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五甲羊场:在黑云压城的年代里寻觅生路</b></p><p class="ql-block">明天启元年,黔地天空密布着不安的阴云。四川永宁宣抚司奢崇明在重庆起事的消息,连同水西宣慰司安邦彦在贵州响应的战鼓,如惊雷般滚过贵州的山川。一时之间,烽火连天,兵锋直指明廷,各地义军纷纷揭竿,这片土地即将陷入长达十余年的动荡。</p><p class="ql-block">此时的贵阳城内,人心惶惶。贵州巡抚李枟面对安邦彦的义兵毫无准备,这位只知道压榨地方、中饱私囊的巡抚,在危机来临之际想到的不是保境安民,而是如何逃脱责任。他四处走动打通关节,终于获准退休,由太常少卿王三善接替其职。然而王三善尚未抵达,李枟仍暂时主政,大概率是想在离任前再收割一波民脂民膏。</p><p class="ql-block">文祥、文友这两位友谅后裔,在贵阳黑羊巷的陈氏宅院里忧心忡忡地观察着时局。他们目睹李枟的昏聩无能,预感到这座城池即将面临的灾难。经过深思熟虑,兄弟二人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暂时离开世代居住的贵阳,前往谷池里五甲羊场暂避战乱。</p><p class="ql-block">这不是一次轻松的迁徙。离乡背井从来都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更何况是前往一个相对陌生的地方。他们收拾行装时的复杂心情,我们已难以完全体会,但可以想见,那必定充满了对故园的不舍、对前路的迷茫,以及最深切的、对活下去的渴望。</p><p class="ql-block">就在文祥、文友离开后不久,安邦彦的部队便兵临贵阳城下。这场围城持续了十几个月,成为贵州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页。李枟此时想走也走不了,为了活命,只能忽悠城中官兵死守。当王三善的援兵终于到来,安邦彦暂退兵锋时,贵阳城内的景象已如人间地狱。</p><p class="ql-block">围城十月有余,粮食早已吃尽,树木草皮皆被食尽,后来开始吃死人,再后来竟发展到相互残杀吃活人的地步。手无寸铁的百姓成为砧板上的肉,有些兵士趁机残杀平民,并将其肉售卖。这本可避免的惨剧,因官员的无能与贪婪而上演。</p><p class="ql-block">战乱平息后,黑羊巷的陈氏宅院虽在,但文祥、文友再也回不去了——不是物理上的不能回归,而是心灵上的无法直面。那座曾经繁华的城池,如今充满了太多惨痛的记忆。谷池里五甲羊场,这个原本只是暂避的地方,就这样成为了友谅后裔的又一故居。</p><p class="ql-block">从贵阳到谷池里五甲羊场,这段不算遥远的迁徙之路,映照出明末贵州普通百姓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坚韧。他们不是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人物,却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见证者。当权贵们争权夺利、官员们贪腐无能时,正是这些普通人的生存智慧,让文明的火种在乱世中得以保存。</p><p class="ql-block">今天,当我们回望这段四百年前的迁徙史,文祥、文友的选择令人感慨。他们或许不知道,那次被迫的离开,会成为家族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他们更不会知道,他们的故事会穿过时间的烟云,告诉我们:在最黑暗的时刻,对生的渴望与对传承的执着,永远是人性中最耀眼的光芒。</p><p class="ql-block">谷池里五甲羊场,这个因战乱而成为友谅后裔新家园的地方,见证了普通人在历史巨变中的抉择与坚持。它提醒我们,历史的真相不仅存在于帝王将相的丰功伟业中,更存在于每一个为生存和传承而努力的普通人的故事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