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诗歌,治愈心灵的良药</p><p class="ql-block">作者:弗兰切斯卡·加莱洛 - 意大利</p><p class="ql-block">汉译:AnnaKeiko</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纵贯人类历史,诗歌始终扮演着疗愈的角色,如同抚慰灵魂的香膏,能够减轻人世苦难的重负。这不仅是浪漫的遐想,更是被医生、心理学家和诗人们共同认可的现实——他们从诗行中窥见了治愈内心的途径。早在古希腊时期,诗歌便具有净化功能:亚里士多德提出"卡塔西斯",指出悲剧能通过艺术在观众心中引发情感的净化。荷马、品达、萨福的诗句唤起了深层情感,为人类境遇提供慰藉与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诗歌被用以抒发痛苦、希望与精神升华的渴求。但丁·阿利吉耶里以《神曲》构建了一段心灵旅程,被无数人解读为治愈灵魂的路径。众多医生也认识到诗歌的力量。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不仅是伟大的现代主义诗人,同时也是医师,他在创作中完美融合了这两种职业。对他而言,文字与药物具有同等的疗愈价值。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在全身心投入诗歌前,曾学习药剂学并攻读医学。他对人类痛苦的敏锐感知始终流淌在其诗行间,那些充满情感张力的诗句至今仍被传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现代以来,"诗歌治疗"的概念已在心理治疗领域发展完善。诗人兼心理治疗师杰克·利迪在20世纪将诗歌确立为正式治疗工具,证实创作与阅读诗歌能帮助心理障碍患者处理复杂情绪。诗歌是一个安全领域,容我们为痛苦、欢欣、失落与希望赋予声音。在艰难时刻,阅读与自身情感共鸣的诗句能带来慰藉,建立与人类共同情感的联结。莱纳·玛丽亚·里尔克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至今仍被视为探寻生命意义者的指路明灯;而阿尔达·梅里尼的诗作则是痛苦与救赎的呐喊,足以触动灵魂最深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医学界日益将人文工具融入诊疗实践。"叙事医学"鼓励医患双方通过书写梳理疾病与治愈的经历。全球多家医院与治疗中心正推广诗歌工作坊,帮助人们表达情感体验。创作与阅读诗歌使未抒之情得以具象化,催生虽不能替代传统医学,却极具价值的辅助疗愈。无论在何种意义上,诗歌都是心灵的良药。无论是阅读十四行诗,书写即兴诗篇,还是分享映照内心世界的文字,诗歌对精神世界的裨益不容置疑。当当代这个节奏迅疾时常令人迷失的时代,重拾诗歌意味着重新连接生命本真,在文字之美中寻得庇护与治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许世间再无哪种药物,比能触动心弦的诗句更具疗愈之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如风中之叶</b></p><p class="ql-block">作者:弗兰切斯卡·加莱洛 - 意大利</p><p class="ql-block">汉译:Anna惠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心流血不止</p><p class="ql-block">勿拭我的泪</p><p class="ql-block">勿以抚慰姿态</p><p class="ql-block">轻触我的脸庞止泪</p><p class="ql-block">风拨乱我思绪</p><p class="ql-block">携它们至你身旁</p><p class="ql-block">以陌生的字句 我的哀叹</p><p class="ql-block">将伴着忧伤旋律 带我远离你</p><p class="ql-block">如风中之叶</p> <p class="ql-block">弗兰切斯卡·加莱洛 (出生于卡拉布里亚大区奇罗滨海镇)是意大利作家、诗人、记者、编辑。她先后完成了农业学和文学专业的学习。九岁时便创作了第一部小说。她已撰写多部书籍及诗作,被翻译并在全球多国出版。她在国际范围内屡获殊荣。现任维列罗出版社社长,并担任国际在线杂志《土星》总监,为世界各地的作家提供展示平台。她热爱写作与阅读,同时也痴迷烹饪,经营着美食博客"风味,烹饪的乐趣"。其诗风被国际文化界权威人士定义为"加莱洛式",并被用作诗歌语言学习与研究的指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