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节选文林主编的《中华野史》戚继光,分享给各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戚继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戚继光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军事家。他率领的“戚家军”,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转战浙江、福建、山东、上海、广东一带,平息了几十年来给东南沿海一带带来深重灾难的倭寇之患,为国家的安危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明王朝中后期的长城与柱石。他晚年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忧愤猝死,所以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怀念这位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国家的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壮志凌云的将门之后</b></p><p class="ql-block">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山东蓬莱县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死于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年),父戚景通时任明朝登州的指挥佥事,先祖戚祥曾是朱元璋的将军,几十年南征北战,最后死在战场。</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国平思相,国乱思将。戚继光所处的时代,正值明王朝从兴旺转向衰败的时期。明世宗朱厚熜是有名的败家子皇帝,他信任宦官奸佞,全国贿赂公行。为了修筑自己的寝陵,他耗费了数千万两白银,使成千上万的百姓倾家荡产。所以,当时有句谚语:“嘉靖,嘉靖,家家干净。”</p><p class="ql-block"> 内忧,必将带来外患。明王朝的腐败衰落,给当时的外国势力以可乘之机。十五世纪中下叶,远在东洋的日本,有一些专以习武、抢劫、不务正业的浪人,为了搜括钱财,成群结队地渡海来到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些亡命之徒登陆时,少则几百人,多则数千甚至上万人,给浙江、山东、江苏、福建、广东沿海一带的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明王朝的腐朽军队又不是其对手,朝廷伤透了脑筋,又毫无办法。对于这些日本浪人,人们给起了个名字:“倭寇”。</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社会环境,客观上为戚继光提供了施展才能与抱负的时代土壤。</p><p class="ql-block"> 戚继光的先祖戚祥,曾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最后死在战场上。明王朝为了追念他的开国功劳,特准戚祥的子孙世袭登州卫(今山东蓬莱)的指挥佥事(正七品)。所以,戚继光以上的几代祖先,都担任这个中下级职务,防守地处沿海,常遭倭寇侵扰的登州达一百四十多年。所以,戚家的祖祖辈辈为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 由于家风陶冶,戚继光从小就聪颖过人。将门之后以习武为主,可戚继光除习武之外,文学经史也时时研习,其文章得到他的私塾老师的高度称赞。他对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说:“此儿必能光大你的门户。”于是,其父就给他取名为“继光”,意即继承祖业,发扬光大之意。十三岁那一年,父亲戚景通想检验一下儿子的志向,就问他将来做何种人,戚继光脱口而出:“做霍去病与岳武穆耳。”十四岁时,生母去世,父又多病,家道逐渐衰落,有时甚至到了断炊的地步,但戚继光丝毫没有停止对国家时局的关心和兵法的研究。十六岁就参加山东乡试,并中了武举。</p><p class="ql-block"> 按明政府规定:世袭之职必须每年在规定的时间内去京城办理延期手续,过期不补。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景通病危,就把儿子叫到跟前,拉着儿子的手叮嘱道:“国家多事,你又志在高远,定有前程,但当勿怠勿骄,尽忠报国,努力做人。”并要戚继光立即起程去北京办理世袭手续。戚继光担心年迈多病的父亲,不肯北行。戚景通骂道:“呆子,人之能成大功者,当有原由耳,你是站在高山上看得远,还是在平地上看得远?”意思是要戚继光不要丢了世袭之职,这对他以后的前程与发展大大不利。戚继光只好挥泪去了北京,回来后,老父亲已经长眠多时。</p><p class="ql-block">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十七岁的戚继光做了登州卫指挥佥事,开始了他长达四十多年的军旅生涯。在指挥佥事位上,他每天除了处理公务外,就闭门读书。他对历代各大军事将领的用兵得失有了深刻的研究,这为他日后成为军事大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他立志要像古代那些军事名将一样,建功立业,名垂千古。</p><p class="ql-block"> 为此,他特写了一首五言绝句,以示己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p><p class="ql-block">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明王朝提升戚继光为都指挥佥事,管理三营二十五卫所,负责防御山东沿海来袭的倭寇。戚继光到任后,立即着手进行改革。针对山东海防卫所残破、军无训练、纪律荡然无存的情况,大刀阔斧地整顿营所,训练士卒,严肃纪律,很快改变了卫所的面貌,海防得到了巩固。</p><p class="ql-block">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秋,戚继光到浙江任都司佥事,参加了抗倭任务最艰巨的浙江战事。因功因才,得到了总督胡宗宪的赏识,推荐戚继光任参将,镇守倭寇出没频繁的宁波、绍兴、台州三府的广大地区。这一年,戚继光二十九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名将东南战未休</b></p><p class="ql-block"> 戚继光能成为明以后的军事大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他几十年的实战生涯。他率军与倭寇血战数十百次,歼敌数十万,使倭寇闻名而惧,再也不敢犯边,彻底平息了东南沿海一带几十年的倭寇之患。二是他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整套选兵、练兵打仗的理论。这套理论集中体现在《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中,湘军名将曾国藩认为戚继光的这两本书是最有价值的军事著作而爱不释手(注:今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四库兵家类丛书》已正式收入了戚继光这两本书)。</p><p class="ql-block">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九月,戚继光刚任参将不久就参加了浙江省慈溪县龙山所的战斗。当时倭寇只有八百人,而明军却有上万人。但是,上万人的明军竟然不能抵挡八百倭寇的三路进攻,并纷纷溃退。戚继光一见,急了,拔剑大呼:“不准后退,后退者斩!”并当场格杀了两个逃跑的士兵,但无奈兵败如山倒,遏制不住,眼见明军就要大败,戚继光急中生智,连忙跳到一块高石上,一连三箭,射倒三个倭寇头目。倭寇见头目已死,顿时停止进攻,戚继光见了,连忙招呼溃退的士兵,重新组织向倭寇发动进攻,好不容易才把倭寇赶跑。</p><p class="ql-block"> 此次战斗给戚继光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明军已经腐败得不能用了。于是,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脑子里形成:另起炉灶,重建新军。否则,兵再多也无济于事。</p><p class="ql-block"> 同年十二月,戚继光就向上级起草了一份《任临观请创立兵营公稿》的报告,正式提出了自己的练兵建议。并说:“诚得浙士三千,亲行训练,比及三年,足堪御敌。”报告送到浙江总督胡宗宪那里,石沉大海。</p><p class="ql-block"> 可戚继光并不气馁,再送上一份,胡宗宪只看一眼就把它丢在地上,说:“练兵我也曾想过,浙江人要是能练,还轮得到你戚继光?”这时,他的幕僚提醒他:“戚继光年轻气盛,既有此心,何不让他一试?他试不好也不能怪你,免得让人怨言。”胡宗宪觉得有道理,就拨三千人给戚继光,让他去训练。</p><p class="ql-block"> 但这三千兵的素质不好,成分很复杂。吸鸦片者有之,逛窑子者有之,偷鸡摸狗强抢民女者亦有之。戚继光面对这种情况,毫不退缩,痛下猛药,严格要求和训练,使这些兵油子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但戚继光丝毫不为所动。一个月后,围剿倭寇在山东最大的巢窝之一的岑港战役打响了。</p><p class="ql-block"> 在总督胡宗宪的指挥下,戚继光率领这三千人从左路出击。倭寇居高临下,据险死守,双方打得十分激烈。经过反复争夺,明军终于攻下了岑港。在这次战役中,戚继光率领的三千人尽管打得很艰苦,败坏军纪、骄情怯战的事时有发生,可战斗力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而最先冲进岑港内,摧坏倭寇最后据点的就是戚继光的部队。</p><p class="ql-block"> 戚继光大喜,觉得自己这步棋走对了,就向胡宗宪第三次提出练兵建议,而且这次练兵不像上次那样从已有的部队中调拨人员,而是另起炉灶,淘汰所有旧部,全部招募新兵。胡宗宪见戚继光练兵确有一套:一支军纪败坏、素质极差的军队,经他训练一个月,就增色不少。就同意了戚继光的建议,要他去招募三千人,组织训练。</p><p class="ql-block"> 戚继光的练兵,总共分为三部分:一是创立兵营,在军中置备帐篷,准备好行军用的物资和用具,做到进退无虞,行动自由,无后顾之忧。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后勤保障跟上去。二是选兵。戚继光选兵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根据每个应募者的出身、履历、体格、武艺等条件,严格挑选,浮猥的小市民,过去打过败仗的老兵,沾染坏习气的二流子、地痞,一概不要。这三千人都必须是年轻力壮,武艺基础好的农民和矿工。据说戚继光还通过相学来选兵,如果此人打仗不能拼死,或者福气浅薄则一概摈斥在外。三是训练、招募了人,就开始认真组织训练,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据说戚继光的严格训练几乎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他有一弟也参加了这支部队。在一次长跑的体格训练中,其弟因身体稍差,中途开了小差。戚继光知道后,当着部队的面打了他弟二十军棍,还罚他再跑一次,戚继光骑马跟在后面,其弟昏厥在地。戚继光一见,二话不说,上去就是几脚。事后他弟埋怨他心狠,戚继光道:“慈不掌兵,到时,倭寇可不对你仁慈。”</p><p class="ql-block"> 训练内容有队形、格斗、体力和阵</p><p class="ql-block">图。在战场上,戚继光十分注重整体的威力、团体的力量,而这种团体力量则通过阵图来体现。相传戚继光的鸳鸯阵曾令倭寇闻风丧胆,他的八卦连环阵在中国古代军事学里也占有相当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几个月过去了,戚继光把他们练成了一支铁军。经批准,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募了三千人,总数近达七千。以后,戚继光就带着这支部队转战东南沿海一带,战必胜,攻必取,倭寇望风而逃,老百姓称之为“戚家军”。哪里的敌情最严重,哪里就有“戚家军”。当时的宰相张居正高兴地对人言:“练兵有如戚继光,何虑倭患乎?”并把戚继光的练兵作为自己政治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戚继光本人也受到张居正的高度信任和倚重。</p><p class="ql-block"> 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倭寇大举进犯浙江的象山、奉化、宁海等数十个地方,兵力达数万人。五月初,倭寇以数千兵力佯攻宁海,以调动明军主力于宁海,然后以大军袭台州。浙江总督胡宗宪命戚继光御敌,戚继光欣然领命,决心好好打一仗以壮军威。</p><p class="ql-block"> 当他识破倭寇的企图后,佯顺敌意,以一部分兵力趋宁海,主力埋伏于台州。倭寇攻宁海不胜,想调明军主力又未成功,只好改变计划,转而攻台州。不料明军早有准备,戚继光又及时从宁海赶来,与倭寇大战于台州城外。此时的明军已是经过严格挑选和训练的“戚家军”,个个奋勇冲杀,无不以一当十。倭寇大吃一惊:没想到明军突然变得如此英勇善战,就不战而溃。见倭寇溃逃,“戚家军”急起追杀四十里,斩敌数千,生擒倭寇头目两人。剩余的残寇见陆上无路可逃,只好跳海,结果全部被淹死。这一仗打得漂亮,“戚家军”仅阵亡三人。</p><p class="ql-block"> 倭寇由于在浙江遭到严重打击,只好把进攻重点移向福建。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八月,福建的福宁、漳州、泉州均有倭寇入侵。福建巡抚向朝廷告急,嘉靖帝指定戚继光赴闽。入闽后,“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戚继光本人也身先士卒,指挥有方,四战四捷,歼敌五千多人。剩余的倭寇乘船从海上逃走。只有一年时间,福建的倭患基本消除,全歼上万人。</p><p class="ql-block">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广东的倭寇与当地土匪吴平相互勾结,兵力达到数万人。广东深以为患,向朝廷告急。明王朝又指派戚继光入粤。入粤之后,戚继光采取以打击倭寇为主、对当地土匪剿抚并施的战略方针。经过两年艰苦的战斗,歼灭倭寇、土匪达三万多人,全部消除了倭寇及山匪之乱,广东又告平静。</p><p class="ql-block"> 随着东南沿海一带倭患的平息,北方又起狼烟。远在大漠深处的元王朝的残余势力趁明朝内忧,纷纷南下骚扰边界,严重的到达了喜峰口和居庸关。北京形势告急,明王朝只好又调戚继光北上镇守边睡。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明王朝晋升戚继光为都指挥使、总兵官,总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军务,节制四镇。</p><p class="ql-block"> 戚继光受命之后,先从南方调去以戚家军为骨干的精兵两万人;到北方后,又加紧修筑长城和烽火台,并坚持军事训练,严阵以待。蒙古军见明朝防守严密,只好打消了南下的念头。如今北京及山海关一带的长城,大部分就是戚继光负责修建的,在当时,确是起到了很大的防御作用。</p><p class="ql-block"> 连续多年的南北转战,消除倭患,镇守北方,戚继光及“戚家军”因而名重天下,明王朝对此也刮目相看。因功,明王朝拜戚继光为太子太保、左都督,后又加封太子少保,位极人臣。(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