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也说唐朝</p><p class="ql-block">: 八十九</p><p class="ql-block">:承天皇帝李倓</p><p class="ql-block">:说唐朝的历史,不得不提到肃宗的第三子建宁郡王李倓。因为李倓不光是其父李亨去灵武为帝的坚决支持者,也在代宗大历三年(762年),被代宗追谥为承天皇帝,改葬于顺陵。</p><p class="ql-block">:李倓是肃宗第三子,母亲张氏地位特别低,只是个宫人。在那处处都得看出身的封建王朝,李倓自然会遭到一些皇族的不看好。但李倓却十分争气,他“英毅才略”并善于骑射。他坚决支持父亲李享去灵武另起炉灶。李享能去灵武称帝,其子李倓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唐书》载:“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倓兄弟典亲兵扈从。车驾渡渭,百姓遮道乞留太子,太子谕之曰:“至尊奔播,吾不忍违离左右,俟吾见上奏闻。” 倓于行宫谓太子曰:“逆胡犯顺,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兴复?夫有国家者,大孝莫若存社稷。今从至尊入蜀,则散关已东,非皇家所有,何以维属人情?殿下宜购募豪杰,暂往河西,收拾戎马,点集防边将卒,不下十万人,光弼、子仪,全军河朔,谋为兴复,计之上也。”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安禄山叛乱,玄宗向蜀地逃亡,李倓兄弟和玄宗在一起。百姓们乞留太子留下来带领大家抵抗叛军,太子却说他不忍离父亲,即使留下,也得父亲允许。李倓却劝父亲说:逆胡叛乱,天下大乱。此时此刻,大孝莫过于保存大唐江山。如果您跟着皇帝去了蜀地,大散关以东的地方,都会沦陷。只有去河西,收拾好那儿的人马不在十万以下。利用李光弼、郭子仪控制好河朔地区,作为中兴复国的根据地,这才是上上之策。</p><p class="ql-block">:李倓的这番话,说得有理有据。当时还是太子的李亨,也是听了儿子李倓的话,才下定决心去的灵武。从李倓有理有据的分析中,让我们见到了一个很有政治眼光的李倓。</p><p class="ql-block">:李亨在去灵武途中,李倓率几百名骁勇的骑兵常伴在父亲李亨身边。每有战事,李倓都冲在最前面,保卫着父亲的安全。史载:“太子(李亨)既北上,渡谓,一日百战,倓自选骁骑数百卫从。每仓皇颠沛之际,血战在前”。</p><p class="ql-block">:肃宗在灵武登上帝位后,李倓统领军队痛击盘据在关中的叛军,为肃宗收复二京,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绩。</p><p class="ql-block">:为帝后的肃宗,宠幸宦官李辅国与张皇后。为了权利,李辅国勾结张良娣在朝中一手遮天。李倓见状,多次劝父皇疏远李辅国及张良娣,因而引起李辅国与张良娣的怨恨。二人在肃宗前进谗言,让昏庸的肃宗处死了自己的儿子李倓。《唐朝大历史》载:“时张良娣有宠,倓生忠謇,因侍上,屡言良娣颇自恣,辅国连结内外,欲倾动皇嗣。自是日为良娣、辅国所构。云建宁(李倓)恨不得兵权,颇蓄异志。肃宗怒,赐倓死”。</p><p class="ql-block">:及至代宗即位,代宗李豫追赠李倓为齐王。至大历三年(768年),代宗又追谥李倓为承天皇帝,改葬至顺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