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的情怀

永乐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西北军营深处,王爱国他的名字,不仅镌刻在火炮的钢铁之上,更铭刻在战友们的心中。他用汗水浇灌技术之花,以执着谱写奋斗之歌,他对祖国的忠诚,化作一次次对火炮的改革与创新,奏响了“爱国情怀”最动人的乐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团技术处军械修理所,王爱国以对火炮机械的满腔热忱,成为战友们心中的“铁甲神医”。无论多么复杂的故障,他总能抽丝剥茧、精准施治。他手中的工具,不只是修理器械,更是守护战斗力的利剑。正因这份执着与担当,当团里选派骨干赴天津深造时,他毫无悬念地脱颖而出。这次学习,不仅拓宽了他的技术视野,更在他心中点燃了为国强军、为战革新的一簇火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学成归来,王爱国直面59式100毫米火炮操作繁重、安全隐患突出的现实。他深知,每一发炮弹的推送,都关乎训练效率,更关乎战场胜负。面对前苏联设计的固有缺陷,他没有退缩,而是立下誓言:一定要让这门火炮焕发新生!他潜心钻研构造原理,结合实战经验,提出一整套革新方案,不仅提升射击精度,更大幅缩短输弹时间。他提交的《关于59式100毫米输弹板革新及改进意见的报告》,字字凝结着责任与担当。团首长高度重视,团长孙秉臣一语定音:“一个兵有改动火炮的想法,你们应该支持他”!政委刘文朋更是高度赞扬其创新精神,号召全团敢于攻坚、勇于突破。一场由士兵发起、全团支持的技术革新战役,就此打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全力支持王爱国,团里果断决定:调他代理一连火炮技师,并专门划拨一门火炮用于技改实验。这不仅是资源的倾斜,更是信念的托付。要知道,彼时部队镇守西北边陲,防空火力网不容有失。少一门火炮,便是战备链条上的巨大风险。然而,团首长们以非凡胆识,通过调整协同作战布局,毅然为创新让出空间。作训股长孙传琪感慨道:“正是这份为战斗力负责的担当,成就了王爱国,也成就了部队的未来。”这门孤炮,成了孕育变革的摇篮,也映照出一颗为国奉献的赤子之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7年6月,王爱国终于绘出“100毫米输弹板自动输弹装置”技改蓝图。然而,模拟试验中液压系统突发反弹,猛烈击伤他的右手食指,鲜血瞬间染红图纸。剧痛中,他强忍伤痛,紧握手指继续观察,只为捕捉那一瞬的故障细节。血迹斑斑的图纸上,不仅记录着数据,更镌刻着一名战士的坚韧与执着。卫生员检查后惊呼:恐有骨折!在连长的严令下,他才被送往291医院。那一刻,他离去的背影满是不舍,但心中信念却更加坚定——伤痛,绝不能阻挡强军的脚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出院后,王爱国将全部心力投入解决输弹板反弹难题。他再度奔赴包头二机厂,向刘工程师求教。一次偶然,锅炉房蒸腾的水汽让他们灵光乍现:能量可以转化,为何火炮不能?刘工激动地指出:“用电机作原动力,通过万向节连接绞车,实现自动输弹”!一声“有了”,如惊雷贯耳,照亮了技术迷途。他运用高等数学中的分段函数,精确计算装置间距,建立变量关系模型,最终攻克自动填弹难题。得到了北空科研所高度认可,输弹板自动输弹装置设计图纸圆满完成——这是智慧的结晶,更是爱国情怀在技术领域的深情绽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王爱国完成59式100毫米火炮“输弹板自动输弹装置”设计的消息传至团部,团长孙秉臣、政委刘文朋欣喜万分。吴远智副团长亲赴一线督导,作训股长孙传琪现场督训,上级科研处何副处长电话追踪,炮五师张科长定期汇报,层层关注,只为这一项来自基层的创举。革新后的火炮,以自动蜗轮蜗杆取代手动摇柄,实现“自动输弹、手动备份”的双重保障。战时无电?手动模式无缝切换,确保火力不中断。这一设计,既先进又实用,深受官兵赞誉。专家组实地考察、审阅图纸、听取答辩,一致通过成果,并建议全军推广。《空军报》记者现场采写,次日头版报道,王爱国的名字,响彻军营。高炮五师召开庆功大会,授予他三等功——这是荣誉,更是对“爱国情怀”最响亮的回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荣耀属于过去,使命仍在肩头。为验证改装火炮的实战效能,王爱国接过连长王丹彤“必须全优”的军令状,立誓不负重托。1978年8月,一连率先列装新装置。他带领战友全面升级火炮,亲自调试、指导训练,确保每一项革新落地见效。他推行“三检一交”制度,严把安全关;倡导“清洁、润滑、调整、紧固、防腐”十字保养法,让火炮时刻保持最佳状态。当年秋天在台梁靶场年度考核中,一连火力全开,各项指标全部优异,勇夺全团第一,荣立集体三等功。王爱国再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这枚军功章,是技术的胜利,更是爱国信念在实战中的完美兑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岁月如流,五十载光阴悄然滑过。我们早已脱下军装,步入宁静的晚年,老部队已整编,老装备已退役。然而,每当夜深人静,回望那段烽火青春,王爱国的身影依然清晰如昨。他修的不只是火炮,更是我们心中对使命的坚守;他改的不只是机械,更是我们对强军梦想的执着追求。他的故事,如一坛陈酿,愈久愈香。那指尖渗血的图纸,那锅炉房里的顿悟,那靶场上腾起的硝烟,无一不在诉说:什么是“爱国情怀”?是平凡岗位上的不凡担当,是千难万险前的毅然前行,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安危紧紧相连的赤诚之心。这情怀,早已融入血脉,成为我们一生最厚重的底色。王爱国,用一生诠释了忠诚与奉献——他的传奇,永不落幕;他的精神,永照征途。</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