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地上文物看山西”,这是我原来对山西的初次印象,当时印象仅是文物多。但2024年《黑神话:悟空》的大火,加上近两年自媒体的火热,山西古建之美已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h1> <h1> 因行程为临时计划,时间限制我们先选择了较近的陵川西溪二仙庙。非节假日出行最好的就是景点人少,到二仙庙时,停车场就没有几辆车。</h1> <h1> 西溪二仙庙牌坊旁边有简介:<br> 西溪二仙庙又名真泽宫。位于崇文镇岭常村西约1公里处,距陵川县城3公里。二仙庙面山背水,选址独特,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占地面积2954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碑碣记载,金、元、明、清、民国历代均有修葺,现存正殿、东西梳妆楼为金代建筑,其他建筑为明清风格。<br> 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舞楼)、献殿、中殿、正殿,两侧有掖楼、廊房、梳妆楼、配殿、耳殿。<br> 西溪二仙庙一庙之内保存三座金代建筑,实属罕见。尤其是两座梳妆楼,是晋城地区最早的楼阁式建筑,也是金代楼阁式建筑的上乘之作。庙内还保存有历代碑刻29通,涵盖重修碑、题咏碑、禁约碑等多种类型,堪称一座碑刻博物馆,尤其是陵川历史上的状元赵安时所撰的《重修真泽二仙庙碑》,是研究二仙传说故事的珍贵资料。<br> 2001年,西溪二仙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 与大部分寺院前台阶往上爬不同,西溪二仙庙过了牌坊后,台阶是往下走的。站在台阶上,可以俯瞰二仙庙全貌,台阶扶栏上还刻有图案。</h1> <h1> 山门上下两层,一层为过道,二层为戏台,两侧为耳房,二层戏楼南北通透。来到山门前,有西溪二仙的传说介绍:<br> 苦难童年:乐氏二姐妹的父亲乐山宝是商代微子之后,原为潞郡屯留人,因得罪地主逃至陵川界北赤壤山脚下的任村隐居,娶妻杨氏桂莲。夫妻二人育有二女,姐妹二人端庄聪慧,深受父母喜爱。然而,桂莲早逝后,乐山宝续娶吕氏为妻。吕氏心术不正,因自己不能生育,对两个女儿百般虐待,常让她们在寒冬腊月雪地里挖鲜苣菜,或挑尖底水桶跑几十里山路挑水,甚至在酷暑时让她们到已犁过的麦地拾麦,完不成任务便挨打受骂。尽管如此,姐妹二人仍对继母百依百顺,尽心孝敬。<br> 孝感成仙:一次,姐妹二人在母亲坟前哭诉继母的虐待,观音菩萨闻声动容,命木吒遣龙王相助,将她们送至竹隐山修行。姐妹二人脱离苦海,潜心修行七七四十九年,终成正果,位列仙班。<br> 显灵助战:北宋崇宁年间,宋军与西夏作战,因粮草断绝陷入困境。危急时刻,两位身着红衣、脚穿绣鞋的女子(即二仙化身)手提饭瓮、肩背箩筐来到阵前,为将士们提供取之不尽的饭菜和兵器,助宋军击退西夏进攻。战后,宋徽宗敕封二仙女为“冲惠”“冲淑”真人,庙号为“真泽”,二仙信仰由此得到官方认可。<br> 护佑乡民:成仙后的二仙被视为守护神,能祈雨、治病、赐子,庇佑百姓平安。在陵川等地,人们会在孩子戴锁和“圆十五”(15岁成年礼)时到二仙庙祭拜,祈求保佑。<br> 这一传说体现了民间对孝道的推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仙信仰在当地延续千年,成为晋东南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h1> <h1> 穿过山门,映入眼帘的就是高大的树木。旁边有古树的介绍:圆柏,树龄1200年,当地称唐柏,因其树瘤酷似十二生肖,所以又被称为十二生肖柏。游客们都是先看看图片,再去找圆柏上的生肖,寻找过程看似容易实则很难。除了羊、鼠、狗很快辨认出来,其他的怎么也找不到。这时,庙里卖香火的大哥带着我们,让我们站在他指定的角度朝他手指的方向看去识别其他生肖,这时才发现地上有地标,也是帮助人们识别的。不过估计是我们光顾仰头看树上呢,根本没注意地上贴的地标。除了生肖外,还多看了一个凤形树瘤。</h1> <h1> 献亭就在古柏的北面,为清代建筑。建筑上的斗拱十分精美,亭檐的红绿色在古柏的原木色的映衬下更显古朴。</h1> <h1> 中殿为明代建筑,殿门上方的写着“孝通神明”四字。内有三座木雕神龛。木雕神龛为清代,雕工精美,附有彩绘。神龛里面供奉着乐氏二仙和侍女塑像,二仙真人头戴凤冠。龛柱子上雕刻着盘龙,栩栩如生。内龛的盘龙为升龙,外龛的盘龙为降龙。</h1> <h1> 我问卖香大哥二仙塑像也是明代的吗,他答复说不是,是现代的,因为二仙塑像不是一直在龛内供奉,而是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有庙会,要把二仙请出来抬着去庙会转,为百姓祈福。</h1> <h1> 中殿的后墙上嵌着一块诗碑,是曾经写下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的元好问写的,他青少年时期曾求学于陵川,一生写过多首赞美西溪二仙庙的诗词。这块诗碑便是他15岁游此寺庙时写下的诗句:“期岁之间一再来,青山无恙画屏开。出门依旧黄尘道,啼杀金衣唤不回”。</h1> <h1> 看完元好问的诗刻,就是二进院了。小小的院落,有三座金代建筑,正殿和东、西梳妆楼。正殿位于二进院高台之上,为金代建筑。正殿灰色筒瓦覆顶,屋脊上琉璃鸱吻,为明万历年间的琉璃制品,做工精细唯美。殿内有贴金二仙塑像及侍女塑像,两边柱子是盘龙柱,两侧供奉着十二生肖守护神,我专门拍了下我的生肖守护神。</h1> <h1> 中殿与后殿之间就是东、西两侧的梳妆楼,梳妆楼均为两层三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东西梳妆楼门都锁着,屋檐上的琉璃色彩鲜艳,与平时常见的建筑房檐脊兽不同,这上面形态逼真的武士像格外引人注目。朋友介绍说这是山西古建中的“四短人”。<br> 上网查了下:“四短人”是古建筑檐角装饰中的独特元素,多见于山西中南部的元代以降建筑,如芮城永乐宫、泽州玉皇庙等。这些武士俑立于檐角最前端,看似威风凛凛,实则“走投无路”,寓意深刻。以下是关于“四短人”的详细介绍:<br> “四短人”通常为身披盔甲的武士陶像,位于古建筑四个檐角顶端,是檐角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处于檐角最前端,再向前一步便会坠落,象征“走投无路”的困境。<br> 民间传说中,“四短人”分别代表韩信、周瑜、罗成、庞涓四位历史人物,也有版本认为是子都、庞涓、韩信、罗成。这四人皆因性格缺陷导致悲剧命运,被古人置于檐角,以他们的故事警示后人:<br>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因居功自傲、恃才傲物,最终被吕后设计诛杀,年仅35岁,象征“功高震主者不寿”。<br> 周瑜: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心胸狭隘、嫉妒诸葛亮的才智,被“三气”而亡,年仅36岁,寓意“气量狭小者难长”。<br> 罗成:隋唐猛将罗士信的艺术化身,武艺超群却背信弃义,最终遭万箭攒身而死,体现“不仁不义者必夭”。<br> 庞涓:战国魏国大将,因嫉妒孙膑的才华,设计陷害使其遭膑刑,最终在马陵之战中兵败自刎,是“嫉贤害人者自毁”的象征。<br> “四短人”的设计融合了风水镇宅与道德教化功能。一方面,武士形象可镇宅辟邪;另一方面,通过他们的悲剧命运,警示世人做人应摒弃傲慢、嫉妒、背信等性格缺陷,秉持德行与智慧,避免因才德失衡而走向绝路。<br> “四短人”不仅是古建筑的装饰元素,更是古人对人性弱点的深刻反思,至今仍能引发人们对品德修养与人生智慧的思考。</h1> <h1> 东梳妆楼的窗户是直棂窗,而西梳妆楼的窗户是方格窗。东梳妆楼的旁边是眼光殿,旁边游客查了下说是供奉的眼光娘娘,她是给民众治眼睛的女神,我让同行的朋友去拜了拜。东梳妆楼旁边是老君殿。老君殿和眼光殿都是硬山顶建筑,和正殿、东西梳妆楼歇山顶建筑明显不同。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总是记不住,实地看着对比下学习真的是印象深刻,硬山顶和歇山顶建筑的区别这么一对比真的是一目了然。</h1> <h1> 游览完院内建筑离开时,在中殿旁边柏树下看见了庙内的网红狗狗小白,它被山上捕猎的夹子夹断了一条腿。此刻安静的趴在地上,拿着饼干喂它也不吃。</h1> <h1> 出了山门上台阶,才发现来时看到台阶扶栏上刻的图画就是乐氏姐妹成仙的故事。</h1> <h1> 回来路上在“溪水含烟 诗画西溪”观景台俯瞰,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虽已深秋,但山谷里还是绿意盎然,一排排房子错落有致,山间小路上鲜花盛开,犹如世外桃源,俨然王希孟笔下的千里江山图。</h1> <h1> 已到中午,我们就在镇上吃午饭。本想着山西的刀削面会很正宗,但是吃到时还是和我们平时吃到的不一样。我们那吃的刀削面是削成那种两边簿中间厚的面,这边的是那种簿厚一样,无非样子不是圆形而是那种棱形的面,比较硬。不过卤子味道还行。饭前喝的也比较特别,不是平时常喝的那种栀子花茶或大麦茶,而是小米水。不知是小米的品种不同还是小米放的少,这个茶是那种很稀很清的那种,味道清淡,不过挺好喝。</h1> <h1>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二仙庙是不收费景点,也没见有导游,自己想真正看懂估计难度很大。这次也算是临时起意来的,也没做功课,所以这些人文景点还是做足功课来看会更有意思。</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