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日出游自然要避开热门景区,选择相对冷门、适宜出游的地方。江永县除上甘棠古村,还有勾蓝瑶寨、千家峒、女书生态博物馆和源口生态文化旅游区等景区,由于地处湖南与广西交界处,位置相对偏僻,景区名气、规模都不大,比较适合国庆假期休闲出游,能够远离拥挤,享受宁静与惬意。并且这样的古村反而要选择节假日时间过去,因为迎接节日古村会张灯结彩打扫一新,大多数店铺会开门营业,村子也有一些游客走动,反而有些烟火气。如果平时过去,空荡荡的街上看不到几个人,店铺也都关着门,古村显得没有生气。离开上甘棠古村后,计划去勾蓝瑶寨。<br> 据介绍,勾蓝瑶寨是江永县“四大民瑶”之一勾蓝瑶族的聚居地,为城堡式瑶寨,始建于明朝。勾蓝瑶寨由黄家村、上村和大兴村3个自然村落组成,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整体布局顺应山形地势走向。寨墙依势而建,延续至山腰,与寨外的8座大山结合形成一个封闭的整体。原寨墙全长约为2000米,尚存800米。寨墙用青石错缝砌筑,在中部设有寨门,在寨墙上砌筑石墙门楼等设施。勾蓝瑶寨保留明、清代的民居300多栋,有社坛土地、舞榭歌台、凉亭桥梁等小景观,有盘王庙、相公庙、水龙祠、关公庙等大型建筑,勾蓝瑶寨还有独特的“洗泥节”民俗。 勾蓝瑶寨现为国家4A景区,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不过在去勾蓝瑶寨前,我先去了离上甘棠村5公里的高家村。高家村虽不是什么景区,但这里保留着一些古建筑,分别为文昌阁、五通感应庙、碑墙、古码头、古戏台、高霞观等,统称为高家村古建筑群。可来到高家村后,发现只有文昌阁、五通感应庙保存较好,古码头、古戏台和高霞观都是遗址。其中文昌阁始建公元1612年,现存为1918年重修。四面、四层、四重习檐,砖木结构,穿斗抬梁,做工考究,屋面为青瓦歇山顶,斗拱飞檐,整体呈护城墙箭型。五通感应庙与文昌阁并排。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重建于清咸丰年间(1861年),现存为1921年重修,共二进,首进一居,过天井进入二进;二进为正殿,四柱歇山顶,穿斗式抬梁结构,扁作月梁造,雕饰精美。 文昌阁是一座多层阁楼,而五通感应庙则是重檐建筑。这两栋古建筑一左一右,彼此相通,坐落在水口处,溪水潺潺流过,后面是肥沃的农田。文昌阁和五通感应庙分别具有元代、明代建筑风格,展现了当时楚越文化特征。并且儒教、佛教、道教成“一”字型并排,是当时宗教信仰的集中地,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进入两栋古建筑里面看了看,内部还比较简单。不过高家村古建筑群只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其所位于的湘桂古道永州段,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条古老的通道,从永州道县出发,穿越江华、江永,最终抵达广西贺州。高家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因时间关系就没去村里逛了。 离开高家村后去了15公里外的勾蓝瑶寨,来到勾蓝瑶寨山门前,旁边有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却没看到旁边有停车场。就没停车,穿过山门继续往里开。在山门旁边有一座培元桥,这是勾蓝瑶寨现存三座明清风雨桥中最著名的一座,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村子里面有收费的停车场,停好车便朝着村子中心位置走去。 景区不收门票,按照路牌指引先来到一处小湖边,这是穿越村庄的兰溪流过此处形成的,湖中有两、三条跳岩组成的跳桥,湖中有一些黑色的岩石。湖对面是瑶民的房屋,用当地特有的红砖砌成,加上独特的屋顶造型,民族特色非常鲜明。 绕着小湖边走了走,湖中耸立着一堆堆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石头,像缩微版的石林,这里就是瑶寨的水上石林,瑶寨周边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这里的湖光山色还是相当漂亮。当年瑶族先民就是见此地“山勾联透,溪水伏流,色蓝如锭,故名勾蓝”,故定居于此,这是勾蓝瑶寨得名的说法之一。 小湖边缘有一处猪喽井,这是因为涨水时,井内发出一阵阵猪仔争相吃奶的叫声,而得名猪娄井。在猪喽井不远下有半圆形山门的建筑叫守夜屋,守夜屋建于村寨的主路口上,一层设有大门,二层设置瞭望孔和枪眼,旧时勾蓝瑶寨守夜屋多达10余座。 没有从守夜屋这边进入村子,而是继续沿湖边往回走。勾蓝瑶寨得名还有另一个说法,传说历史上勾蓝瑶胞是不与外界通婚的,都是男子做“上门女婿”,如果哪家的女子看中了哪个男子,女子便会拿着“四个鸡蛋”主动上门提亲,当时这种女子上门提亲被外人称之为“勾郎”,所以瑶寨也就被称为“勾郎瑶”,久而久之成了“勾蓝瑶”。 走湖上的跳岩进入村内,勾蓝瑶寨由黄家村、上村和大兴村3个自然村落组成,但看点主要在黄家村和上村两大块。现在所处的位置是黄家村,黄家村是勾蓝瑶寨古民居的主要集中地,这里保留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和历史古迹。 勾蓝瑶寨形成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当时受政府招安政策影响,居住在深山之中的瑶族迁徙至山下的平地,形成了江永县的“四大民瑶”,勾蓝瑶、扶灵瑶、清溪瑶和古调瑶,而勾蓝瑶为四瑶之最。 漫步在村中,房屋中一条石板路贯穿其中,路旁有小溪蜿蜒前流,两边均为红砖建筑。据介绍勾蓝瑶寨所在的湘南地区,是中国传统的红砖建筑区之一,这些红砖建筑虽然看上去比较新,但也是传统民居建筑。 在路边有一些独立的门楼,勾蓝瑶是按照姓氏聚居的,一个姓氏一个门楼。门楼与主干道垂直,每个姓氏沿着主干道及次干道左右设置的小巷向后,各自延伸布置住房,形成以血缘为主脉的居住格局。 看到房屋上有“勾蓝美院”四字,开始还以为是美术学院,走过去才知道是旅拍和服装出租。“好酒不见”应该是酒吧,没有开门, 村子商业氛围并不重,只看到村有几栋民宿和餐馆,但走入里面就没看到小店小摊了。 从守夜屋走出村子,勾蓝瑶寨传统建筑分为防御型建筑、传统民居和公共建筑3种类型。防御建筑主要由古寨墙、守夜屋、关厢、姓氏门楼和巷道门构成,通常在建筑上设置枪眼、瞭望孔等,用以战时抵御外敌。传统民居以院落式民居为主,通常采用修筑封闭高大的外墙与设置狭小的门窗等防御措施,使民居形成 “住防合一”的功能格局。公共建筑主要分为宗教类、宗祠类、交通类和文教类等,功能以祭祀和交流为主。 勾蓝瑶寨有“世外桃源”之美誉, “青山环拱、绿水萦回”。无论是登高眺望还是在村中流连,青山环抱中,流水、小桥、古村,浑然天成。在过去朝廷实行“以瑶制瑶”,招部分瑶民为兵丁,屯田戍守湘粤隘口,防御广西富川、恭城等地瑶民。这些被招安的“民瑶”受平坝地区汉族文化的影响,开始兴办学校等。独特的历史加上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勾蓝瑶寨与众不同的村寨形态。 在村中继续寻找其他景点,来到了欧阳门楼,但看上去比较新,穿过门楼沿溪水下行,就是有400多年历史的桥头风雨桥,在桥头小溪里有一个泉眼,用石栏围了起来,成为村民取水的水井。这条小溪名为兰溪,穿村而过,是勾蓝瑶寨最主要的一条溪流。后来去寻找石鼓登亭景点,偏离了小溪,来到一处户外露营营地,没见有亭子就放弃了。实际石鼓登亭就在兰溪的源头上,那里是上村,还有不少精华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