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引航,以"志“育心

惢心

<h3>国培所学凝初心,返岗实践启新程。为将班主任国培中的先进理念、实用方法转化为班级育人实效,搭建师生成长共鸣的桥梁,我以“以志为向,心有所往”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兼具温度与深度的班会活动,引导学生明确成长目标,凝聚班级奋进力量。</h3> <h3>叙事心育”的种子,落在了工农学校的教室——于是有了这节《以“志”为向,心有所往》的班会,让汉字里的“志”,长成少年眼底的光。</h3> <h3>班会的开篇,是翻开《说文解字》的那页墨香:“志者,心之所之也”。<br>我们把“志”拆成笔尖的温度——它是薛逢诗里“当年志气俱消尽”的喟叹,是孔子“志于道”的笃定,也是王阳明“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铿锵。<br>当孩子们在纸上写下“志”的释义,那些“记忆”“心意”“志向”的注解,忽然成了心里的锚:原来“志”从不是冰冷的目标,是藏在情绪里的、稳稳的向往。</h3> <h3>曾在国培里记下“以心育心”的笔记,如今成了俯身倾听的时刻:<br>当孩子踮脚把便签贴在墙面上,当课桌间的讨论碰出细碎的光,忽然懂了国培的意义——不是复制一堂课,是让“志”的种子,在每个心里长出自己的形状。<br>  <br>荷香漫过课件的扉页,便签上的字迹还带着温度。国培是桥,让教育的方法落地;而这节班会是果,让“志”的底色,成了少年成长里最暖的注脚。</h3> <h3>把“志”的故事,写进少年的日常<br>  <br>国培里学的“叙事心育”,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故事的主角:<br>有人说“志是考80分的小目标”,有人写“想成为给爸妈做饭的人”,还有人把“期末多背3首诗”郑重地落在纸上——这些贴着“少年一定很哇塞”的便签,像一簇簇小红灯笼,挂在教室的窗边,把“心之所向”,变成看得见的期待。</h3> <h3>国培是桥,让教育的方法落地;而这节班会是果,让“志”的底色,成了少年成长里最暖的注脚。</h3> <h3>冬日的晨光斜铺在砖路上,蓝白校服裹着少年们的笑闹,脚步把风都踩得轻快。我落在队伍侧旁,目光轻轻拢着每一个奔跑的身影,用陪伴代替话语。<br>教室里,我倾听孩子内心最真的想法,把耐心揉进目光里,静静接住孩子最真实的表达,把爱心像寒冬里的暖阳注入孩子的心房。</h3> <h3>国培的光,不仅照亮了教学的新径,更让我懂了:蹲下来,以心作桥,就能接住孩子们眼里的星——原来靠近他们的方式,是把自己也变成一颗温柔的星星。(四班四组146王春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