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阳光透过明净的窗棂,洒在六年级教室的课桌上。这里没有往常的琅琅书声,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小小“科学家”们专注的神情、灵巧的双手,以及桌上琳琅满目的材料——色彩斑斓的黏土、晶莹剔透的果冻、形态各异的豆子、甚至还有闪闪发光的串珠。一场名为“探索生命起点”的细胞模型制作活动,正悄然将微观世界的奥秘,在孩子们的指尖徐徐展开。</h3> <h3> 从抽象到具象:构建心中的“微型城市”<br><br> 在生物学中,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对于六年级的孩子们而言,这个概念既神秘又抽象。课本上平面的细胞结构图,仿佛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而今天,他们要亲手将这座迷宫变成立体、可触摸的“微型城市”。</h3> <h3> “细胞膜是城市的边界和保护伞,它控制着物质的进出。”一个女孩一边用透明保鲜膜仔细包裹住她的“细胞”,一边认真地解释道。她用绿豆镶嵌在膜上,代表负责运输的蛋白质通道,创意十足。</h3> <h3> 旁边,男孩们则对“动力工厂”——线粒体情有独钟。他们用棕色黏土捏出饱满的椭圆形,并用小刀细心地刻画出内部褶皱。“看,这就是它产生能量的地方!”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发现新大陆般的自豪。</h3> <h3>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个被所有人称为“细胞大脑”的细胞核。孩子们用最鲜艳的颜色来塑造它,有的在里面藏了一颗小石子,象征神秘的遗传物质DNA。“它是总司令,掌管着细胞的一切活动。”小设计师们如是说。</h3> <h3> 创意与智慧的碰撞:每一件都是孤品<br><br> 在这场创造之旅中,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无限的想象力。<br> 有的孩子是“极简主义艺术家”,仅用不同颜色的黏土,就精准地塑造出每一个细胞器的形态与空间关系。他们的作品,色彩和谐,结构清晰,充满了严谨的科学之美。</h3> <h3> 在指尖,遇见科学的温度<br><br> 当 一件件作品最终完成,被郑重地放置在展示台上时,教室里仿佛举办着一场小型的现代艺术展。这些细胞模型,或写实,或写意,或萌趣,或严谨,无一不凝聚着孩子们对生命奥秘的好奇与探索。</h3> <h3> 这个过程,远不止是一次手工作业。在揉捏、粘贴、构思与调整中,抽象的生物名词变成了手中具体的形象。他们不仅记住了细胞器的名称和功能,更深刻地理解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是如何协同工作的。科学知识,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和图片,而是有了色彩、温度和触感。<br></h3> <h3> 一位老师动情地注视着这一切,说道:“你看他们眼中闪烁的光,那是对知识的渴望,更是创造带来的喜悦。我们今天播下的,或许就是一颗未来生物学家的种子。”<br></h3> <h3> 是的,这堂特别的生物课,让孩子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触摸到了生命最基础的逻辑。他们的指尖,不仅塑造了黏土与纸盒,更搭建起了通往科学殿堂的第一级阶梯。在这个微观的“城市”里,我们看到的,是生命的奥秘,更是未来的无限可能。</h3> <h3>文字:袁涵<br>图片:六年级生物备课组<br>审核:王秀红 刑文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