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铁道兵笔墨逐梦与岁月回响

杜晓言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片头歌曲《黔岭歌飞》杜晓言作词、韩立军作曲编曲、黔岭歌飞组合演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铁骨铸初心,词心映军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的铁道兵笔墨逐梦与岁月回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杜晓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夜色漫过铁道兵四师后勤仓库的围墙,银辉如练,轻笼着岗亭的剪影。我伏在那只废弃的炸药箱上,借着窗棂漏进的月光,指尖划过草绿色的子弹箱与军标烙印,身旁《新华字典》的纸页早已翻得发毛起卷,边角被岁月磨得圆润发亮。谁曾想,这个只念过七年书、遇生僻字便逐页查找、反复标注的半文盲,竟能在战友熏陶与名家指引下,以子弹箱为案、以字典为友,在歌词创作的天地里,绽放出属于铁道兵的别样华彩。</p><p class="ql-block"> 1981年的秋天,绿皮列车载着青涩的我驶向军营。当军装披身的那一刻,铁道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使命,便在心底深深扎了根。仓库外,钢轨如银色长龙蜿蜒向远方,穿梭在山河之间;岗亭内,我白日里持枪伫立,守护着后勤物资的安全,听惯了风吹钢轨的呜咽、列车驶过的轰鸣;夜幕降临,战友们酣然入梦,我却对着空白纸页心生无限向往,总想着把军营的岁月、铁道兵的情怀,都诉诸笔墨。同乡保管员杨哥看我总捧着书爱不释手,某天换岗时,悄悄把一只报废的子弹箱搬到我宿舍:“这箱子是军标材质,厚实稳固,美观的草绿色漆也不硌手,你用来写字正合适。”这只带着原木清香的子弹箱,从此成了我最珍贵的“书桌”,承载起我对文字的所有热忱。</p><p class="ql-block"> 军营的日子,因两位同乡战友更添书香暖意。同乡丁弟酷爱文学创作,总把自己珍藏的诗集、散文慷慨相借,休息时便坐在子弹箱旁,和我逐句品读、聊作品里的情感与意境;同乡王弟擅长书画,常在营房板报上挥毫泼墨,闲暇时便教我琢磨文字的韵律与画面感,还会用画笔勾勒出铁道兵开山修路的壮阔场景,帮我捕捉创作灵感。在他们的朝夕熏陶下,我毅然踏上歌词创作之路——军营的铿锵、钢轨的绵长、战友的深情,都该化作朗朗上口的旋律。可识字量的匮乏常让我卡壳,“磅礴”“铿锵”“峥嵘”这类贴合军营气质的词,我总要在字典里翻来覆去查找,用铅笔在字旁标注拼音、写下释义,纸页上满是密密麻麻的痕迹,有时一个字要反复确认三五遍,才敢落笔写进歌词里,生怕辜负了这份对文字的敬畏。</p><p class="ql-block"> 追梦之路从非坦途,青涩的歌词总难精准表达心底的情感。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文工团业务团长、著名歌词作家许德清先生写了第一封信。信中,我字斟句酌写下自己的创作困惑,附上几首拙作,未曾奢望能收到回复。没想到半个多月后,一封带着墨香的回信翩然而至——那娟秀工整的字迹里,不仅逐句标注了歌词的修改意见,还耐心讲解“歌词要贴合旋律节奏,军营生活的质朴最打动人”的创作心得,字里行间满是长辈般的鼓励与期许。从此,书信成了我们跨越千里的纽带,一问一答间,岁月悄然流转十余年。我不知道许老师为我的拙作花费了多少宝贵时间,只知道每一封回信都从未敷衍,哪怕是一个韵脚的调整、一个词语的替换,他都细致点拨,如春雨般滋润着我贫瘠的文字土壤,让我在创作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p><p class="ql-block"> 命运的馈赠接踵而至。当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将几首记录铁道兵生活随想的诗词习作寄给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时,竟意外收到了他的亲笔回信。先生的字迹苍劲有力、墨色饱满,字里行间满是长辈对后辈的慈爱与期许:“热爱可抵万难,坚守方得始终,铁道兵的生活本就是最动人的歌词,扎根生活便有写不完的素材。”这短短几句话,如一盏明灯,瞬间驱散了我创作路上的迷茫与彷徨,让我更加坚定了写下去的决心。更让我受宠若惊的是,著名歌词作家乔羽先生得知我的创作经历后,欣然亲笔题写《心灵的旅程》作为我的歌词集书名,四个大字庄重典雅、力透纸背,这份殊荣成了我毕生珍藏的宝贝,也成了我前行路上最强大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寒来暑往,钢轨在脚下延伸出漫长轨迹,炸药箱上留下了笔尖划过的细微划痕,字典的纸页愈发陈旧,往来的书信攒了满满一木箱。丁弟帮我分析歌词的韵律节奏,王弟用书画帮我还原创作场景,同班战友值岗路过时,总会悄悄塞来几张稿纸或一节新电池;而名家的书信指教,更是我前行路上最坚实的支撑。熄灯后的仓库格外安静,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与远处的列车轰鸣、夜风穿轨的轻响交织成韵。我将站岗时的坚守、训练后的疲惫、战友情深的温暖、对家国的赤诚,都融进长短错落的句段里,每一个字都经过字典的反复校验,每一段旋律都藏着名家的指点与鼓励,每一份情感都源自铁道兵生活的真实沉淀。</p><p class="ql-block"> 岁月不负苦心人,从《鸭绿江》函授版的零星铅字,到省部级电台的电波传情,再到国家级电视台的荧幕绽放,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与坚持,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战友的帮扶与名家的指引。有人问我何以成事,我总抚着那只炸药箱、那本旧字典与满箱书信——没有反复查字典的较真,怎弥补学识的短板;没有许德清老师十余年的书信赐教、臧克家先生的亲笔鼓励、乔羽先生的挥毫题名,怎有我从半文盲到歌词作家的蜕变;没有铁道兵骨子里的坚韧与对文字的赤诚热爱,怎抵得住岁月漫长与追梦艰辛。</p><p class="ql-block"> “热爱可抵万难,坚守方得始终。”臧老的教诲如一面旗帜,始终激励着我向歌词艺术的殿堂攀登。如今,铁道兵的番号虽已载入史册,但“志在四方、艰苦奋斗”的军魂,仍在我心头滚烫。那只未刷漆的炸药箱、那本翻烂的字典、那一箱沉甸甸的书信,都被我悉心珍藏在家中,成了岁月最珍贵的馈赠。岗亭的月光、战友的情谊、名家的指引,早已化作心底的星辰,永远照亮我创作的旅程。原来平凡与不凡之间,只差一份执着的热爱与长久的坚守。往后余生,我仍愿以笔为犁,以热爱为种,在歌词的田野里深耕不辍,让铁道兵的铁血精神、战友间的真挚情谊与名家的殷切期许,随笔墨永远流传,随歌声久久回荡在山河之间。2025.10.11 济宁清响斋</p> <p class="ql-block">杜晓言,腾讯音乐人,1962年生于山东郓城,原铁道兵,“工地词人”“工地记者”,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1986年起专注歌词创作,扎根生活沃土,作品逾3000首,涵盖军旅、亲情、时代等题材。《祖国,我为你自豪》获金奖,《西双版纳的歌谣》成葫芦丝经典,多作登陆央视并入选教材,著有《选择美好》等歌词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