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为友的孩子

木易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虽然年过七旬,但有关儿时的记忆中,最温馨的一刻,是晚餐后,昏黄的灯光里,母亲忙忙碌碌地赶着做家务,而父亲则坐在我们的床边,给我和弟弟讲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时候的我们,会盼着夜幕降临的时分,会早早上床,乖乖地,等待着听一段趣味生动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其实,大多时候,父亲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我们便已经进入了梦乡——那些由故事引发的梦境,是神秘的,是甜美的、也是快乐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渐渐长大后,发现父亲讲述的那些趣闻和故事,都来自于书架上的那些书本。好奇心驱使下,我终于拿起了它们,虽然大字不识一箩筐,但那些五颜六色的插图,令我眼花缭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是我和书本的亲密接触的开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也许看出了我的心思,父母订了最适合我的小人书籍——《小朋友》杂志,我终于有了自己的书籍。我看懂了那些精美图片所表达的意思,兴奋不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小朋友》是上海中华书局于1922年4月6日创办的儿童周刊,首任主编黎锦晖 。1953年改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封面刊名由宋庆龄于1952年题写 。在我国少儿类刊物中,它是出版时间最长、期数最多的儿童刊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冰心、陈伯吹等著名作家为它撰稿,画家张乐平为它画插画,甚至连丰子恺、徐悲鸿等人的作品也出现在刊物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老一辈们把心中的爱与关怀给了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希冀孩子们健康成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为画家关良的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画家丰子恺的作品成为《小朋友》的封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文并茂的《小朋友》,让我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学到了知识,成为我的好朋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毛流浪记》是本家家喻户晓的读物,当然也是我的书籍收藏。漫画家张乐平先生从1935年开始创作了三毛这个苦命孩子的形象,陆陆续续地把他的生活惨状以图片的形式告诉世人,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因为图片直白易懂,随时打开任何一页,就是一个故事,对我们这些小孩子也颇有吸引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小小年纪的我,每看一页,就为三毛身世伤感。难以设身处地地想象三毛的儿童时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尤其是这个场景,更令我唏嘘。想到三毛的孤苦伶仃,对比自己温暖的家和父母的慈爱。对父母的依恋,对家人的爱油然而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稍许长大些,我的活动圈子扩大了。对“世界”的认知,也从家门口来到小巷外的马路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年龄,让我告别了《小朋友》,有了《儿童时代》这个新朋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儿童时代》创刊于1950年4月1日,这是新中国第一份少儿综合性期刊。创办者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中国福利会创始人宋庆龄先生。她还为这份刊物定了个英文名字 CHILDREN’S EPOCH,意思是儿童们的新时代和新纪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既要使刊物有教育意义,又要让孩子们喜闻乐见,一批老的儿童文学作家和画家,纷纷参与了刊物的撰稿活动。丰子恺、苏步青、侯宝林、季德胜等社会名流还在杂志的“我的儿童时代”专栏里,写下自己童年的记忆。前辈们对新时代的儿童寄予殷切的期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儿童时代》创刊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乐平先生为《儿童时代》封面绘画。他笔下的三毛已经俨然新形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儿童时代》——告诉你知识,教会你科学,给你描绘五彩斑斓的未来,孩子们的深爱。每月一期的刊物成为我的翘首以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来,我上学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时候,没有千军万马挤高考的独木桥。没有学校老师们每次考试后的排名压力。我们的小学生活是比较轻松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海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教孩子们“会学、愿学、喜欢学”。在这样的氛围里,老师们把教学生学会查字典,作为重要一环。因为查字典,是学生能够自学的基本技能,依靠它,学生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应对自如,才愿去追寻永无止境的知识。这是真正的教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字典在手,如掌控了开启门户的钥匙。用它查读音、查词意,胡乱看了许多书籍,有自家书柜里收藏的,也有是在专门借阅小人书的书摊上花一分钱借的……爱看书,无疑是件好事,孩子安静不闹腾,长辈们自然喜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有一本书是我至今都记得的经典,那就是《森林报》。这是苏联儿童文学作家维•比基安在长期观察大自然后,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就的科普作品。作家把森林的四季写得如此生动,让我一下子就爱上了这本书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作家笔下,有万物复苏的春天,有热热闹闹夏季,有动物世界里秋天的收获和珍藏,也有白雪皑皑大地的诡谲和悲凉。熊的冬眠、候鸟的迁飞、湿地里有韵味的蛙鸣、白雪上神秘的足迹……森林里所有生命,都以各自的生存状态,创造出一首森林之歌。……妙趣横生的记叙,怎不让孩子入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儿时对这套书籍的印象竞然如此美好和深刻。以至于多年后在上海书城偶见这套图书,如获至宝,兴奋有加。我一下子采购了多套,寄给我的几个学生,介绍给他们的孩子阅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来才知道,这套书籍中的一些片段已经入选为小学生必读作品。或许我闹了个笑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和《少年文艺》杂志交朋友的时候,我仍然是在爱过“6•1儿童节的年龄。但作为一个自信的少年人,我的阅读的偏好更多地显现出来——爱看写作优美的散文,爱看报告文学和诗歌,对童话故事不再期待……好在《少年文艺》满足了我的需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最喜欢这一期的封面,它无疑是我小学生时代里对美的追求与选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时候,我住的小镇西街,有一家“新华书店”,每逢有新书上架,书店就会将其醒目地陈列在玻璃橱窗里,吸引来往路人的注目。我是个常客,却只是个看客,只有当跟着父亲去书店逛逛时,才会“斗胆”提出买书的要求。当然,并不是每次都是有求必应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学业不累,自由阅读的时间也充裕,看课外书几乎成为“主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看《古丽娅的道路》,励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看《十万个为什么》,增长科学知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看《卓雅和舒拉的故事》对英雄人物的崇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看《下次开船港》,明白珍惜时间的可贵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看《小橘灯》理解什么是美丽心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看《科学家谈21世纪》,对未来无限憧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还有许多,不可能一一枚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想,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本好书,无疑是良好品行,正确价值观形成的良师益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国著名漫画家乐小英的一幅作品,正反映了我们那些年的读书时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追补一句话,由于条件限制,本文的图片均来自于网络。谢谢图片的原作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