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教学革新,共探小学英语育人新路径——我校教师参与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纪实

横峰县实验小学 吴琼惠

<p class="ql-block">  教育是“春华秋实、耕耘不辍”的坚守,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革新!当AI的浪潮奔涌而至,为了在技术的洪流中站稳讲台、守住匠心、焕发新的创造。11月8日,我校教师吴琼惠和王小燕参加了以主题为AI赋能·教学方式变革的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p> 精彩课堂 <p class="ql-block"> 研讨会上,名师们的课堂展演各有千秋,每一堂课都像是一扇通往优质教学的窗口,让参会者直呼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 田湘军老师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用生动情境搭建起英语绘本的奇妙世界《At the zoo》,既精准落实新课标“在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核心要求,又让课堂满溢童真与活力,让语言学习成为有趣的探索;</p><p class="ql-block"> 桂婷婷老师的《four seasons 》则以“感知——体验——表达”为清晰脉络,巧借歌曲之韵、故事之趣、互动之乐,充分激活学生的语言表达欲与认知潜能,带来一套可直接借鉴、可落地实践的教学方案;</p><p class="ql-block"> 戈向红老师的《floating gourd》更具巧思,将“葫芦漂流”的经典故事转化为“阅读+探究”的沉浸式旅程,从故事细节的层层追问到文化元素的自然渗透,既扎实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策略,又让英语课堂多了份文化厚度与思维深度;</p><p class="ql-block"> 沈国锋老师的《fire safety 》课堂逻辑紧凑、衔接自然,将安全教育无缝融入语言教学,让原本抽象的词汇句型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让语言学习更具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p><p class="ql-block"> 赵刚老师则深耕《friends》这一温暖主题,通过细腻的引导与真诚的互动,让课堂既有扎实的语言输出,更有深刻的情感共鸣,真正让英语表达“有温度、有内容、有力量”。</p> 精彩讲座 <p class="ql-block"> 精彩课堂之外,一场场干货满满的专题讲座,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更深厚的理论支撑与更清晰的前行方向。</p><p class="ql-block"> 田湘军老师以新课标为根本遵循,从四大创新维度出发,层层深入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具体路径,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引,又有贴合一线教学的实践案例,呈现了一场兼具理论厚度与实践温度的精彩分享;</p><p class="ql-block"> 戈向红老师紧接着聚焦《经典阅读驱动型跨学科项目设计的精细化》,从项目选题、流程设计到评价体系搭建,细致拆解跨学科教学的难点与亮点,为老师们解锁教学创新的新方向;赵刚老师则带来《AI助力单元教学设计,提升小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专题内容,结合具体教学场景,分享AI工具在单元整体规划、分层任务设计、个性化辅导中的实用技巧,为技术赋能教学提供了可操作、可复制的参考范式。</p> <p class="ql-block">  从生动鲜活的课堂示范到深刻务实的专题讲座,从新课标理念的落地实践到AI技术的创新应用,此次研讨会让每一位参会教师都收获满满、备受启发。名师们以扎实的专业素养、创新的教学思维与深耕课堂的教育情怀,让我们真切看到核心素养在课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万千可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未来,我校教师也将带着此次研讨的所学所悟、所思所获,把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实用的教学方法融入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守正创新中深耕课堂,在笃行不怠中提升自我,为学生的英语学习之路注入更强劲的动力,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续写新的篇章。</p> 教育心得 <p class="ql-block"> 于教学深耕处见繁花</p><p class="ql-block"> 吴琼惠</p><p class="ql-block"> 当教学的深耕遇见理念的繁花,这场英语教学研讨会便成了我教育旅途中的璀璨星光,照亮了我在小学英语教学路上的探索方向,更让我在沉淀与反思中收获了满径芬芳。</p><p class="ql-block"> 戈向红老师的讲座堪称一场“阅读教学的思维盛宴”。她提出的“从高考阅读反推小学阅读精读策略”,打破了我对低段阅读教学的固有认知。以往教学中,我常陷入“逐字逐句讲解、机械重复背诵”的误区,认为小学生只需掌握基础词汇和句型即可。而戈老师的分享如同一把把金钥匙,为我解锁了阅读教学的系统路径:获取主旨细节是筑牢阅读的根基,让学生学会在文本中精准捕捉关键信息;理清事件顺序是梳理阅读的脉络,帮助学生建立逻辑思维框架;区分事实观点则是提升阅读的高度,引导学生从被动接收信息转向主动思辨。她结合具体课例,详细拆解了如何在绘本阅读中渗透这些策略——通过设问“故事的主人公遇到了什么问题”培养细节捕捉能力,借助思维导图梳理“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鼓励学生讨论“你是否认同主人公的做法”锻炼批判性思维。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小学阅读教学绝非简单的“识字读书”,而是要从低年级便搭建起系统的阅读思维体系,让学生在语言积累的同时,逐步具备终身受益的阅读能力。</p><p class="ql-block"> 单元教学中“Big question问题链”的设计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以往进行单元备课,我往往局限于单个课时的知识点讲授,导致各板块内容松散割裂,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Big question问题链”如同一条灵动的丝线,将单元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串联。从Lead-in板块抛出“如何与朋友友好相处”这样的核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到Cartoon time通过趣味对话初步触碰问题答案,Story time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情节叙述,让学生在故事中寻找解决方案;再到后续练习板块通过情境模拟、小组讨论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最终在Wrap-up time进行总结升华,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感悟。这种设计让单元教学形成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知”的完整闭环,不仅让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探究中扎实掌握语言知识,更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真正实现了“在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新课标要求。</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设计与教师成长的维度,研讨会传递的理念为我指明了前行方向。“以生为本”提醒我,教学的核心永远是学生,课堂设计要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特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逆向设计”则教会我,要先明确教学目标和预期成果,再倒推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让每一项教学行为都有的放矢;“语篇研读”要求我深入挖掘教材内涵,不仅关注语言形式,更要解读语篇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同时,“技术赋能与守正创新”的结合让我深受启发。在数字化时代,AI工具、多媒体资源为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AI口语测评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发音问题,动画课件能让抽象的语法知识变得生动直观。但技术终究是辅助手段,我们不能盲目依赖,而应坚守教学本质,将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让传统教学的温度与现代技术的锐度相得益彰。此外,关于技能培养“主次分明”“追求高效”的倡导,以及多问“为什么”“怎么样”的教学建议,也让我反思自身教学中的不足,今后将更加注重教学的精准性和实效性,避免无效冗余的教学环节。</p><p class="ql-block"> 最触动我的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刻诠释:“要有一颗永不变硬的心,一副永不厌倦的脾气,以及一种永不受损的风格”。这不仅是对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更是一种教育情怀的彰显。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孩子,他们的心灵敏感而脆弱,需要我们用耐心去呵护,用温柔去引导。在日常教学中,我曾因学生重复犯错而心生急躁,也曾因教学压力而有所懈怠。但这场研讨会让我明白,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需要我们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敬畏,以永不硬化的初心对待每一个学生,以永不厌倦的耐心耕耘每一堂课,以永不受损的温柔守护每一份成长。同时,我们更要以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主动拥抱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迭代,让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育事业共同成长。</p><p class="ql-block"> 这场研讨会,于我而言,是一次理念的更新,一次方法的启迪,更是一次教育情怀的滋养。它让我看清了自身教学中的短板,也明确了未来的努力方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愿带着这些宝贵的收获,在英语教学的沃土上继续深耕不辍,将所学所悟转化为教学实践,用系统的阅读策略点亮学生的思维,用优质的单元设计串联学生的成长,用温暖的教育情怀守护学生的初心。我坚信,只要坚守教育匠心,勇于探索创新,终会在教学深耕之处,遇见繁花盛开的美好景象。</p> <p class="ql-block"> 大道至简,顺应自然</p><p class="ql-block"> 观摩田湘军老师《At the zoo》一课有感</p><p class="ql-block"> 王小燕</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教育往往被复杂化,忽略了其本质。然而,最近我有幸观摩了著名英语教师田湘军老师的一节绘本课《At the zoo》。这堂课以“大道至简、顺应自然”的理念,让我重新思考了教育的本质,进一步明确了课堂的追求。 </p><p class="ql-block"> 田老师的课堂风格一直以轻松自然、风趣幽默著称。熟悉他的老师无不被他这种风格所折服,敬佩不已。这样的风格背后,其实是为营造一种自然和谐的课堂气氛。课堂上,田老师习惯以歌曲和游戏激活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自然进入课堂,同时降低学生的情感焦虑。本课中,田老师先带领学生唱歌谣“Days in a week”,然后通过游戏Simon says进行热身,学生的积极性便迅速被调动起来了。接着,田老师从自身出发,以 “新教师”的角度作自我介绍,引入“喜欢画画”的爱好,并在黑板上画出动物简笔画,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动物。看似简单的活动却有效地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他把本课所涉及的“动物”主题进行了巧妙的呈现,学生的学习就自然地发生了。</p><p class="ql-block"> 另外,田老师在课堂上还非常注重孩子们情感态度的培养,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尊重他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田老师使用了“纠正性反馈”帮助学生纠错。比如,当学生出现语言错误,如He see a … 时,田老师并没有马上告知学生他表达有误,而是示范了正确的表达(He sees a… )引起学生的注意,自然帮助学生纠错。又如,当学生不理解Act like a…(模仿…动物)这句指令而无法做出反应时,他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以及示范,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意义且做出了正确的反应。田老师不仅能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还能通过正面示范、言语激励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正面看待自己的问题并即刻进行纠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提升了学习效果。作为一名教研员,同时也是一位具有36年教龄的英语教师,田老师仍然长期坚持站在三尺讲台上为老师们做课,着实让人钦佩。听田老师的课总能让人沉浸其中,每每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当中的学生,亲身经历那大道至简、顺应自然的课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