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房价还会涨吗?估计这是绝大多数人心头解不开的疑问,因为房价涨跌实在牵动人心。</p><p class="ql-block">手中有房的人,特别是有三四套房的人,当然不希望房价一跌再跌,甚至不希望房价停涨。纸币贬值愈演愈烈,百元大钞与过去的10元纸币已无区别。房子作为固定资产,具有核心价值,是劳动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总不会如纸币一样一跌再跌吧?如果是这样,就严重违背价值规律了。</p><p class="ql-block">一套房是要靠钢筋水泥建起来的。钢筋水泥跌价了吗?没有。不仅没有跌价,反而涨价了。原材料涨价,房价能不涨吗?</p><p class="ql-block">房价是要靠地价支撑的。如果说房价是“面包”,那么地价就是“面粉”。地价具有核心价值,与所在地段、配套基础设施、人气密切相关。城市中心的核心地块,人气爆棚,地铁口加持,配套基础设施齐全,地价不可能一跌再跌。之前地价一跌再跌,是对过去地价泡沫的“拨乱反正”。如今地价显然超跌,已跌出价值区域,跌无可跌。作为“面粉”的地价不跌,作为“面包”的房价还能再跌吗?这已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常识,不会有人不懂吧?</p><p class="ql-block">无论从哪个方面说,房地产都应该而且必须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是毋庸置疑的。房地产的发展,会带动上下游上百个产业的发展。建房需要钢筋、水泥、建材,这都是重大投资;需要土地拍卖,纸币可以一贬再贬,但土地的核心价值固定在那里,不可能一贬再贬,甚至可以说,当纸币不断贬值的时候,地价必须上涨。这是价值规律所起的作用,不可抗拒,无可争辩。</p><p class="ql-block">百姓买房之后,总不能不装修,不买家具,不买家电,不买汽车、不购物、教育、医疗,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吧?这些家具、家电、汽车、商场、学校、医院,哪一项不是重大投资,不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是经济发展的基础?</p><p class="ql-block">百姓买房买车之后,有许多人必然背着房贷车贷,钱从哪来?从拼命干活和工作中来。百姓投资就业的需求,不就是这样拉动起来的吗?这样长的产业链,是任何产业链无法相比的;这样高的产业附加值,也没几个产业可以与之相比。房地产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产业,国家岂能不救?岂能不全力支持?</p><p class="ql-block">有人说,中国人口呈断崖式下降,人都没有了,还要房子干什么?说的似乎有些道理,但是,人口再怎么下降,不还有14亿人吗?况且,房子只能是少数人买得起的资产,豪宅更是稀缺品,房产还是家庭或家族的世代财富传承。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财富一定会向极少数人集中,如同发达国家,约占国家总数的20%,却占有世界80%的财富。这种财富的“二八定律”,同样适用于百姓买房和卖房。</p><p class="ql-block">买不起房子的普通百姓,无论房价跌到什么地步,还是买不起。如果房价一跌再跌,会导致相关产业急剧萎缩,失业人口大增,直接影响买不起房子的百姓的就业和生活问题。</p><p class="ql-block">少数的财富拥有者,则可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通过投资改善型住房,甚至豪宅,直接拉动房地产开发,激发房子的金融保值增值属性,使许多有经济实力的人,理性投资房地产,使楼市朝着健康理性向上的方向发展。</p><p class="ql-block">楼市起来了,房价回归理性,价值发现和重估,地也好卖了;银行也容易发放贷款,钱有序有效流动起来,产生巨大的财富效应;百姓固定资产保值增值,这是国家、地方、个人三方多赢的好事和大事,何乐而不为?</p><p class="ql-block">房价一跌再跌,从2018年跌到2025年,已经连续跌了六七年,房价已跌去30%~50%,有些中小城市的房价已跌去60%,真的是跌无可跌了。就是在房价如此惨淡下跌的情形下,不还有很多人买不起房子吗?</p><p class="ql-block">难道国家会任由房价如此下跌吗?房价再这么跌下去,很多买了房子的百姓,固定资产大幅缩水;地方政府土地拍卖不出去,财政举步维艰,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来;银行无法进行金融贷款,断供者与日俱增,会引发严重的金融风险。这是百姓、地方政府、国家三方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况。</p><p class="ql-block">没有只涨不跌的楼市,也没有只跌不涨的楼市。楼市去除泡沫之后,终究要有一个价值理性回归过程。面对诡异的房价涨跌状况,我们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畏浮云遮望眼”。</p><p class="ql-block">当90%的人看跌楼市的时候,或许正是黎明前的黑暗,楼市上涨或许就在一夜之间。</p><p class="ql-block">毕竟房子是具有核心价值的固定资产,纸币会不断贬值,但房子不会。</p><p class="ql-block">2025111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