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陕西经田野调查可基本确定的帝王陵园共44座,涵盖春秋战国6陵、秦朝2陵、西汉11陵、十六国至北朝4陵、隋朝2陵及唐朝18陵,陵寝遗存富集。陕西寺庙数量逾数百座,佛教文化底蕴深厚。其中茂陵、乾陵两大帝王陵寝与法门寺,堪称“二陵一寺”的必访经典,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茂陵</span></p> <p class="ql-block">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东北的“五陵原”上 ,气势雄浑。</p><p class="ql-block">此陵建于汉武帝即位次年(公元前139年)始建,至其病逝(公元前87年)方才峻工,历时长达53年。汉武帝不惜耗费全国每年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其规制之宏大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茂陵封土呈方锥状,上小下大,底部边长东243米、南238米、西243.2米、北边长240米,封土高46.5米,体量磅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飞行员詹姆斯·高斯曼驾机飞越西安上空时,目睹其雄伟身姿,直呼其为“中国的金字塔”;后续美国报纸刊登莫里斯·谢恩的航拍照片后,茂陵“东方金字塔”的美誉便广为人知,传扬至今。</p> <p class="ql-block">茂陵博物馆文物藏品总计5259件(组),其中一级文物70件,二级文物54件,三级文物578件 。代表性文物有马踏匈奴石刻、鎏金铜马、错金银铜犀尊等。</p> <p class="ql-block">马踏匈奴石雕是霍去病墓前的石雕珍品,出自 西汉 (汉武帝时期,约公元前117年 ),高1.68米、长1.9米,以整块花岗岩雕刻而成 。主体为健硕战马踏倒匈奴武士(匈奴人持弓握箭、作挣扎状),体现了大汉强盛。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大型石雕中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最富有艺术价值的石雕之一。</p> <p class="ql-block">西汉鎏金铜马,1981年5月2日茂陵1号陪葬墓出士,是茂陵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通高62厘米,长76厘米,通体铜铸表层鎏金,以大宛产的汗血马为模特精制而成,展现了西汉时期兴盛的养马业和高超的精制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西汉四神纹玉雕铺首,1975年7月19日汉武帝茂陵东南出土。 </p> <p class="ql-block">四神纹染器是西汉时期的青铜饮食器具,由盘、炉、耳杯三部分组成,炉身镂空便于添炭,底部浅盘承接灰烬,耳杯用于盛放酱料。炉壁饰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1961年出土于陕西兴平茂陵陵区(兴平县南位镇陈仟村采集)。</p> <p class="ql-block">茂陵屡次被盗。汉武帝入葬仅4年,西胡康渠国国王所献的玉箱和玉杖便出现在扶风市场上被售卖。西汉末年赤眉军大肆盗掘;唐代黄巢农民军也对茂陵进行了盗掘,大量金银玉器散失民间。更有部分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p> <p class="ql-block">西汉铁臿、铁鎛、铁铧,1965~1977年民间交献。</p> <p class="ql-block">西汉陶座、灰陶模,1981年、1995年民间交献。</p> <p class="ql-block">西汉铁削刀,1988年民间交献。</p> <p class="ql-block">西汉石砚,1975年民间交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乾陵</span></p> <p class="ql-block">乾陵是中国唯一一座帝后合葬墓,也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最完整、唯一未被盗掘的陵墓。</p> <p class="ql-block">乾陵司马道,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台阶路,走完台阶后的一条平宽道路,一直通到“唐高宗陵墓”碑 。其两旁对称竖立着华表、翼马、鸵鸟、石马、翁仲等百余件大型石刻,形成了一座露天石刻博物馆 。</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无字碑,立于乾陵司马道的东侧,与西侧的述圣纪碑相对 。碑体通高7.53米,顶部的亭是为了保护文物2025年初修建的。关于无字碑的由来,说法不一。</p> <p class="ql-block">述圣纪碑,是武则天为唐高宗李治所立的功德碑,与东侧的无字碑相对。碑体通高7.5米,由七节石块组成。碑身原刻有武则天亲撰、唐中宗李显(李治与武则天的儿子)书丹,记载李治的生平功绩8000余字的碑文,现在尚存部分文字残迹。</p> <p class="ql-block">六十一蕃臣像在乾陵朱雀门外的神道两侧,西边32尊,东边29尊。</p><p class="ql-block">这些石像,代表的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曾在皇宫里侍奉过、见过皇帝的各个外族首领或部落酋长,他们来自不同民族和地区。</p><p class="ql-block">这些石像的头部大多缺失,据考证,可能是1556年嘉靖大地震所致。</p> <p class="ql-block">乾陵石狮位于乾陵陵园的入口区域,用整块石材雕凿而成,是帝陵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法门寺</span></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位于宝鸡市扶风县,建于东汉末年桓灵年间(公元147—180年)。是世界佛教圣地,更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珍藏、可瞻仰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大圣真身宝塔,始建于东汉末年,初为木塔,明代改建为砖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1年8月连日暴雨,加之长年失修,以及 1976年四川松潘、平武地震余波造成塔底西南侧出现一道长约8米的裂缝的隐患,致使法门寺明代八棱十三级砖塔塔半壁坍塌。</span></p> <p class="ql-block">现存的大圣真身宝塔,是1988年按明代砖塔实测图复原而成。</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后又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博物馆是国内首座以唐代宫廷珍宝和佛教艺术为馆藏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 。共有文物藏品9439件,其中一级文物138件,二级文物25件,三级文物62件,主要包括唐代地宫出土的金银器、秘色瓷、琉璃器、丝绸等。</p> <p class="ql-block">八重宝函是盛装佛指舍利的最外层容器,是唐代供奉佛指舍利的珍贵文物,1987年出土于陕西法门寺地宫,属于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鎏金银捧真身菩萨像,是唐懿宗为供奉佛指舍利特制。它是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中的极品、孤品,有极高艺术价值,被纳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锡杖,1987年出土于法门寺地宫,长1.96米,是目前世界上体型最大、等级最高、工艺最精美的锡杖。也是唐代佛教法器的巅峰之作,被誉为“锡杖之王”,象征佛教界最高权威。</p><p class="ql-block">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锡杖,由唐懿宗为迎送佛指舍利下令制作,属于佛祖释迦牟尼相关文物,被列为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家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唐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1987年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纯银鎏金,长13.4厘米、宽8.4厘米、高9.5厘米,重1472克。是唐代“煎茶法”的核心茶具之一,用于筛滤碾磨后的茶末,为唐僖宗御用器具,是目前唯一出土的唐代金银茶罗。</p> <p class="ql-block">唐代鎏金银龟盒为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该文物是游戏《黑神话:悟空》中“龟形金盒”的原型,游戏借此展现唐代文物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新打造的法门寺文化景区,占地约1300亩,已耗资约50亿元。</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现供奉于法门寺的合十舍利塔内 。这座塔以148米巍峨身姿矗立,取双手合十之形 ,既庄严神圣,又慈悲内涵。舍利平日供奉于塔内地宫,唯有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及佛教节日方会升起供信众瞻仰祈福。而我有幸得见这份世间至宝,亲历那份跨越千年的宁静与肃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