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时光漫步</p> <p class="ql-block"> 陈拥军撰文、摄影</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一夜的航行,跨越波罗的海,来到瑞典。</p><p class="ql-block"> 当我踏上斯德哥尔摩的土地,这座北欧名城便以它独特的气质将我包裹。它像一本厚重的典籍,每一页都写满了历史与艺术的交响,我沿着时光的脉络,在街巷与建筑间缓缓翻开属于它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 初遇卓宁霍姆宫,是在一个多云的上午。这座被称为 “瑞典凡尔赛” 的宫殿,在湖水的映衬下愈发典雅。明黄的外墙、深绿的屋顶,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细节精致得如同工艺品。沿着湖边的小径漫步,古典雕像在草坪上静静伫立,它们是时光的守望者,将宫廷的辉煌与花园的静谧凝固在这一刻。</p> <p class="ql-block"> 皇后岛的历史,是一部瑞典皇室的野心与艺术史的交织。它本是梅拉伦湖畔的一片沼泽,16 世纪时,瑞典国王约翰三世为妻子凯瑟琳(波兰公主)买下这片土地,“皇后岛” 之名由此而来。此后,历代瑞典君主不断对其雕琢,使其从荒野沼泽蜕变为北欧巴洛克艺术的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 17 世纪,瑞典国力鼎盛,国王卡尔十一世决心打造一座能与欧洲皇室园林媲美的 “北欧凡尔赛”。他请来德国建筑师尼克姆德・特辛主持设计,将巴洛克风格的恢宏与瑞典本土的自然灵韵熔于一炉。宫殿的黄色立面、对称的园林布局、成百尊复刻自古典时代的雕塑…… 都是那个时代瑞典皇室彰显权力与艺术品味的宣言。</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皇后岛是瑞典唯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皇家领地,它的一砖一瓦、一雕一塑,都在诉说着瑞典皇室对艺术的执着,以及那个北欧帝国的辉煌与浪漫。而我站在这片土地上,只觉自己渺小如尘埃,却又因能触碰这份跨越时空的艺术遗产,而心生难以言喻的崇敬。</p><p class="ql-block"> 中央喷泉的雕塑更是一场神话盛宴,英雄高擎的石球边缘带着凿刻的粗糙痕迹,与身下海神卷曲的发须形成刚柔对比;海神鱼尾的鳍片如利刃般张开,每一道弧线都精准地承接了水流的走向。</p> <p class="ql-block"> 我踩着碎石小径,心脏因期待而轻颤 —— 这是一场奔赴艺术圣殿的朝圣,每一步都似在叩响时光的门环,而我,早已备好一颗敬畏与沉醉的心。第一尊闯入视野的雕塑,是位肌肉贲张的神祇,青铜的冷硬在阴云下泛着幽光。墨丘利赤裸的足尖稳稳钉在基座上,小腿肌肉如拉满的弓弦,手持的蛇杖上,双蛇绞缠的鳞片被工匠刻得根根分明,蛇信微吐的细节竟也清晰可辨;他腰间的布帛似在风中翻飞,褶皱里积着岁月的铜绿,却更显质感。我久久驻足,指尖几乎要触碰到那冰凉的青铜 —— 那缠绕权杖的双蛇,是智慧与交易的象征,在巴洛克时代的艺术密语里,我读懂了创作者对神话的虔诚,对工艺的极致追求,这份欣赏,让我的呼吸都变得轻柔。</p> <p class="ql-block"> 再往深处走,一组惊心动魄的群雕攫住了我的目光 ——拉奥孔群像中,英雄的指节因发力而泛着青铜的冷白,指缝间还嵌着巨蛇的鳞片;人身蛇尾的怪物下颌大张,獠牙的锯齿感凌厉逼人,蛇身的每一片鳞甲都层层叠叠,与拉奥孔绷紧的腹肌形成残酷的呼应。我仰头凝望,看那肌肉的每一寸纹理都在迸发张力,看那痛苦的神情在青铜上凝固成永恒。古希腊对人体美学的极致追求,巴洛克园林的戏剧张力,在此刻让我肃然起敬,原来艺术可以如此有力量,让千年后的我,仍能为一场神话悲剧心跳加速。</p> <p class="ql-block"> 宫廷的后花园,湖水泛起微澜,风穿过树叶的沙沙声,仿佛在低声诉说着王室的往昔,我仿佛能看见昔日贵族在花园中漫步的身影,历史的余温在空气中悄然流淌。我闭目想象水流从石像褶皱间奔涌、在阳光下碎成金箔的模样 —— 这是权力与自然的隐喻,皇家园林用神话的伟力彰显威仪,而我却在这隐喻里,看到了艺术为权力披上的浪漫外衣,那份巧思,让我对创作者的才华深深折服。</p> <p class="ql-block"> 当最后一缕光从云隙间漏下,落在阿波罗的大理石衣褶上,我忽然懂得,皇后岛的魅力,是雕塑与历史的共生。青铜的神话、大理石的缪斯,在巴洛克园林的棋盘上,与宫殿的砖瓦一同呼吸,将瑞典皇室的艺术野心与对古典美的追慕,写成了一篇跨越数个世纪的散文。而我,作为一个朝圣者,在碎石小径上一遍遍诵读时,满心满眼都是对艺术的沉醉、对创作者的敬畏,以及对这场相遇的庆幸 —— 原来艺术从不是冰冷的雕塑与建筑,它是灵魂的共鸣,是让我在异国他乡,也能找到精神归处的圣殿。</p> <p class="ql-block">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是另一处震撼人心的所在。红砖砌成的建筑带着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厚重,绿色铜质穹顶与尖塔在灰云下显得格外庄严。它是瑞典建筑与文化的瑰宝,其蓝厅、金厅的装饰极具特色,每年的诺贝尔晚宴在这里举办,吸引着全球的目是诺贝尔和平奖以外其他诺贝尔奖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的晚宴举办地,而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包括杨振宁、李正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仪式)是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p> <p class="ql-block"> 当我推开斯德哥尔摩市政厅那扇厚重的门,红砖的质朴与金厅的璀璨在瞬间完成了时空折叠。我知道,这场关于艺术、历史与文明对话的朝圣,才刚刚开始。</p> <p class="ql-block"> 走进金厅,那幅巨型壁画瞬间攫住了我的目光。“斯德哥尔摩女神” 端坐在金色的背景前,手持权杖与城市模型,周围是瑞典历史的缩影。踏入金厅的刹那,1800 万块金箔与彩色玻璃的光芒如潮水般漫过瞳孔。正中的梅拉伦湖女神端坐在宝座上,卷发如波浪翻涌,一手持权杖,一手托着斯德哥尔摩的城郭 —— 她是这座城市的守护神,也是北欧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金箔的光泽在灯光下流转,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艺术的匠心,这里是诺贝尔晚宴的举办地,艺术与荣耀在此交织,让人心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 目光下移,两组人物从左右两侧向她趋近:右侧是艾菲尔铁塔与自由女神的欧洲群像,左侧则是大象与东方服饰的亚洲面孔。站在金厅的康有为像前,我忽然读懂了这份艺术呈现的深意。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瑞典,买下沙丘巴登岛,在那里建 “北海草堂”,写下 “山水楼阁之胜,甲绝天下矣” 的赞叹。他或许未曾想过,自己的形象会以这样的方式,与梅拉伦湖女神一同被镌刻在北欧的金箔上。这是文明对话的偶然,也是艺术史的神来之笔 —— 当中国的改革者成为瑞典市政厅的 “东方符号”,当金箔的光芒照亮晚清的袍角,历史的经纬在这一刻织就了最动人的纹样。我的呼吸在那一刻几乎停滞 —— 在亚洲人队列里,一位身着清代服饰的身影如此醒目,袍角的褶皱被金箔与玻璃碎块定格成永恒。导游轻声说,那是康有为,戊戌变法的流亡者,曾在瑞典买下岛屿的中国改革家。金箔的冷光在他的官帽上跳跃,仿佛百年前的理想仍在这北欧殿堂里熠熠生辉。这幅壁画是斯德哥尔摩的诞生寓言,却也意外地成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枚金色注脚。</p> <p class="ql-block"> 从金厅的奢华中抽身,市政厅的廊道带着古铜色的沉静向我敞开。大理石半身像在壁龛里沉默地注视着往来的旅人,吊灯的光晕在他们的衣褶上投下流动的阴影,恍惚间,我仿佛看见历史的幽灵正沿着廊柱巡游。</p> <p class="ql-block"> 走出市政厅,梅拉伦湖的风带着水汽扑在脸上。湖滨的青铜雕塑群在阴云下泛着幽绿的光,那尊挥手的青年像似在与远处的骑士岛教堂尖顶对话,而他身旁的女性雕塑则将目光投向波罗的海的方向。湖水拍打着岸堤,雕塑的轮廓在波光中时明时暗,像极了这座城市与海洋的千年羁绊。</p> <p class="ql-block"> 离开市政厅时,夕阳正从云隙间钻出,给红砖塔楼镀上一层暖金。我回望金厅的方向,那抹金色的康有为像仍在脑海中闪烁,像一枚跨越世纪的邮戳,盖在了斯德哥尔摩与中国的文明版图上。原来艺术从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是无数个 “偶然” 的共鸣,是不同文明在时空中的温柔触碰。而我何其有幸,能在这北欧的金色殿堂里,见证一场关于理想、流亡与艺术的,跨越百年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 当我的脚步叩响斯德哥尔摩老城区的鹅卵石路,中世纪的石墙与哥特式尖顶便在眼前织就了一张时光的网。这里的每一缕风都裹挟着历史的余温,每一个街角都藏着北欧福利体系浇灌出的生活浪漫。</p> <p class="ql-block"> 在老城的街巷中,我邂逅了色彩的狂欢。那些建筑,红的热烈、橙的温暖,立面装饰着繁复的雕花,像是把中世纪的风情都镌刻在了墙上。圣雅各教堂的钟楼刺破云层,罗马数字的时钟不疾不徐地走着,每一声钟响都像是在叩击历史的门扉。古老的鹅卵石路被无数行人的脚步磨得光滑,我走着,仿佛与过往的商人、学者、旅人在时光中重叠,每一步都是与历史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 偶然撞见的仪仗队表演,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生动。身着制服的乐手们步伐整齐,乐器的奏鸣在广场上回荡,围观的人群中传来阵阵赞叹。还有那些身着迷彩服的士兵,他们挺拔的姿态守护着城市的安宁,也守护着历史的传承。这些鲜活的场景,让古老的城市有了烟火气,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流动在街巷中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在王宫旁的广场,身着深蓝制服的军乐队正踏着鼓点行进。白手套与金纽扣在灰云下闪着一丝不苟的光,这是瑞典王室礼仪的一部分,却也成了老城区日常风景的注脚。围观的人群里,有推着婴儿车的母亲 —— 要知道,瑞典母亲可享有最长 480 天的带薪产假,父亲也有 90 天专属假期,这份福利让育儿不再是负担,而是家庭共享的温柔时光;还有背着相机的旅人,以及坐在长椅上晒太阳的老人,瑞典的养老金制度为他们的晚年铺上了安稳的绒毯,让他们能在广场的乐声中,悠闲地消磨一个下午。庄重的仪式与松弛的日常,在这片广场上达成了奇妙的和解,而这和解的底气,正是瑞典从免费基础教育到全民医疗保障的福利体系,它像乐队的编排般,既守着秩序,又处处透着对个体的关怀。</p> <p class="ql-block"> 转角的咖啡馆外,一位女士正举着手机记录花团锦簇的街景,羊毛外套的暖棕与天竺葵的粉白相映成趣;另一侧的橱窗旁,一位姑娘对着小镜补着口红,红发辫在鬓角跳跃出鲜活的色彩。老城区的街巷从不是单调的历史陈列馆,它是生活的秀场,每个人都在其中从容地做着自己。这背后,是瑞典 “从摇篮到坟墓” 的福利网:失业时有失业金托底,生病时有带薪病假保障,高税收支撑下的福利体系为人们卸下生存的重负,让他们有底气去追求美、享受当下。在这里,“慢下来” 不是奢侈,而是生活本该有的模样 —— 毕竟,瑞典人每年享有至少 25 天的带薪年假,足够他们把老城区的每个角落都逛成一首诗。</p> <p class="ql-block"> 在一座青铜雕塑下,两位老人正低声交谈。一位推着自行车,车篮里装着刚买的面包,另一位则双手抱臂,认真地聆听着。落叶在她们脚边打着旋,老城区的历史感在这一刻变得触手可及,却又因这温情的对话而充满温度。这让我想到瑞典的养老金制度,它不仅是经济上的保障,更是一种社会对长者的敬意,让他们能在岁月的深处,仍有心力去经营一段街角的闲谈,去感受风掠过树叶的声响。在瑞典,老人从不是被遗忘的群体,福利政策为他们的晚年生活注入了尊严与活力,就像这老城区的雕塑,历经时光却依旧生动。</p> <p class="ql-block"> 斯德哥尔摩的老城区,是一本摊开的立体书。它的每一页都写着历史的厚重,却又在字里行间透出生活的轻盈。那些关于福利的故事,不是冰冷的政策条文,而是藏在咖啡馆的笑靥里、广场的乐声中、街角的交谈间的 —— 一种让每个人都能从容舒展的生活哲学。当我最后一次回望那些石墙与尖顶,我知道,这片土地的魅力,不止于时光的沉淀,更在于它如何用制度的温度,让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能在历史的褶皱里,写出属于自己的、被福利温柔托举着的生活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