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生如一场漫长的追寻,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远方”。它或是一处具体的地点,或是一个未圆的梦想,又或是一种向往的生活。我的“远方”的模样,从童年到如今,一直在变……</p> <p class="ql-block"> 童年的远方,是外婆家那座坐落在山上的小院子。上学以前,我生活在那里。八岁之后,回到父母身边求学,那时所想的最远的远方,就是能跟着母亲回外婆家,一起上山放羊、摘野花、采野果。</p><p class="ql-block"> 外婆常蹲在松软的泥地上,用树枝一笔一画地教我写字,她教我的第一个字,便是“人”。外婆说:“人字好写不好做。”她叮嘱我要好好读书,将来去大城市看看。可外婆口中的大城市,于我而言只剩模糊的想象,到底是什么模样,那时的我一无所知。</p><p class="ql-block"> 只是,我的远方很快从老屋旁的山,搬到了油墨飘香的书本里。我满心欢喜地奔跑在求知的路上,每天早早到校,认真听课、完成作业。一张张奖状、一句句表扬,成了我追逐远方的勋章。</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身体孱弱,常受病痛困扰。每年秋麦假农忙时节,咳嗽、气短、喘不过气的滋味,总让我心生恐惧。最希望考上学,脱离这令我难受的田间劳作。当我终于握紧那张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站在讲台上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转身时,我曾以为,自己已抵达了属于我的远方。</p> <p class="ql-block"> 可远方,从来都是一条永无尽头的路。当生活的根基稍稍稳固,新的渴望便如春草般悄然滋生: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一个书橱,里面摆满我喜欢的书籍,成了我午夜梦回时,最清晰的远方图景。</p><p class="ql-block"> 后来,女儿出生,我的远方里,从此住进了一个小小的她。我为她挑选绘本,陪她识字、讲故事、走迷宫……那个关于书的梦想,竟以一种更温暖的方式,提前照进了现实。</p><p class="ql-block"> 岁月缓缓流淌,日子渐渐宽裕。买书,从过去需要反复掂量的“奢侈事”,变成了生活里最寻常的习惯。我像个贪婪的收藏家,将一本本心仪的书,郑重地请进我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次在济南,我与好友骑电动车穿过喧闹的市井,无意间瞥见远处地摊上那本《穆斯林的葬礼》,熟悉的封面瞬间牵动了我的心弦。我执意折返,几乎是抢一般地将它拿起、付钱、拥入怀中,满心欢喜与满足,仿佛完成了一场神圣的交接。这本书,我后来反复读了四遍。在文字里,我抵达了北京城的胡同与校园,聆听了玉与月的悲歌,与那些高尚的灵魂对话,看遍历史的烟云与艺术的瑰丽。这时的远方,早已超越了地理的边界,成了无垠的精神国度。</p> <p class="ql-block"> 当书房与书橱终于从梦想变为现实,闲暇时沉浸在书香里,我的心,却又被另一种“远方”悄悄蛊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p> <p class="ql-block"> 最初的旅行,只是家周边的山水;后来,每到假期,我便寻好线路,带着孩子跟团旅行:济南的泉清澈灵动,青岛的帆迎风舒展,威海的风裹挟着海的气息,蓬莱的阁藏着千年传说,大连的潮起潮落澎湃激昂。那片深沉的蓝,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磅礴力量,冲刷着我的认知,也让远方的呼唤,变得愈发清晰。</p> <p class="ql-block"> 自此,我对旅行的热爱便一发不可收拾。江南的烟雨,曾打湿我的衣襟;青甘大地的湖泊与山脉,曾掠过我的眼眸;甘南的草原,曾拓宽我的胸膛;黔东南的歌声,曾萦绕我的耳畔。我踏遍东南西北,感受天地之辽阔,一个个地理上的远方,被我用脚步丈量,化为相册里定格的影像,也沉淀为内心深处的丰盈。用手机记录风景时,我又生出新的向往:拥有一部相机、一架无人机,将走过的山山水水、古村遗迹,都清晰地定格下来……</p> <p class="ql-block"> 从童年时外婆家的小院,到师范学校的课堂;从一间小小的书房,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我追寻的“远方”,一直在变,当远方变为现实,又有新的远方在前方等待。也正是这份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让我的心永远充满快乐,也让我的人生,变得充实而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原来,我真正追寻的远方,从来都不是某个固定的终点,而是那个永远在热爱中前行的自己。带着热爱出发,带着温暖前行,把每一段时光都过得精彩而丰盈。</p><p class="ql-block"> 这,便是生活赐予我,最浪漫的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