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姑父</p><p class="ql-block"> 大姑父郭应生,睿智、仁厚、坚忍,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p><p class="ql-block"> 你认识郭应生吗</p><p class="ql-block"> 三表妹夫妇北大毕业后,比翼南飞。妹夫到华南师大图书馆报到,年已花甲的老馆长盯着他问:哪里人,多大了,结婚么,父母是否健在?</p><p class="ql-block"> 当年青人说妻子是湖南人、岳父母健在时,老馆长双眼闪闪发亮,急切地问:你们认识郭应生吗?</p><p class="ql-block"> 年青人说:岳父就叫郭应生。</p><p class="ql-block"> “是湖南益阳人吗?”</p><p class="ql-block"> “是的。”</p><p class="ql-block"> “在韶关钨矿工作过吗?”</p><p class="ql-block"> “听说在那干过几十年。”</p><p class="ql-block"> “恩人呐!我找他整整十年啦。”老馆长紧紧抓住我表妹夫的手,随即拨通了大姑父家的电话。听到话筒里传来那久违的亲切的呼唤,两位老人热泪横流,时而哽咽,时而激烈,这一谈就谈了四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老馆长原是北大的高才生,57年被划成右派,旋即被强送韶关钨矿劳动改造。矿子弟学校校长尊重他有文化有知识,要来学校教书。大姑父在钨矿工作不到两年,也被校长相中,于是两人成了同事。文革中,右派再次受到冲击,挂牌游街,遭批斗,挨拳脚,北大高才生被整得死去活来。姑父写得一手好字,受到另一造反派头头的赏识。他才思敏捷,眼光远大,审时度势,非常人能及。三言两语,总能化解头头心里的疑虑,帮头头渡过难关。头头视他为心腹,尊他为智囊,对他言听计从。姑父巧妙地斡旋,将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同事保护起来。躲过浩劫的同事再世为人,忘不了恩人郭应生。恢复工作后,他致函矿子弟学校,学校说郭老师已回老家湖南益阳,具体情况不知晓。馆长心切,逢人就打听:你认识湖南的郭应生吗?</p><p class="ql-block"> 当大姑把这个传奇故事讲给我们听时,大姑父又接到了几个类似的电话。 </p><p class="ql-block"> 我欠她的</p><p class="ql-block"> 铃铃铃------</p><p class="ql-block"> 半夜,响起了急促的电话铃。</p><p class="ql-block"> 大姑中风住院,已下了病危通知。</p><p class="ql-block"> 我和先生赶到医院,姑妈躺在急诊室的病床上,身上插满了管子,惨白的灯光照在惨白的墙壁上,映出姑父苍白的脸。几个表妹守在姑妈床前,表弟和几个妹夫安慰着紧张焦急的大姑父。见到我们,姑父眼泪不停地流,哽咽着说:我欠她的一辈子也还不清,四个孩子都是她拉扯大的,我没尽过一天责,你姑妈要是这样走了,我想不通。</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大姑父流泪。</p><p class="ql-block"> 听我父亲说,大姑父三岁没了母亲,跟邻家小孩玩,受了欺侮,不能躲进母亲的怀抱疗伤,只能自己面对。长大后,找工作难,只能靠自己拼搏。进供销社做临时工,受人白眼;去学校教书,哪怕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唐诗宋词倒背如流,也只能是代课教师。我亲眼所见的是,大姑父为了生计,为了尊严,他远离家乡去钨矿苦干,到接近退休才转回益阳工作。生活中的酸涩苦辣,什么都尝过;艰辛磨难,什么都受过。生活给了他坚忍顽强的品格,也给了他关爱与磨炼。大姑妈在他爱心的呼唤下捡回了一条命,但生活不能自理。从小漂泊在外没进过厨房的年近花甲的姑父,做起了买菜做饭刷碗洗衣的家务活。开始时,勤劳一生的姑妈不能接受偏瘫的事实,情绪偏激,挑剔他的饭菜,他都笑而化之,“我欠她的”。姑妈情绪稳定后,姑父帮助她练习走路;姑妈用一只手拣菜,告诉姑父炒菜。两老相濡以沫,相敬如宾,过了十年幸福团聚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最后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2008年5月底,大姑父突发脑溢血,被送进医院抢救,从此没再开口说一个字。但我从他的眼神手势看到,他同病魔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p><p class="ql-block"> 住院一周,我们喊他,他眼皮动了动。</p><p class="ql-block"> 三周后,他眼睛打开,嘴唇动了动,右手不停地移动。表妹说:爸懂我的话吗,懂就把手举到胸口这儿来。几十秒钟后,他真的把手抬起来,举到胸口,举到唇边,还反复了两次,好像在说:看,我行;我舍不得你们;我能战胜疾病。</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再去看他时,病情走向了坏的方面。常常是几分钟,十几分钟的抽筋,全身抖动,手脚不停地抽搐。这双脚走过了和平年代最难最艰辛的生活之路;这双手,写出的字遒劲刚健,拉出的二胡乐音美妙动听,曾一夜之间为我赶写过三份职称材料,现在却受到如此的折磨,看了揪心,一想起眼泪就不由自主地流下来。</p><p class="ql-block"> 11月13日下午,远在四川的三婶由女儿陪同,回了益阳,我们一起去看他,一起喊他。他身体动了,头转向了我们这边,眼皮颤动,嘴唇蠕动。这是他老人家向我们的最后告别,也是他用尽了全身力气做的最后努力。</p><p class="ql-block"> 追悼会上,表妹夫写的挽联是:年幼失怙,年轻漂泊,年长回故乡,辛苦一生,未及古稀竟撒手;为夫忠诚,为父慈爱,为人称仁义,德才兼备,常令后辈仰高风。这可以说高度概括了大姑父的人生经历,描绘出了大姑父的人品境界。</p><p class="ql-block"> 大姑父虽然驾鹤西去,但他老人家睿智、仁厚、坚忍的伟岸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