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庐山五日游今天才正式开场。第一次体验康养旅游,行程一点都不紧张,早上七点钟起床,七点半用餐,八点观光车站集合乘车。行程以如琴湖为起点,按景点分布依次游览庐山西线核心景点。</p> <p class="ql-block">“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p class="ql-block">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不知有多少人是冲着苏轼的这首诗而来庐山的,而我仰幕庐山,也与庐山的许多人文历史分不开。今日一见,而庐山也确实不曾辜负众望。庐山真的很美,一年四季,都有它独特的美。春天,有它的苍翠,夏日有山的清凉,而秋天的漫山红叶,层林尽染,显得尤为动人。对不识庐山真面目,有了亲身的感受与体会。</p> <p class="ql-block">从观光车站出发,离如琴湖其实很近,就是那七拐八弯的山道绕的让人摸不着边,大概一两站路就到了如琴湖站,下车走了几百米,就看到了如琴湖。如琴湖于1961年建成,面积为11万平方米,蓄水量100万立方米,是庐山的5A级景点。</p><p class="ql-block">如琴湖的名字并非凭空而来,远远看去形状酷似一把媚人的小提琴,湖边的石上有故人刻的“如琴”二字,故而得名。如琴湖由于是一个免费的大众景点,所以,一年四季游人如织,由其是随团出行,这儿肯定是必游之地</p><p class="ql-block">举目望去,云雾缭绕的湖中有曲径通幽,烟雨缥缈,忽隐忽现,景色幽雅。湖心有岛,曲桥连接,上缀水榭,绿水青山,相互辉映。茫茫雾海,虚无飘渺,真是“人在雾中游,心随景而动”,给人一种如梦如幻,误入仙境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环抱着如琴湖的群山,层层叠叠,绿意盎然。它们不争不抢,只是静静地伫立,像一群沉默的老友,年复一年守望着这片水域。山体上的树木错落有致,四季更迭,山色变幻,为如琴湖增色添彩,相依相伴。此情此景,无需多言,却让人感到无比安心。</p> <p class="ql-block">沿着如琴湖的小径一直往前走,不大一会儿便来到了花径。白居易的那首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巜大林寺桃花》就是在此地写下的。</p><p class="ql-block">据导游讲解:此诗是白居易817年四月九曰所作,当时他因被贬江州司马而闲暇无事,(也就是现在的江西九江)邀朋友们结伴到庐山游览散心。在游览大林寺时,他感叹于春光的流转,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大林寺桃花》一诗。在这次游览中,他还撰写了巜游大林寺序》。在序中详细描述了大林寺的幽静与远离人世的独特氛围,以及自己对此地的惊喜之情。在感叹名利的诱人之外,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p> <p class="ql-block">站在白居易雕像前,瞻仰诗人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此时,已是九月下旬,早以不是“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季节,但“芳菲已尽”、“文墨未消”。在此,既能瞻仰到白居易亲笔手写的“花径”二字,还能体验到古墨书香,诗人的文采飞扬,仿佛就出现在你的眼前。</p><p class="ql-block">花径的终点是一个石质牌坊,上有白居易亲手题的对联,上联是“花开山寺”,下联是“永留诗人”,横批“花径”,这一则对联恰到好处,准确地记录下了留传后世的文苑佳话。</p> <p class="ql-block">离开花径,告别了白居易,跟随众多的旅行团队,被混杂的人流裹挟着,我们进入了锦绣谷。这里独特的地形地貌,据刘导介绍:是因第四纪冰川的作用,形成了眼前这鬼斧神工般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态。</p><p class="ql-block">“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眼前的锦绣谷烟雨蒙蒙,百步外便望不到人影,好像是进入了天宫。其实是进入了天桥,一块巨石横亘在两座山峰之间,看似摇摇欲坠,却又稳如泰山,让人惊叹不已。天桥据导游讲: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失利后,逃至庐山锦绣谷,面临前有深壑,后有追兵的绝境。危急时刻,一条金龙从天而降,石桥被雷电击断,后面的追兵未能通过。</p><p class="ql-block">天桥实为冰溢口遗迹,由两块对峙的巨型砂岩构成,远眺形似悬空断桥。其大自然的特殊地貌,与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结合,赋予了天桥的神秘色彩,形成了有天无桥的奇观。</p> <p class="ql-block">沿着锦绣谷继续前行,穿过一个石洞,忽然看到好多摩崖题刻,此处便是谈判台。谈判台亦称访仙亭,原为朱元璋所建,后蒋介石于1933年重建。1946年7至9月,美国特使马歇尔曾八上庐山调处国共谈判,商讨以长江为界,国共南北分治,以结束内战,其与蒋介石曾在此多次会晤。此次谈判固执己见的蒋介石试图通过“国民革命同盟会”控制中共及军队,最终未获结果,谈判台因此而得名,而且成为国共内战史的重要见证。因此,谈判亭也成为仙人洞景区的一个重要景点。</p> <p class="ql-block">锦绣谷的路曲曲弯弯,都是羊肠小道,盘旋而上,走着走着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不知绕了多少个弯,终于看到了一座高插青冥的险峰,众多游客一下子都来了精神,争着抢着往前赶,我一路上拼尽全力,紧跟在导游的背后。不是怕调队,而是为了多听一些导游的解说。现在忽啦一下,把我甩在了最后。没想到又一个拐弯,一块巨石挡住了人们的去路,巨石上标有三个醒目的大字“好运石”。刘导让我们大家都去摸摸好运石,据说是女娲补天遗落下的“飞来石”,与黄山飞来石为同一遗物。来到这好运石前,转一圈可得财运,转两圈可得官运,转三圈还能得桃花运。这样一讲,更显神奇,游客们纷纷上前触摸,祈求平安幸福。</p> <p class="ql-block">转过好运石,继续往上攀登,为了心中那一点点小小的愿望,姊妹们咬牙坚持,终于登上了险峰。眼前豁然开朗,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心情犹然而生。大家站在山顶上,尽情地吮吸着险峰独有的新鲜空气,远眺三叠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瀑布,近观险峰千姿百态,任人想象的巨石,尽情感受着险峰在烟雨云雾中的魅力,仿佛步入了蓬莱仙境一般,飘飘然,而不知所以…</p> <p class="ql-block">在险峰逗留一会儿,因平台狭小,登顶的人太多,拍照的人太多,显得非常拥挤,为了安全起见,我们便提前下山,转到仙人洞,御碑亭等景点。仙人洞,是奇景传说与人文历史的交汇点,因此而引得无数幕名者络绎不绝,前来嘱仰。</p><p class="ql-block">仙人洞入口处,有一个圆形石门,门上方的正中央刻着“仙人洞”三个字。左右两侧书有一副对联:“仙踪渺黄鹤,人事忆白莲”。进门正中有一块巨大的石头横卧其中,形似一只准备跳跃的蟾蜍,因此得名“蟾蜍室”。石头上有一颗古松,名为石松,它的枝叶十分茂密,即使根须裸露,看上去傲然挺立,生机勃勃,展现出松树的坚韧不拔。石松下的石面上刻有“纵览云飞”四个大字,是清末民初的诗人陈三立所书。</p><p class="ql-block">沿着石径小道蜿蜒而下,有一座高七米,深14米的岩洞,这就是世人皆知的仙人洞。</p> <p class="ql-block">洞内有一座石制殿阁,纯阳殿,殿内有吕洞宾身背宝剑的雕像。两旁的对联分别是:“称师亦称祖,是道仍是儒”,“古洞千年灵异,岳阳三醉神仙”。进入洞穴的最深处,有两道泉水沿石而下,滴入天然石窖中,发出悦耳的叮咚声,这就是有历史记载的千年不竭的“一滴泉”。石窖外有石板石柱构成护栏,走进细看,石柱上刻有“山高水滴千秋不断,石上清泉万古长流”的对联。</p><p class="ql-block">这里的青峰与奇岩竞秀,碧泉与幽洞争妍。绕洞的云雾,时而浓如泼墨,时而淡似青烟,变幻无穷。</p><p class="ql-block">由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著名诗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使仙人洞景点名扬四海。是每个来庐山的客人必游之地。</p> <p class="ql-block">站在仙人洞前,远远望去,这座”雄、奇、险、秀”的天下名山,只见山峰高耸,向云缥逸,山风拂过,偶有山鹰在山顶翱翔盘旋。更高处,群山环绕,目不可及。低头俯视脚下山谷,只见谷中山气弥漫,云雾蒸腾,如梦如幻,犹如仙境。则耳细听,山涛阵阵,清风徐来,如同天籁。难怪伟人毛泽东在此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p><p class="ql-block">诗写的雄奇磅礴,又高华壮丽。真乃是:“景为伟人增豪情,诗为江山添景秀”。</p><p class="ql-block">总之,在仙人洞口观看庐山的无限风光,让人暇想无限,让人精神飞扬,思绪浩荡…</p><p class="ql-block">正如刘禹锡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庐山仙人洞首当一绝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