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铸心</p><p class="ql-block"> 刘继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时代,人心大抵是飘摇的。外界的声浪太盛,太杂,太急,一阵阵地扑来,轻易便将人那点可怜的定力冲得七零八落。我们读苏东坡,学了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为自己寻着一柄遮风挡雨的“伞”。然而,伞外的世界,风雨并未止息,反倒添了新的烦忧:领导的苛责,同侪的较量,内心无名的焦灼,丝丝缕缕,缠绕不休,像一团找不到线头的乱麻。这时节,我们需要的,已不独是一把伞,更需一柄锋利的剑,能断然斩去这纷繁的葛藤。这柄剑,不在别处,正在我们自己的心里。五百年前的阳明先生,于万山丛棘的龙场之中,为我们锻出了这柄“心剑”。它不是冰冷的铁,而是灼热的光;它要斩断的,也非外物,而是我们自身重重的迷障。</p><p class="ql-block"> 心的修炼,是一场从混沌中建立秩序的远征。当手机的荧屏以它的光亮与声响,无休止地劫掠我们的时辰;当四面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将我们的精神切割成碎片——我们便成了漂泊的孤舟。王阳明在龙场,居夷处困,在一切外在的凭借都被剥夺殆尽的绝境里,反而完成了一场极致的向内探索。他赫然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原来一切的答案,从不曾悬置于外部的经典或权威,而一直根植于每个生命本身。这便是一种伟大的“定力”,是在惊涛骇浪中,做自己内心的锚。你看那地铁里,于熙攘的人潮与轰鸣中,犹能安然展卷的读者,他所守住的,便是这一方内心的秩序,一种在混沌中为自己立法的尊严。</p><p class="ql-block"> 心的觉醒,是一程从知到行的艰难跋涉。我们的一生,充满了未竟的收藏与延宕的起始。健身的图谱,课程的目录,在虚拟的空间里堆积如山,而我们的身体,却始终停留在原处。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停留在脑海的,终究只是飘忽的念头,如水面浮萍,无根无系;唯有付诸行动的,才成为血肉,成为真实的生命。我们深知家人的可贵,却将光阴耗费于无谓的酬酢;我们明白熬夜的戕害,却贪恋着深夜屏幕里那一点可怜的自我。这热闹的循环,正悄然窃取我们最应珍视的温情,透支我们最为根本的元气。世间从无万全的准备,真正的改变,只在此时此刻,从一个微小的、坚定的决定开始,让漂浮的“知道”,沉甸甸地落为“做到”。</p><p class="ql-block"> 心的境界,最终是一种圆融自足的安顿。我们总活在一场无休无止的、与他者的比较中。友朋的荣光,邻人的新物,都像一面面镜子,照见自己的匮乏与迟暮。王阳明却说:“吾性自足。”你本自圆满,何须外求?真正的区别,不在你身外之物的多寡,而在你内心光源的强弱。内心丰盈的人,纵使箪食瓢饮,居于陋巷,其从容安定的气度,也自有一种不可逼视的光华。外在的追逐,是一场永无终点的赛跑,而内心的安定,才是那把解开一切枷锁的钥匙。于此,我们乃能为自己的生命“立志”,找到那枚人生的“定盘针”。从此,不再是八面来风皆可吹动的飘蓬,而是有了方向的航船,虽风涛险恶,亦知其所往。</p><p class="ql-block"> 读阳明心学,便如同与五百年前的那位智者,在静默中对坐。他会让你豁然开朗:时代虽迁,科技虽进,但人心的根本困惑与挣扎,古今何异?他所留下的,并非一套玄远的理论,而是一把可以开启当下生活的钥匙。这把钥匙的用处,不在书斋的玄想里,而在每一个需要抉择的日常片刻:在被无端指责后,依然能凝神于眼前工作的那一份专注里;在身心俱疲时,选择对家人温言软语的那一刹克制里;在面对诱惑,心底的底线发出清晰回响的那一念清醒里。</p><p class="ql-block"> 说到底,人生最好的修行,并非远求深山古刹,无非是过好眼前的日子,安顿好自己这颗心。愿我们都能在这纷扰的烟火人间,修得一颗在事上磨砺、在难中安定、在乱中静止的平常心。</p><p class="ql-block"> 此心光明,夫复何言?生活的一切答案,本已蕴藏其中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