阵,这一座源于欧洲灵感的迷宫花园坐落于谐奇趣之北。迷宫呈现南北长方形格局,中央点缀以一座八角形的凉亭。四周环绕着长达1600余米的围墙,其上镶嵌着卍字纹饰的青砖雕刻。每逢中秋之夜,皇帝便在此举办灯火辉煌的盛会,宫女们手持黄色莲花灯进行一场寻找圆亭的游戏,胜者将获得皇帝的赏赐,而皇帝则在凉亭中享受着这份愉悦。</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中维克多·雨果雕像及《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雕塑</p><p class="ql-block">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维克多·雨果)</p><p class="ql-block">先生,您询问我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看法。您认为这次远征是荣耀的、杰出的,我感谢您对我的观点给予重视。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的旗帜对中国的远征,是法国和英国共同的荣耀,您想知道我对这一胜利的评价。</p><p class="ql-block">既然您希望了解我的意见,那么请听我陈述:</p><p class="ql-block">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存在着一个世界奇迹,它就是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源头,一是理想,它孕育了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它催生了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与帕台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相当。它代表了一个几乎超乎想象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达到的顶峰。这不是一件稀世珍宝,如同帕台农神庙那样;如果幻想艺术有其典范,那么圆明园就是这一典范的宏伟体现。想象一下,那些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建筑,那些仿佛月宫般的构造,正是圆明园。构想一个梦境,用大理石、美玉、青铜、瓷器和雪松作为材料,上下铺满宝石,覆盖着绫罗绸缎,这里建起庙宇,那里造出后宫,筑起城楼,摆放神像和异兽,装饰以琉璃、珐琅和黄金,涂上脂粉。请想象一位既是诗人又是建筑师的天才,建造了一千零一夜中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花园、水池、喷泉,以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简而言之,想象一个由人类想象力创造的令人目眩神迷的仙境,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这便是圆明园。为了建造圆明园,曾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宏伟得如同城市的建筑,是世世代代逐渐建成的,为谁而建?为所有民族。因为,时间所完成的,属于全人类。艺术家、诗人、哲学家,过去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也曾提及圆明园。我们常说:希腊有帕台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东方有圆明园。如果说,人们未曾亲眼见过它,至少在梦中见过。这曾是某种令人震撼的、无以名状的杰作,在朦胧的晨曦中隐约可见,如同欧洲文明地平线上亚洲文明的剪影。</p><p class="ql-block">然而,这个奇迹已经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纵火。胜利女神似乎成了一个窃贼。对圆明园的破坏,由两个征服者共同承担。我们看到,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让人不可避免地回想起帕台农神庙的遭遇。过去对帕台农神庙的所作所为,如今在圆明园重演,而且做得更彻底、更完美,以至于荡然无存。如果将我们所有大教堂的宝藏加在一起,也抵不上东方这座宏伟壮丽的博物馆。园中不仅有艺术珍品,还有成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满载而归,这是显而易见的,另一个则满载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返回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我们欧洲人,我们自诩为文明人,而中国人在我们眼中则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做的事情。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将会被称为法国,另一个将会被称为英国。我首先要提出抗议,感谢您给了我抗议的机会:统治者的罪行不应由被统治者承担;政府有时会是强盗,但人民永远不会。</p><p class="ql-block">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胜利的一半成果,今天,它竟以一种物主的天真,将圆明园的辉煌残迹展示出来。我期待着有一天,一个解放了的、洁净的法兰西,会将这些赃物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盗窃,有两个窃贼。</p><p class="ql-block">先生,以上便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赏。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一八六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于高城居</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一个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名列中国四大名园,它优雅地保留着昔日清朝皇家的园林景致。</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不仅是一处风景如画的皇家园林,更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从长廊的壁画到佛香阁的庄严,再到昆明湖畔那座著名的十七孔桥,每一处都静静诉说着过往的历史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从清漪园悠然诞生,此园林以万寿山为依托,昆明湖为镜,汲取西湖之神韵,融合了江南园林之精妙,成就了一幅壮丽的山水长卷。楼阁亭台与山水相依,相得益彰,使得这座园林在造园艺术上享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玉澜堂,作为光绪皇帝在颐和园的寝宫,坐落于昆明湖畔,其建筑风格古朴而典雅。庭院中,松柏与花草共同营造出一个宜人的环境。室内布局紧凑而规整,装饰虽简洁却彰显出皇家的威严。</p><p class="ql-block">玉澜堂亲历了光绪皇帝被囚禁的历史时刻,隔断和设施上保留了那个时代的痕迹。站在堂内,似乎能感受到光绪皇帝的孤独与悲愤。透过窗户,昆明湖的美景一览无余,游船在湖面上穿梭,山峦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自然的画卷。</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历史的沧桑与自然的美景相互交织,让人深刻地体会到历史的变迁。</p> 宜芸堂,坐落于颐和园乐寿堂的西侧,曾是光绪帝隆裕皇后的居所。其名称取自晋代文学家郭璞的诗句,寓意着崇高的道德品质和美好的祝福。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布局著称,庭院中花木扶疏,山石点缀其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雅致的环境。 堂内的装饰古朴而典雅,彰显了皇家的富贵与风雅。漫步于宜芸堂,仿佛能穿越时空,体验到隆裕皇后当年的生活点滴,以及她那份深藏的孤独与无奈。 从堂前放眼望去,昆明湖的碧波与远处连绵的山峦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宁静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画面。在这里,历史的深沉与自然的生机相互交织,让人在领略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历史的沉淀与时代的变迁。 作为慈禧太后在颐和园的寝宫,乐寿堂无不体现着尊贵与奢华。庭院宽敞开阔,种植着数株古老的玉兰和海棠,每当花季来临,繁花似锦,清香四溢。堂内装饰考究,珍贵文物和精美装饰品随处可见。 <p class="ql-block">乐寿堂西侧的曲折游廊,漫步其中,可尽览昆明湖的美景。湖面波光粼粼,远处山峦连绵,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风景。在这里,既能体验皇家的气派,又能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的年代。 </p> <p class="ql-block">李连英的居所坐落在颐和园之中,虽不显宏伟与华丽,却独具一格。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当时的流行元素,布局巧妙。外观朴素无华,内部却别有洞天,拥有精致的小庭院和四季常青的松柏,屋内的陈设虽简约,但家具的材质上乘。墙上悬挂的字画淡雅脱俗,彰显了主人的艺术品味。这座住宅不仅反映了李连英的生活节奏,也映射出他对宫廷斗争的深刻理解,或许是他远离纷扰的宁静港湾。透过窗户,可以远眺颐和园的壮丽景色,这种孤寂与美景的对比,不禁让人沉思历史人物的命运。如今,这里已成为颐和园内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游人可以在此领略历史的余韵,它宛如一部历史的长卷,诉说着时代的更迭。</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长廊,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以它精致的彩绘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无数游客,更是颐和园中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不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象征,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感受其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万寿山,颐和园的静默守望者,山势优美,四季景色多变。登山可见古建筑与碑刻,智慧海等标志性建筑引人注目。山上亭台楼阁风格各异,富含历史故事。站在山顶,颐和园美景尽收眼底。万寿山不仅是颐和园重要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和历史文化的瑰宝,吸引游客探寻其魅力。 </p> 颐和园文昌阁,位于东堤北端,建于乾隆十五年,原为清漪园园门。三层高阁,绿剪边黄琉璃瓦,古朴典雅,与自然景观和谐相融。阁内供奉文昌帝君铜像和仙童塑像,彰显对文化智慧的敬仰。站在阁前,感受历史与岁月的沉淀。远眺昆明湖和山峦,如同观赏一幅生动山水画。阳光下,琉璃瓦金光闪闪,增添庄重神秘感。 秋天的颐和园东堤,柳树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曳,呈现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昆明湖畔的十七孔桥,这座历史悠久的桥梁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雕刻艺术而闻名遐迩,成为了北京颐和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东门的银杏树,在秋日里披上了金黄色的盛装,扇形的叶片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宛如大自然的杰作。这银杏树见证了颐和园的沧桑变迁,在夕阳的映照下,银杏树被染成一片金黄,更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p> <p class="ql-block">古籍记载,北海公园以其江南风情独树一帜。琼华岛之巅,白塔在蔚蓝天际下愈发显得圣洁庄严……</p> <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因时光匆匆,我们未能踏入其深处,仅能从紫禁城保和殿后,遥望那白塔倩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