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释放制度红利的核心抓手:在高水平改革中激活发展潜能</p><p class="ql-block">制度红利,是经济增长中最深沉、最持久的动力。过去四十余年,中国通过“摸着石头过河”完成了从计划到市场的“破冰之旅”;今天,改革进入“深水区”,制度优势尚未充分释放,掣肘高质量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依旧存在。如何继续把制度红利这篇大文章写下去?答案只能是:向“高水平”要空间,以“三大抓手”为突破口,让更完备的制度、更高效的配置、更公平的竞争、更有活力的主体,成为新一轮增长的源头活水。</p><p class="ql-block">一、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从“准入”到“准营”的跨越 </p><p class="ql-block">1. 把竞争政策摆在“政策底座”位置。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对各类规范性文件“凡出台必审查”,对含有所有制歧视、行业壁垒、区域分割的条款“凡歧视必纠正”,让国企、民企、外企在一张清单前“平起平坐”。 </p><p class="ql-block">2. 产权保护进入“精细化”阶段。加快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完善涉企冤错案件甄别纠正机制,推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落地,用“可感知的公平”稳定市场预期、激活民间投资。 </p><p class="ql-block">3.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在工程建设、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领域推行“一业一证”“一照多址”,把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国际一流水平,让“准入即准营”成为常态。</p><p class="ql-block">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从“商品流动”到“要素自由” </p><p class="ql-block">1. 土地——让“沉睡资产”变“流动资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善土地二级市场规则,把“招拍挂”拓展到工业、研发、养老等全业态,倒逼地方政府从“卖地财政”转向“税收财政”。 </p><p class="ql-block">2. 劳动力——打通“户籍墙”“档案墙”。除超大城市外,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建立以常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推动职称评审、社保缴纳、执业资格全国互认,让2.86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释放“人口二次红利”。 </p><p class="ql-block">3. 资本——从“规模扩张”到“价格发现”。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完善退市制度,培育“长钱”入市的税收、会计、考核制度;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让银行信贷、债券、股权、风投形成梯度接力,破解“融资难、融资贵”。 </p><p class="ql-block">4. 技术与数据——让“知识”成为第五大生产要素。建立数据产权分置制度,探索“数据资产入表+数据质押融资”,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有条件地区试点“数据海关”,在跨境流动、安全评估、交易定价上形成可复制规则,把我国超大规模数据资源优势转化为定价权、标准权。</p><p class="ql-block">三、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从“政策漫灌”到“精准滴灌” </p><p class="ql-block">1. 政策协同:以“一张蓝图”替代“九龙治水”。建立覆盖发展规划、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价格、环保等“八元协同”的宏观政策框架,对政策外溢效应进行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防止“合成谬误”“分解谬误”。 </p><p class="ql-block">2. 预期管理:让“政策噪声”让位于“规则信号”。每季度发布《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报告》,对政策目标、工具、退出条件做“阳光化”披露;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作为定价之锚,强化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机制,用透明、可信的“规则锚”取代“口头锚”。 </p><p class="ql-block">3. 风险防控:把“灰犀牛”关进“制度笼子”。建立地方债务风险分级预警与终身问责制度,推动融资平台分类转型;完善房地产“人—房—地—钱”挂钩机制,因城施策释放刚需和改善性需求;健全股市、债市、期市、汇市“四位一体”的跨市场监测预警,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p><p class="ql-block">结语:以“高水平”改革赢得“高质量”发展</p><p class="ql-block">制度红利的释放,从来不是一次性“红包”,而是持续不断“复利”。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解决的是“动力”问题;要素市场化改革,解决的是“效率”问题;宏观经济治理现代化,解决的是“稳定性”问题。三大抓手同向发力,就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把“政策红利”转化为“主体获得感”,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制度红利的核心抓手,也将在一次次“深水突围”中,打开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广阔天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