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历史书一起穿越千年燕赵

28中2025级追光2班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动荡变化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1月2日,当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七年级2班的历史兴趣小组成员们来到河北博物院与文物面对面时,书中的文字瞬间从抽象的记载变成可触摸的存在,历史突然就有了温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河北,正是"完璧归赵""胡服骑射"等历史故事的真实舞台。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这片土地就是燕国和赵国争霸的地方,因此,河北也被称为"燕赵大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入慷慨悲歌燕赵故事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个巨大的门环——透雕龙凤纹铜铺首,它可是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想象一下,74.5厘米高、21.5公斤重的它,曾经安放在燕国宫殿的大门上,是多么气势磅礴!兽面是传说中的饕餮,额头上站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凤鸟,凤鸟的爪子下还踩着两条游弋的蛇。古人在门环上设计如此复杂的纹样不仅是为了装饰,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体现了战国时期人们对于天地秩序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诗描写的就是燕国刺客荆轲的故事。公元前227年,在燕下都武阳城旁的易水河畔,燕太子丹一行人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为荆轲送行。荆轲深知刺杀秦王的任务凶多吉少,依然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这种为了信念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正是燕赵"慷慨悲歌"最好的诠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燕国的另一边,赵国也在赵武灵王的带领下变法图强。他推行的"胡服骑射"改革,让赵国士兵脱下宽袖长袍,换上便于活动的胡人服装,学习骑马射箭。这种敢于学习他人长处、勇于变革的精神,使得赵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强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书中汉代王室刘胜的金缕玉衣真的呈现在同学们眼前,大家无不为汉代工匠的技艺所惊叹。金缕玉衣由2498片玉片,1.1公斤的金丝制作而成,期中最细的金丝就像头发丝一样。当时的人们相信"玉能寒尸",可以使尸体不腐朽,虽然玉衣没能让刘胜的身体永存,但却让后人见识了何为精工细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闻名中外的"长信宫灯",也是河北博物院的一件"镇馆之宝"。执灯宫女的右臂实际上是烟的通道,灯火燃烧产生的烟气通过她的右臂进入身体内部,被水过滤沉淀,这样就能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同学们不禁感叹,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已经有了环保意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火种灯设计也借鉴了长信宫灯的灵感。千年文物与现代盛会的结合,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北博物院之旅落幕,一颗热爱历史、好奇文化的种子,已在同学们心中悄然扎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仿佛能嗅到错金博山炉的幽芳,听见彩绘散乐图浮雕中15人乐队的余韵,望见中山王铁足铜鼎匠人拭汗劳作的身影……当再次翻开历史课本,这些沉默的文物便鲜活起来:它们见证过燕赵大地的慷慨悲歌,映现过汉代王侯的雍容气象,也凝结着古代工匠的非凡智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来历史从不是枯燥的文字,课本上的每一个结论,都是一段段鲜活的生命轨迹,一场场真实的岁月过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2025级追光2班</p><p class="ql-block">审核:王振东 白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