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沉默的荣耀》以台湾隐蔽战线真实历史事件为蓝本的谍战剧,凭借其深刻的历史还原、集体英雄主义叙事和精湛的演员表现,成为2025年现象级作品,《沉默的荣耀》以真实历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叙事与深刻的人性刻画,打破了传统英雄叙事的框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与艺术思考。</p><p class="ql-block">因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吴石家乡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2025年10月参观量同比激增300%,日均接待超千人。</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亲笔题诗“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据了解,这是1950年毛泽东写的五言绝句《赞“密使一号”》。</p> <p class="ql-block">闽东学术会议返程途中,携学生们踏上螺洲这片人文厚土,原为片刻休憩,却意外走入一段深沉壮阔的历史。传统牌坊矗立广场,飞檐雕梁间透出岁月的庄重,车流与行人穿梭其下,古今在此悄然交汇。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引起社会关注隐形战线英雄吴石,其家乡也成网红打卡地。我们未曾料到,这趟短暂浏览,竟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那座红灯笼高悬的牌坊静立街口,灰瓦飞檐下人来车往,一辆白车悄然停驻,仿佛也被这凝重的气息所摄住。它不声不响地矗立在那里,像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过太多兴衰更迭。我们从它底下走过,脚步不自觉地放轻——不是出于敬畏,而是怕惊扰了那些藏在雕梁画栋间的旧日回声。</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一座新修的牌坊正在施工,绿卡车上黄机械臂缓缓移动,工人攀在高处雕琢檐角。这并非对古意的复制,而是一场郑重的传承。传统在这里没有被封存进博物馆,而是被一凿一斧地重新唤醒。现代的钢架与古老的形制并肩而立,竟毫无违和——原来历史从不怕更新,只怕遗忘。</p> <p class="ql-block">循着“吴石故居 往前20米”的指引,我们拐进一条静谧小巷。红砖墙上卷帘门紧闭,空调外机嗡嗡低鸣,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可就在这些日常的缝隙里,一块块展板静静铺展着吴石将军的一生:从保定军校的青年英姿,到潜伏敌后的孤胆身影;从法庭上挺立不屈的背影,到与朱枫、吴仲禧并肩作战的旧照。他不是遥远的烈士名字,而是一个曾在这条街上奔跑、读书、告别的少年。</p> <p class="ql-block">指示牌上的字迹清晰,“吴石前往20米”,像一条通往过去的引线。几位游客正仰头辨认方向,有人轻声念出名字,仿佛怕惊动什么。这巷子太寻常了,寻常得让人难以相信,曾有人从这里出发,走向风暴中心,用生命写下一封横跨海峡的忠诚之书。</p> <p class="ql-block">走进展览厅,游客们或凝神阅读,或举手机拍照。墙上挂满泛黄的照片和手稿,中央一幅山水画静静悬挂,前头供着几束鲜花。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纪念不只是追思,更是一种延续——我们站在这里,就是历史的下文。</p> <p class="ql-block">一面木质展墙前,吴石的肖像被灯光温柔照亮。黑白影像中的他戴着眼镜,目光沉静。两侧对联写着“鸳鸯合庆春”“嘉庆军纪”,字迹工整,像是某种隐秘的誓言。我站在那儿许久,仿佛听见他在低语:有些选择,一旦做出,便注定无法回头。</p> <p class="ql-block">墙上一组照片串联起他的一生:保定军校时的意气风发,政局局长任上的沉稳干练,留学日本时的异国身影。最动人的,是他与战友并肩而立的那张——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眼神里的坚定。他们不是天生英雄,只是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展板记录着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他在台湾与中共情报员朱枫秘密联络,马场町的枪声划破黎明,而他的名字,最终刻在北京福田公墓的石碑上。历史从不浪漫,但正是这些不浪漫的真实,让人心头发烫。</p> <p class="ql-block">纪念展板右侧写着后语:“为人民解放、祖国统一、民族复兴而牺牲者,永不失其光辉。”这话不煽情,却字字千钧。吴石的名字或许曾被掩埋,但他的精神,正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条巷子,重新被点亮。</p> <p class="ql-block">“吴石将军纪念室”——黑底金字的牌匾悬于纪念馆入口,参观者络绎不绝。有人驻足默读,有人轻声交谈。这不再是一个冷清的故居,而是一个持续生长的记忆场域。历史在这里活了过来,不是靠口号,而是靠每一个愿意倾听的脚步。</p> <p class="ql-block">红色建筑前人群聚集,金色牌匾在阴云下依然耀眼。“陆军中将吴石”几个字庄重如誓。人们拍照、低语、凝望,像在完成一场无声的交接。我忽然觉得,所谓传承,大概就是这样——不靠强制,而靠共鸣。</p> <p class="ql-block">故居旁的施工告示清晰可见,“中建海峡”的标牌昭示,2025年11月17日至2026年2月中旬闭馆修缮,期间暂停开放。</p> <p class="ql-block">蓝色标牌挂在灰墙上,写着“吴石故居(施工)”。它不像景点标识,倒像一封正在书写中的信——告诉世人:这里的故事还没讲完。</p> <p class="ql-block">“吴公祠堂”箭头指向深处,红字白底,简洁明了。顺着它走去,仿佛被某种力量牵引。这条街不长,却像一条时间隧道,一头连着烟火日常,一头通向家国大义。</p> <p class="ql-block">吴公祠堂的照壁青砖绘麒麟祥云,与祠堂匾额“明赠侍郎”相呼应,强化家族荣耀感;门楼石雕雄狮怒目按球,进一步烘托祠堂威严</p> <p class="ql-block">“明赠侍郎螺江吴氏公祠”匾额高悬,门前石狮威严,灯笼轻晃。游客们拍照、低语,有人仰头细读匾文。历史在这里不是展品,而是空气,呼吸之间,皆有所感。</p> <p class="ql-block">“螺江吴公祠堂 ”黑匾金书,两侧“出入”“孝入”小匾呼应,红门绿植,典雅庄重。我们推门而入,像走进一段被精心守护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一张合影上,吴石与家人笑得温和。谁能想到,那竟是他们最后的团聚?另一张照片里,他与两个儿子并肩而立,眼神里有慈父的柔光。英雄也是凡人,也有牵挂,也怕离别——正因如此,他的选择才更显沉重。</p> <p class="ql-block">祠堂内,山水画前摆着鲜花,“百年好合”的横幅仍悬在梁上,像是对往昔温情的温柔挽留。几位游客静静走过,脚步轻缓,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一块木匾嵌在墙上,金文古朴,像是从岁月深处打捞而出。它不说话,却让人不敢喧哗。</p> <p class="ql-block">祠堂门楣挂红灯笼,石碑刻金文,一侧蓝牌指向自然保护区。古与今、文与野、静与动,在此和谐共存。历史不必孤高,它可以很近,近到就在你抬头看见灯笼的那一瞬。</p> <p class="ql-block">石狮守门,飞檐挑天,门前行人如织。现代楼宇在背景中矗立,与古建遥遥相望。没有谁压倒谁,只有彼此映照。这,或许就是文化真正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星岛日报当年报道</p> <p class="ql-block">吴石判决书</p> <p class="ql-block">吴石部分遗物</p> <p class="ql-block">步入纪念堂,铜像肃穆,花篮无声。墙上“吴石烈士永垂不朽”八字如刀刻斧凿,墨迹苍劲,光影沉静。我与学生们伫立良久,谁也没说话。那一刻,不是我们在读历史,是历史在注视我们。</p> <p class="ql-block">“吴石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大字挂在米色墙上,毛笔笔力遒劲,左侧小字如低语。它不张扬,却让整个空间沉了下来。有些名字,注定不会被时间抹去。</p> <p class="ql-block">铜像立于红墙之前,底座刻着生卒年月:1896.04.14 – 1950.6.10。短短五十四年,却承载了常人无法想象的重量。绿植环绕,黄花点点,像大地在为他点灯。</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亲笔题诗“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据了解,这是1950年毛泽东写的五言绝句《赞“密使一号”》。</p> <p class="ql-block">同一尊铜像,同一面红墙,金书赞语在光下微闪。我蹲下身,看那铭牌上的日期——1950年6月10日,他</p> <p class="ql-block">吴石广场上,坐像静静凝望远方。行人络绎不绝,花圈层层叠叠,缎带上写着“致敬”“永念”。没有仪式,没有喧哗,只有最朴素的敬意,在无声中汇聚成河。</p> <p class="ql-block">雕像前花瓣散落,黄白相间,像是未说完的话。墙上有他的生平简介,字不多,却字字如钉。人们来了又走,但总有人停下,鞠一躬,或默默站一会儿——这,就是记忆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走出故居时,夕阳正为飞檐镀上金边。回望这座在时光中沉默的老宅,忽然明白:真正的历史从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在墨锭的裂纹中,在石阶的磨损里,在每一个选择坚守的瞬间。吴石们用生命写就的史诗,终将化作我们血脉中的基因,在新的时代里继续生长。</p><p class="ql-block">《谒吴石故居》</p><p class="ql-block">古厝深藏碧玉峰,青砖犹带旧时容。</p><p class="ql-block">一江烟水浮天阔,千载云山入眼浓。</p><p class="ql-block">策杖人寻春草径,隔林鸟语夕阳松。</p><p class="ql-block">归来忽作潇潇雨,恍见英魂化鹤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