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即将离沪赴京,这几日收拾旧籍,忽于藏书中翻出《试律青云集》。两日来,展卷细读,齿颊生香。遂决意:万卷皆抛,独携此册北上。</p> <p class="ql-block">《试律青云集》是一部清代的科举制艺类古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该书由杨逢春等辑,沈品华等注,主要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以及清同治六年(1867)经余厚刻本等版本。书中收录了大量清代的试帖诗佳作美文,试帖诗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以律义为内容出的试题,乾隆二十二年,朝廷规定于乡会试加试五言八韵诗,试律取士遂成定制。《试律青云集》对于研究清代的科举制度、试律诗学以及当时的文学创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试律青云集》的书名寓意着通过科举试律(试帖诗)获得高升和远大前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试律”明确了书籍的内容范畴,即围绕封建时代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展开,这是科举取士的重要组成部分。“青云”一词在汉语中有多种寓意,常比喻高官显爵、志向高远或超凡脱俗等(曹雪芹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书名中,“青云”象征着科举成功后所能达到的崇高地位和远大抱负,寓意着考生通过研习书中的试帖诗,能够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平步青云,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整体书名传达了对科举士子在科举道路上取得优异成绩、迈向光明前途的美好期许与祝愿。</p> <p class="ql-block">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科举考试重新加入试律诗,此后试律诗成为清代士人进身各类考试的必考之项 。《试律青云集》收录了大量清代的试帖诗佳作,这些试帖诗遵循严格的格律要求,围绕特定主题展开创作,为士子们提供了学习和揣摩试帖诗写作规范与技巧的范例。它有助于考生掌握试帖诗的创作方法,提高应试能力,在清代科举考试的备考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是当时科举考生研习试帖诗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p> <p class="ql-block">清代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考试内容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士人的学习方向和文化发展。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中国科举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此年会试罢去论、表、判,于第二场增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标志着试律诗正式成为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之一 。这一变革不仅改变了八股文独霸考场的格局,更催生了大量试律诗选本的出现,其中《试律青云集》便是影响深远的代表性著作。</p> <p class="ql-block">《试律青云集》的选诗标准体现了编者对试帖诗艺术规范的深刻理解。该书收录诗作的年代范围广泛,既有唐代试律诗,也有清代试律诗,体现了"以唐为法,以清为用"的编选理念。</p><p class="ql-block"> 从编排体例来看,该书采用了较为科学的分类方式。据记载,该书有按韵编排的版本,如《青云集分韵试帖详注》 ,这种编排方式便于考生检索和学习。同时,该书还注重诗歌的题材分类,涵盖了咏物、写景、咏史、抒怀等多种类型,全面反映了清代试帖诗的创作面貌。</p> <p class="ql-block">《试律青云集》严格遵循清代试帖诗的格律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诗体要求:清代试帖诗主要采用五言排律形式,乡、会试用五言八韵(十六句),童试用五言六韵(十二句) 。该书所选诗作均符合这一基本要求。</p><p class="ql-block">平仄规则:试帖诗采用仄起格,即第一句前两字用仄声,第二句前两字用平声,称为"仄起平收" 。诗的前两联全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以下第三四联、五六联和七八联依次循环往复 。</p><p class="ql-block"> 对仗要求:除首联和末联外,其余各联均要求严格对仗,达到"铢两悉称"的标准 。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必须词性相对、结构对称,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p> <p class="ql-block">《试律青云集》通过其广泛传播,对清代试帖诗的写作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统一写作标准:该书通过选诗和评点,确立了试帖诗的标准格式和技法要求,使各地考生有了统一的学习范本。</p><p class="ql-block"> 推广写作技法:书中总结的"起承转合"章法、破题技巧、对仗要求等,成为清代试帖诗写作的基本规范。</p><p class="ql-block"> 形成创作风格:该书推崇的"澹朴清真,庄重典雅"的语言风格 ,"气局严整,属对雅切"的结构要求 ,影响了清代试帖诗的整体风貌。</p><p class="ql-block"> 培养审美趣味:通过大量优秀作品的展示和评析,该书培养了考生对试帖诗的审美能力,提高了整体创作水平。</p> <p class="ql-block">《试律青云集》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文学和教育领域,对清代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强化儒家价值观:该书所选诗作多体现儒家思想,如"君子养源""守道蒙福"等题目,通过诗歌创作强化了儒家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p><p class="ql-block"> 促进文化交流:试帖诗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使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士人有了共同的文化语言。《试律青云集》的广泛使用,进一步促进了这种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 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清代形成了独特的试帖诗文化,包括专门的创作理论、评点体系、结社活动等。《试律青云集》既是这种文化的产物,又反过来推动了这种文化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影响社会风气:试帖诗要求语言庄重、思想纯正,这种要求通过科举考试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文化风气。《试律青云集》所倡导的文学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清代的文化品格。</p> <p class="ql-block">《试律青云集》在清代科举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在书院教育、家塾教学还是自学过程中,《试律青云集》都成为士子们学习试帖诗的首选教材。通过其广泛传播,该书不仅统一了试帖诗的写作规范,还推动了试帖诗的日常化和普及化。</p><p class="ql-block">该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作为研究清代科举制度、文学教育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文献,《试律青云集》为我们理解清代社会文化提供了独特视角。其在文学理论、教育方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经验,对当代仍有重要启示。</p> <p class="ql-block">总之,《试律青云集》作为清代试律诗学的重要成果,不仅在科举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文化史上也具有独特价值。深入研究这部著作,对于全面认识清代的科举制度、文学教育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建设文化强国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对这类文化遗产的挖掘和研究,从中汲取智慧,为当代文化建设服务。</p> <p class="ql-block">为免拙文单调,还是看看清代应考学子当年必须读熟的其中一首诗的典故和诗意吧:</p><p class="ql-block"> 相鼓琴(清代学者、教育家孙仁渊)</p><p class="ql-block">(序)史记,司馬相如传:卓文君新寡,相如援琴为凤求凰曲以挑之。文君遂奔相如。</p><p class="ql-block">(诗):琴为文君鼓,相如寄意深。偶将遊子曲,移得美人心。绿绮風前奏,紅丝月下尋。襟期流水遠,眉黛遠山侵。别鹄怜君旧,求凰笑我今。座中顷貴客,戸外許知音。同調諧中婦,前游赋上林。他時思在御,重譜白頭吟。</p> <p class="ql-block">这首《相如鼓琴》以《史记·司马相如传》中“凤求凰”典故为骨,以七律为形,将一场千年前的风月追逐写得既旖旎又庄重;末联“他時思在御,重譜白頭吟”一笔宕开,把琴台旧事成白头新约,遂使全诗在古事之外别生一段温柔远景。</p><p class="ql-block">一、典故与本事</p><p class="ql-block">1. </p><p class="ql-block">凤求凰:司马相如赴临邛,以琴心挑卓文君,弹《凤求凰》曲,文君夜奔,二人当垆卖酒。</p><p class="ql-block">2. </p><p class="ql-block">绿绮:相传相如所携名琴。</p><p class="ql-block">3. </p><p class="ql-block">红丝:月老系足之红绳,借指姻缘。</p><p class="ql-block">4. </p><p class="ql-block">别鹄:即《别鹤操》,古乐府“妻为夫所弃”之曲,与“求凰”成对。</p><p class="ql-block">5. </p><p class="ql-block">上林:相如曾作《上林赋》,此处双关游猎之“上林苑”与赋篇。</p><p class="ql-block">6. </p><p class="ql-block">白头吟:相传文君晚年欲与相如决绝,曾作《白头吟》;诗人反其意,谓“重谱”,是愿重来白头。</p> <p class="ql-block">卓文君(前175年~前121年),原名文后,西汉临邛(今四川省邛崃县),四川临邛巨富卓王孙之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p><p class="ql-block">卓文君出生于富商世家,其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善弹琴。幼年与一户官宦子弟定亲,十七岁时成婚,婚后不久郎君去世,回到家中独居。后在家宴上对司马相如产生爱意,最终以私奔的形式结成眷属。司马相如当官后见异思迁,想丢弃卓文君,其气愤之下写下一首《怨郎诗》,司马相如读后,羞愧难言,断弃邪念,与卓文君和好如初。</p> <p class="ql-block">这首“示范”诗 ,诗人用“移”“寻”“侵”等字,使琴、月、远山皆带动态,仿佛整幅夜景都在为二人让路。尾联最见匠心:不重复“愿白头”,而说“重谱白头吟”,把旧典翻出新声,既点题又推开一层——将来若真白头,便要把那决绝诗重新谱成偕老歌,温柔里带一点俏皮,遂使全诗收得有余不尽。</p> <p class="ql-block">卓文君大胆地追求爱情,这在封建社会是离经叛道的行为。她当垆卖酒迫使父亲承认她的婚事说明她很机智。从前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可是卓文君有才有德。在晚年,司马相如移情别恋的时候,她不像懦弱女人那样逆来顺受,也没有被伤害丧失理智成泼妇,而是以诗来警戒丈夫,挽回丈夫的爱情。卓文君的经历为后代的知识女性树立了自由恋爱的榜样。而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则流行民间,并为后世小说、戏曲所取材。司马相如的文采,卓文君之美艳,当垆卖酒,白头兴怨,长门灵赋,封禅遗书传为千古佳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