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错爱之痛》所感

@艳丽

<p class="ql-block"> 文/张明利 </p><p class="ql-block"> 2025年仲夏的一个周末,我正在晨练,接到一个陌生电话。他说自己的第二部小说《错爱之痛》出版了,要赠送小弟我一本。我忽然记起来,来电者是郝文成先生。他的首部小说《桃花泪》我读过,曾经有意写一篇读后感,则因自己工作的忙乱,一直未动笔。今天,获悉他又出书了,我内心一阵翻腾:这老人家,居然又写了一部小说,而我连一篇小说还未写出来。不过,我的心情还是很激动,毕竟铜川这座小城又有作者出书了,这真是铜川文艺界的大喜事啊!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冒着酷暑去取书,结果跑错了约见的地方,让郝先生在马路边等了我很久,我很是歉意。很远,他就向我招手,随后把书捧给我。这是我第二次见他,第一次是在去年暑假,那是区文联组织我们去采风,他也参加了活动。时隔一年,他还是精神饱满,一点不见老。看着郝先生炯炯有神的眼睛和健康的体格,我心中有个疑问,他靠什么滋养他那一颗不老的心灵?是文学吗。是的,他靠文学,才活的滋润而光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如他在书中表白到:<b>喜爱文学的人都知道,文字是灵魂深处最深情的流露,也是人们最贴心的精神伴侣。 </b>我对郝老师(“老师”是尊敬的称呼,我就称作者为老师吧)的认知仅限于这两次的会面,且都是匆匆地相见,急急地告别。常言道“阅文如阅其人”,我不如在他的小说世界里探寻郝老师的魂灵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阅读郝老师的小说是一种享受,感觉是心灵回到家乡般的亲切和安逸。《错爱之痛》,43万余字,我七天就读完了,这是我阅读长篇小说用时最短的一次。每日,我都在妻儿入睡之后,在阳台上开始阅读。我就着窗外古城静夜的味道,心绪畅游在情意绵绵的文字里,一个个故事激发着我思绪的无尽遐想。当翻开小说之时,其情节迅疾把我带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铜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曾经辉煌过的都市,那时候的街道、店面、酒店,还有药王山、香山……加上一群建设古城的青年,这一切都让我感到亲切,且把我的心灵成功的引渡到了那个情爱滋生的年月,也让自己的灵魂仿佛回到了那个躁动的岁月,使我的心灵如归家般的安静。我为何爱上这本小说,不是它艺术的高超,而是感动于有血有肉的人物,尤其他们“错爱”过后“之痛”的体悟和启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郝老师笔下所描绘的“情爱”故事,我这颗趋于冷寂的心,也被激扬起来,觉得人生应有爱情,为爱情而活的人类才是伟大的,是值得文学、绘画、歌舞等艺术家歌颂的永恒主题。我一章一章的读着,贪婪地咀嚼着每个人物故事。他们是一群有志向的青年,且是高于普通人智商的大学生;他们是一群创业者,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在都市这方沃土上,挥洒青春,播种爱情,构建婚姻。然而,他们为何会发生“错爱之痛”呢?他们苦苦追求美满的婚姻,结局却得到的是伤痕累累的婚姻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阅读郝老师的小说能引发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可让智者思考社会人生。在小说的每个章节中,都有大篇幅的人物心理独白,而心理描写也成为小说显著的艺术特色。这些话语都是主人对生活与人生、爱情与婚姻等方面的体验和思考,这些话语值得读者品味,或许会对读者的心智有所启迪。如小说中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b>“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而我们,只是漂泊在大海中的一叶小舟。没有人知道海有多深;更无人知晓远方究竟有多远!想通了,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修行!”</b>这些话,只有经历过“错爱之痛”者,才有切身的感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情与婚姻是自古以来是难解的人生命题,有爱情就有婚姻吗?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吗?这不是简单的一道是非题,而是多项选择题。我觉得爱情与婚姻是一对冤家,如果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就会相得益彰,爱情就成为婚姻的润滑剂,婚姻会成为爱情的殿堂;否则,爱情会成为一笔孽情欠债,婚姻会成为爱情的枷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阅读郝老师的《错爱之痛》,定要分析人物形象,郝老师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清晰的、丰富的、个性鲜明的。我认为,小说中的人物生活气息浓厚,也都是可爱的人,虽然他们在爱情上被作者定义为“错爱”,但是他们是善良的一群人,且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我揣摩着,作者创作小说的初衷是:“错爱之痛”的本意不是批评他们的爱是“错爱”,而是他们的爱情在婚姻的殿堂上,没有经得起考验,却被婚姻的绳索“错”绑在一起,所以才产生了主人公那持久半生的“之痛”,这是对不幸婚姻的批评和指责。故而,请各位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务必思考清楚。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用自己的理解给小说人物分类和站队。林木森(艺名六木)、林晓云、李智(小名狗蛋)、郭小曼可归为一组人物。小说第一章《甜蜜初恋》开始,到小说的结尾,他俩的爱情只在暗中开花,而未在光亮处结果,他们的爱情成就不了婚姻,故而一辈子做不成夫妻,这源于各自原生态家庭的影响,以及家长的横加干涉。林晓云等到的是狗蛋,可以做哥哥,非得当夫君;六木等到的是郭小曼,可以当妹妹,非得成夫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场“错爱”的婚恋在两对男女之间演绎着、拉锯着绵长“之痛”。他们的痛伤在小说中描画的淋淋尽致,令人读来惋惜、痛哉! 另一组人物更为有趣热闹。童年玩伴好友:韩霜、田晓静、鱼小凤、华新茂(小名大猫,诨名花心猫),这三女一男的情感大戏可谓精彩连连;三个女人一台戏,注定要把“大猫”玩疯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猫必将自食爱恋的苦果。因为他的恋爱观是错误的。他在心里这样想过:“他们三个美女,对我来说,就好比几何里的等边三角形,相对稳定。……我只能小心翼翼,不敢得罪其中任何一位!”结果呢,他与鱼小凤之间是未婚先孕,与田晓静是分道扬镳,与韩霜喜结良缘,然而婚姻却成了他俩爱情的坟墓。等候大猫的热闹剧情还在后边,牛娜和米琳的倾情加入,让“花心猫”的心更花,孽情更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事的高潮是丁强和米念华要结婚,他俩的爱情应该是正确的爱,但是他俩的婚恋却揭开了父母辈的陈年秘密,他俩都是华新茂的私生子。苦果最终等着华新茂来品尝,而他最终尝到了这“错爱之痛”。他受到了惩罚,为了救赎灵魂,他隐居终南山,参禅静修,寻求心灵的解脱。然而,他能自渡吗?这已经不是问题的焦点,焦点是“大猫”愿意把自己的罪过呈现给世人,他希望后来的年轻人吸取他的“错爱之痛”。这是作者处理“大猫”这个人物(我认为这是小说的一号主人公)高妙之处,更是作者写作的初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阅读郝老师的小说不但有如见其人的亲切感,而且还能感知到作者身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无论是品读郝老师的第一部小说《桃花泪》,还是今年出版的第二部小说《错爱之痛》,我都有同一种感觉,就是作者是一位朴实的文化人,身上有一股为民尽责的使命感。《错爱之痛》以剖析当代离婚率高之社会问题为切口,通过作者缜密的情节构思,用心用情的人物形象刻画,从而全方位阐释了人生的一件大事——如何理性的对待婚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重大社会问题,或许让作者心焦不安,他要站出来呼喊。所以,作者郝文成拿起笔,一字一句,历经三载,忍受腰痛眼花之疾病,才成书;古城风起兮,幸哉,能书写心系社会之志者,有几人?可叹,可歌,可敬者其谁?乃郝文成先生是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郝老师已经退休多年,他不愿坐等夕阳,他始终奋笔疾书,写他心中的故事,用笔描写铜川的人物和山水,这一切都倾注着他的心血,也深深倾诉着养育他身心的古城之恋。我认为小说人物“六木”身上,有作者的影子,六木的性情、才艺及社会责任感,在郝老师身上似乎更明显些。读完《错爱之痛》后,我更加敬佩郝文成先生了。愿他宝钢不老,再出佳作,继续为铜川文学锦上添花。</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 </b></p><p class="ql-block"><b> 张明利,印台区作协会员,现从事教育工作,平日以读书为乐,喜好写人生感悟小文,陶冶性情。</b></p> <p class="ql-block"><i><u>写在最后:</u></i></p><p class="ql-block"><i><u>读者用情真意切的阅读情感来分析小说《错爱之痛》中的爱与被爱,错与被误导错的纵横交织的人际交往圈里,错综复杂的感情关系,联想到社会责任感层面。精神世界在大升华中起伏不定,人物在现实与小说中难舍难分,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用最有温度的文字编织成最热爱生活的小说,从人物性格塑型到角色安排等可以看出小说的作者呕心沥血创作的热情与真诚,为社会当代青年大学生何去何从指引方向……</u></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