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胰岛素,是临床上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值班时遇到患者「突发」高血糖,要不要应用胰岛素?1 U 胰岛素可以降低多少血糖?临床应用胰岛素,如何才能在控制高血糖的同时预防低血糖的发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降低血糖 2.7 mmol/L 左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研究发现,当成人胰腺全部切除后,每日胰岛素的生理需要量为 48 U 左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对胰岛素敏感的人,1 单位胰岛素可降低血糖 2.7 mmol/L 左右。</b>八版内科书酮症酸中毒章节中提到,1 U 胰岛素可降低 2~4 g 葡萄糖,葡萄糖的分子量是 180,即可降低 11.1~22.2 mmol 葡萄糖。除以血容量 5 L,即可降低血糖 2.22~3.33 mmol/L,取平均值约为 2.7 mmol/L。不过这是静脉葡萄糖算法,一般临床检测的是末梢葡萄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套用公式一定是失败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 = 2 这种简单公式,在机体多激素调节血糖水平的情况下是不成立的。根据大多数正常人的胰岛素分泌量来计算每单位胰岛素对血糖的降低能力。这里面有两大谬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 内源性胰岛素和外源性胰岛素不同</b>人体分泌胰岛素是胰腺分泌后,经过肝脏代谢,最后进入体循环。而皮下注射的胰岛素直接从皮下吸收入体循环。胰岛素在肠道、肝脏与肝外作用不同,另外胰岛素自然路径和皮下吸收的药代动力学也完全不一样。<b>1 U 内源性胰岛素和 1 U 外源性胰岛素根本无法换算。</b>再何况皮下注射的胰岛素剂型种类非常多,更不可能进行换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2. 每个人对胰岛素的需求千差万别</b>2 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胰岛素抵抗。患者对胰岛素维持正常血糖的「需求量」存在病态。而这种病态在不同人中差别巨大,大多数简易的计算是利用体重或体表面积,但都是估算,很难精准。而对于 1 型糖尿病患者,一方面也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另一方面还可能存在胰岛素过敏感,单纯使用血糖估计胰岛素用量便更加危险。事实上,早在 1980 年代就有国外学者使用体重和血糖做出了胰岛素皮下注射剂量的计算公式(文章还发在很好的杂志上)。但这个公式仅几年后就不再被推荐,如今世界各大指南中都未见踪迹。有些工具被历史抛弃总是有理由的。因此,公式有,但不实用,套用公式来使用胰岛素一定是失败的。学习胰岛素的使用需要经历很多病例,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可以称之为经验)。轮转医生一般很难在几个月之内学会胰岛素的应用,不是不努力,而是太复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突发」高血糖如何处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 做好充分的风险评估,预防急性并发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急性并发症风险高,则静脉泵入胰岛素(起始剂量一般是 0.05~0.1 U/kg/h),必要时补液,并评估血电解质及酮体水平。一旦发现急性并发症诊断成立立即给予相应处理。如果急性并发症风险不高,则密切观察血糖,系统搜索高血糖原因。如饮食不规律,药物漏服,治疗方案不合理等,并根据情况调整次日治疗方案和患者健康教育。增测下一餐餐前血糖,并根据当时血糖临时调整下一餐餐前胰岛素剂量。过程中注意鼓励患者自己总结血糖升高原因,便于回家后对生活方式的管理。</p><p class="ql-block"><b>2. 不建议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b></p><p class="ql-block"><b> </b>大多数情况下,患者所谓「突发」高血糖大多数是在餐后或在静脉输注葡萄糖后,如果患者有一定残余胰岛功能,血糖仍会有下降趋势。而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的起效高峰往往在 1~3 个小时之后,此时血糖已经自然下降,反而容易造成低血糖。为什么不该根据血糖皮下注射胰岛素?提出一个思考:我们为什么要治疗糖尿病?答案不言而喻:预防并发症,包括急性与慢性。此时需要预防的自然是急性并发症。而急性并发症风险高的患者已经存在脱水,皮下注射胰岛素的吸收效率必然也会大打折扣。</p> <p class="ql-block">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 <p class="ql-block">地址:襄城县人民医院急诊科2楼</p><p class="ql-block">☎️ :359267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