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O胃癌诊疗指南(2024版)》解读与临床实践指导<br>一、前言<br>1.1 指南修订背景与意义<br>胃癌是中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2022年全球胃癌新发病例约110万例,中国占比达43.9%,死亡病例约76.9万例,中国占比48.6%(数据来源:GLOBOCAN 2022)。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癌专家委员会于2024年完成《CSCO胃癌诊疗指南》的更新修订。本指南在2022版基础上,整合了近两年国内外重要临床研究成果,优化诊疗策略,强调多学科协作(MDT)模式,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更精准、个体化的诊疗决策依据。<br>1.2 指南适用范围与更新要点<br>本指南适用于病理确诊的胃腺癌(包括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成年患者,涵盖筛查、诊断、治疗及随访全流程。2024版指南核心更新要点包括:<br>新增HER2低表达人群的治疗推荐<br>免疫治疗在围手术期及晚期二线治疗中的细化推荐<br>分子标志物检测在精准治疗中的应用扩展<br>转化治疗策略的优化与分层管理<br>内镜治疗技术的规范化更新<br><br> 二、胃癌筛查与早期诊断<br>2.1 高危人群定义与筛查策略<br>2.1.1 中国胃癌高危人群标准<br>符合以下任一项者均列为胃癌高危人群,建议定期筛查:<br>年龄≥40岁,男女不限<br>胃癌高发地区人群(如西北、华东沿海地区)<br>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br>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的癌前疾病<br>胃癌患者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br>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br>2.1.2 筛查流程与频次<br>风险等级 筛查方法 筛查频次 证据级别 推荐等级<br>低危人群 幽门螺杆菌检测 每3-5年 2B类 II级推荐<br>中危人群 幽门螺杆菌检测+胃功能检测 每2-3年 2A类 I级推荐<br>高危人群 胃镜检查 每年1次 1A类 I级推荐<br>极高危人群(家族史/癌前病变) 高清内镜+活检 每6-12个月1次 1B类 I级推荐<br>2.2 早期诊断技术规范<br>2.2.1 内镜检查技术进展<br>高清白光内镜(HD-WLE):作为基础检查手段,对胃黏膜表面细微结构显示清晰,推荐用于初步筛查(I级推荐,1A类证据)。<br>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ME-NBI):可清晰显示胃小凹形态及微血管结构,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尤其适用于平坦型病变(I级推荐,1A类证据)。<br>蓝激光成像(BLI):较传统NBI具有更高的对比度和穿透力,对早期病变边界的界定更清晰(II级推荐,2A类证据)。<br>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可实现“光学活检”,实时观察黏膜层微观结构,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活检(II级推荐,2B类证据)。<br>2.2.2 早期胃癌的内镜下分型(巴黎分型标准)<br>分型 病变特征 常见亚型 临床意义<br>0-Ⅰ型 隆起型,病变高度≥2.5mm 带蒂(Ip)、广基(Is) 易发生黏膜下浸润<br>0-Ⅱ型 平坦型,病变高度<2.5mm Ⅱa(表浅隆起)、Ⅱb(平坦)、Ⅱc(表浅凹陷) Ⅱc型最常见,早期胃癌占比约70%<br>0-Ⅲ型 凹陷型,病变深度>1.0mm - 易侵犯黏膜下层,需警惕淋巴结转移<br>混合型 上述两种或以上类型组合(如Ⅱc+Ⅲ型) - 病理分期多为进展期<br><br> 三、胃癌的诊断与分期评估<br>3.1 病理诊断规范<br>3.1.1 标本处理与取材原则<br>内镜活检标本:建议取6-8块组织(疑为早期癌时),应对病变及周围黏膜多点取材,避免挤压损伤组织(I级推荐)。<br>手术切除标本:需沿胃大弯侧剪开,固定于平板上,4%中性甲醛缓冲液充分固定(固定时间6-48小时),按规范间隔2-3mm平行切开(I级推荐)。<br>3.1.2 病理报告内容要求<br>病理报告需包含以下核心要素:<br>肿瘤部位(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幽门等)<br>组织学分型(WHO 2020分类标准)<br>分化程度(高、中、低分化)<br>浸润深度(T分期)<br>脉管侵犯(血管、淋巴管)情况<br>神经侵犯情况<br>淋巴结转移数目及部位(N分期)<br>切缘状态(近端、远端、环周切缘)<br>免疫组化标志物(HER2、PD-L1、MMR蛋白等)<br>3.2 影像学评估技术<br>3.2.1 分期检查项目选择<br>检查项目 适用场景 推荐等级 证据级别<br>胸腹盆增强CT 初始分期、疗效评估、随访 I级 1A类<br>胃镜+超声内镜(EUS) T分期、N分期精准评估 I级 1A类<br>腹部MRI 肝转移灶检出、肾功能不全患者替代CT II级 2A类<br>18F-FDG PET/CT 怀疑远处转移或复发转移监测 II级 2A类<br>骨扫描 怀疑骨转移时 III级 2B类<br>3.2.2 影像学评估标准<br>CT评估标准:采用RECIST 1.1标准,测量病灶最长径变化;淋巴结短径≥8mm考虑转移可能。<br>EUS评估T分期:根据肿瘤浸润深度分为T1(黏膜层)、T2(肌层)、T3(浆膜下层)、T4(浆膜层及以外)。<br>MRI优势:对肝转移灶(尤其是<1cm病灶)的检出敏感性优于CT(85%-95% vs 60%-75%)。<br>3.3 临床分期标准(AJCC 第8版)<br>3.3.1 TNM分期定义<br>T分期 定义<br>Tis 原位癌:黏膜内癌(肿瘤未侵犯固有层)<br>T1a 肿瘤侵犯固有层<br>T1b 肿瘤侵犯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br>T2 肿瘤侵犯固有肌层<br>T3 肿瘤穿透浆膜下层结缔组织,未侵犯脏层腹膜或邻近结构<br>T4a 肿瘤侵犯浆膜(脏层腹膜)<br>T4b 肿瘤侵犯邻近组织结构<br>N分期 定义<br>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br>N1 1-2个区域淋巴结转移<br>N2 3-6个区域淋巴结转移<br>N3a 7-15个区域淋巴结转移<br>N3b ≥16个区域淋巴结转移<br>M分期 定义<br>M0 无远处转移<br>M1 有远处转移<br>3.3.2 临床分期组合<br>分期 T分期 N分期 M分期 5年生存率(%)<br>ⅠA T1 N0 M0 90-95<br>ⅠB T1/T2 N1/N0 M0 85-90<br>ⅡA T1-2 N2 M0 70-80<br>ⅡB T3 N0 M0 60-70<br>T2 N3a M0<br>ⅢA T4a N0 M0 40-50<br>T3-4a N1-2 M0<br>T2-3 N3a M0<br>ⅢB T4a N3a M0 20-30<br>T4b N0-2 M0<br>T3-4a N3b M0<br>ⅢC T4b N3a-3b M0 10-20<br>T4a N3b M0<br>Ⅳ 任何T 任何N M1 <5<br> 四、胃癌的治疗原则与策略<br>4.1 早期胃癌的治疗<br>4.1.1 内镜治疗适应证与禁忌证<br>绝对适应证:<br>分化型腺癌<br>病变局限于黏膜层(T1a)<br>病变直径≤2cm<br>无溃疡形成<br>扩大适应证(需MDT讨论后谨慎选择):<br>分化型腺癌,直径>2cm且≤3cm,无溃疡形成<br>分化型腺癌,直径≤2cm伴溃疡形成<br>低分化腺癌,直径≤1cm,无溃疡形成<br>禁忌证:<br>脉管侵犯或神经侵犯<br>肉眼可见血管浸润<br>多发癌灶<br>病变距离食管或十二指肠太近(<1cm)<br>凝血功能障碍未纠正<br>4.1.2 内镜治疗技术选择<br>治疗技术 优势 局限性 推荐等级<br>内镜黏膜切除术(EMR) 操作简单、创伤小 大块病变难以完整切除,复发率较高 I级(符合绝对适应证时)<b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完整切除率高(>90%)、复发率低(<5%) 操作难度大、并发症风险高(出血、穿孔) I级(扩大适应证首选)<br>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 可切除浅肌层侵犯病变 穿孔风险高,需术中闭合技术 II级<br>4.1.3 术后辅助治疗与随访<br>病理证实为T1aN0M0且切缘阴性:术后无需辅助治疗,每6个月内镜随访1次,持续5年<br>不完全切除或切缘阳性:建议追加外科手术或再次内镜治疗(II级推荐)<br>存在脉管侵犯或低分化腺癌:建议外科手术(I级推荐)<br>4.2 局部进展期胃癌的综合治疗<br>4.2.1 可切除胃癌的围手术期治疗<br>术前新辅助治疗推荐方案:<br>SOX方案:替吉奥(S-1)+奥沙利铂,每3周1次,术前4-6周期(I级推荐,1A类证据)<br>XELOX方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每3周1次,术前4-6周期(I级推荐,1A类证据)<br>CSCO评分高危人群(如T4、N+):可考虑SOX/XELOX联合PD-1抑制剂(如信迪利单抗)(II级推荐,2A类证据)<br>术后辅助治疗方案:<br>D2根治术后:<br>o淋巴结阳性(N+):SOX/XELOX方案,术后辅助治疗6个月(I级推荐,1A类证据)<br>o淋巴结阴性(N0):T2以上建议辅助化疗,T1bN0可观察(II级推荐)<br>非D2根治术或R1切除:建议放化疗(卡培他滨同步放疗)(I级推荐,1B类证据)<br>4.2.2 手术治疗规范<br>手术方式选择:<br>远端胃癌:腹腔镜或开腹远端胃大部切除术(D2淋巴结清扫)<br>近端胃癌/食管胃结合部癌:全胃切除术或近端胃切除术(推荐全胃切除以降低反流风险)<br>早期胃癌:可行保留功能胃切除术(如近端胃部分切除、保留幽门胃切除术)<br>淋巴结清扫范围:<br>标准D2淋巴结清扫:清除第1、2站淋巴结(I级推荐,1A类证据)<br>对于cT3-4或N+患者,建议D2+第13组淋巴结清扫(II级推荐,2A类证据)<br>不推荐预防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III级推荐,1B类证据)<br>4.3 晚期胃癌的系统治疗<br>4.3.1 一线治疗方案选择<br>HER2阳性(IHC 3+或IHC 2+/FISH+):<br>曲妥珠单抗+顺铂+卡培他滨/5-FU(I级推荐,1A类证据)<br>曲妥珠单抗+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替吉奥(II级推荐,2A类证据)<br>HER2阴性患者:<br>治疗方案 适用人群 客观缓解率(ORR) 中位生存期(mOS) 推荐等级<br>奥沙利铂+卡培他滨(XELOX) 体力状况良好(PS 0-1) 45%-55% 10-12个月 I级<br>奥沙利铂+替吉奥(SOX) 体力状况良好(PS 0-1) 48%-58% 11-13个月 I级<br>顺铂+卡培他滨/5-FU(XP/FP) 体力状况良好(PS 0-1) 40%-50% 9-11个月 I级<br>紫杉醇+顺铂(TP) 年轻、体力状况佳 50%-60% 10-12个月 II级<br>替吉奥单药 PS 2或老年患者 25%-35% 7-9个月 II级<br>免疫治疗在一线的应用:<br>PD-L1 CPS≥5且HER2阴性患者: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I级推荐,1A类证据)<br>MSI-H/dMMR患者:PD-1抑制剂单药(I级推荐,2A类证据)<br>4.3.2 二线治疗方案选择<br>治疗方案 适用人群 ORR mOS(月) 推荐等级<br>紫杉醇单药 一线未使用紫杉类药物 20%-30% 7-9 I级<br>伊立替康单药 一线未使用伊立替康 15%-25% 6-8 I级<br>雷莫芦单抗+紫杉醇 无禁忌证患者 28%-34% 9.6-11.2 I级<br>阿帕替尼(850mg qd) 二线化疗失败后 19.5% 6.5-7.6 I级<br>PD-1抑制剂(MSI-H/dMMR) MSI-H或dMMR患者二线及以上 30%-50% 12-15 I级<br>PD-1抑制剂(CPS≥10) 非MSI-H/dMMR患者二线治疗 20%-30% 8-10 II级<br>4.3.3 三线及以上治疗选择<br>抗血管生成药物:阿帕替尼(850mg qd,PS 0-1)、呋喹替尼(II级推荐,2B类证据)<br>免疫治疗:<br>oMSI-H/dMMR患者:PD-1抑制剂(I级推荐,1A类证据)<br>oTMB-H(≥10 mut/Mb)患者:PD-1抑制剂(II级推荐,2B类证据)<br>o其他患者:参加临床试验或最佳支持治疗<br>HER2低表达人群:DS-8201(Trastuzumab Deruxtecan)在HER2 IHC 2+/FISH-或IHC 1+患者中显示出临床获益(ORR 30%-40%,II级推荐,2A类证据)<br>4.4 特殊类型胃癌的治疗策略<br>4.4.1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EGJ)<br>Siewert分型:<br>oI型(食管下段腺癌):推荐参照食管癌治疗策略,可考虑术前放化疗(顺铂+紫杉醇+放疗)<br>oII型(贲门癌):推荐胃癌治疗策略,优先考虑术前化疗(SOX/XELOX方案)<br>oIII型(贲门下胃癌):同胃癌治疗策略<br>4.4.2 印戒细胞癌<br>生物学行为更差,预后不良,对传统化疗敏感性较低<br>一线推荐含紫杉类或伊立替康的方案(如TP、FOLFIRI)<br>不推荐单药氟尿嘧啶类药物(证据级别2B类,III级推荐)<br>4.4.3 胃鳞癌<br>罕见类型,约占胃癌1%-3%<br>治疗参考食管鳞癌方案,推荐含顺铂和紫杉类的化疗方案,可联合放疗(II级推荐,2B类证据)<br> 五、分子标志物检测与精准治疗<br>5.1 必检分子标志物<br>5.1.1 HER2检测<br>检测时机:所有病理确诊为胃腺癌的患者均需检测(I级推荐,1A类证据)<br>检测方法:免疫组化(IHC)初筛,IHC 2+时需行FISH检测确认<br>检测标本:优先选择手术标本,活检标本需确保肿瘤细胞比例≥10%<br>临床意义:HER2阳性患者一线可联合曲妥珠单抗靶向治疗,显著延长OS(TOGA研究:mOS 13.8 vs 11.1个月,HR 0.74)<br>5.1.2 MMR/MSI检测<br>检测方法:IHC检测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或PCR检测MSI状态<br>临床意义:<br>oMSI-H/dMMR患者对PD-1抑制剂敏感,二线及以上治疗推荐免疫单药(I级推荐)<br>o预后较好,传统化疗获益有限<br>5.1.3 PD-L1表达检测<br>检测方法:采用22C3抗体检测,计算CPS评分(肿瘤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中PD-L1阳性细胞数总和/肿瘤细胞总数×100)<br>临床意义:CPS≥5是免疫联合化疗一线治疗的生物标志物(KEYNOTE-811研究中,CPS≥5人群mOS显著延长)<br>5.2 扩展分子标志物(探索性)<br>标志物 检测意义 潜在治疗策略 证据级别<br>HER2低表达 预测DS-8201疗效 DS-8201 2A类<br>MET扩增 预测MET抑制剂敏感性 赛沃替尼(II期研究) 2B类<br>FGFR2融合 预测FGFR抑制剂敏感性 Infigratinib(临床试验) 2B类<br>TMB-H 预测免疫治疗疗效 PD-1/PD-L1抑制剂 2B类<br>Claudin 18.2 新型靶点,Claudin 18.2单抗治疗潜力 Zolbetuximab(III期研究) 2A类<br> 六、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模式<br>6.1 MDT团队组成与职责<br>核心成员:<br>胃肠外科医师:负责手术方案制定与实施<br>肿瘤内科医师:制定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方案<br>消化内镜医师:早期诊断及内镜治疗<br>放射科医师:影像学评估与分期<br>病理科医师:病理诊断与分子标志物检测<br>放疗科医师:放疗方案制定(适用于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姑息治疗)<br>护理人员:全程护理与随访管理<br>MDT会议职责:<br>早期胃癌治疗方案选择(内镜vs手术)<br>局部进展期胃癌的围手术期治疗策略<br>晚期胃癌的一线治疗方案制定<br>疑难病例讨论(如不明原因转移、罕见病理类型)<br>治疗后复发转移的挽救治疗决策<br>6.2 MDT诊疗流程<br>1.病例收集:主管医师提交患者临床资料(病史、影像、病理、实验室检查)<br>2.会议讨论:每周固定时间召开MDT会议,各学科医师发表意见<br>3.决策制定:形成个体化诊疗方案,记录于病历并告知患者<br>4.执行与反馈:按MDT方案实施治疗,定期随访评估疗效,及时调整方案<br>5.质量控制:定期回顾分析MDT决策与患者预后,持续改进诊疗流程<br>6.3 MDT在特殊场景中的应用<br>转化治疗决策:对初始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胃癌(如T4bN+),MDT讨论确定转化治疗方案及手术时机<br>姑息治疗策略:针对晚期胃癌合并梗阻、出血等并发症,MDT制定最佳支持治疗与局部干预方案<br>遗传性胃癌筛查: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弥漫性胃癌等综合征患者,MDT制定筛查与预防策略 七、胃癌的随访与康复<br>7.1 随访时间与内容<br>随访阶段 随访频率 随访内容<br>治疗后1-2年 每3-6个月1次 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肿瘤标志物(CEA、CA19-9)、胸腹盆CT(每6个月1次)、胃镜(每年1次)<br>治疗后3-5年 每6个月1次 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肿瘤标志物(每6个月1次)、胸腹盆CT(每年1次)、胃镜(每年1次)<br>治疗后5年以上 每年1次 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肿瘤标志物、胸腹盆CT(每2年1次)、胃镜(每1-2年1次)<br>7.2 肿瘤复发的监测与处理<br>复发高危因素:T3-4期、N2-3期、低分化腺癌、脉管侵犯、神经侵犯<br>复发临床表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梗阻症状等<br>复发诊断手段:增强CT(敏感性70%-80%)、胃镜、PET/CT(怀疑远处转移时,敏感性90%以上)<br>复发处理原则:<br>o局部复发:可考虑手术切除、放疗或消融治疗(MDT评估)<br>o远处转移:以系统治疗为主,联合局部姑息治疗缓解症状<br>7.3 康复支持治疗<br>营养支持:<br>o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术后24-48小时开始)<br>o营养不良患者:营养师评估后制定营养方案,必要时补充蛋白粉、维生素<br>心理干预:对焦虑、抑郁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转诊心理科<br>疼痛管理:遵循WHO三阶梯止痛原则,首选口服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羟考酮)<br>并发症处理:<br>o术后倾倒综合征:少食多餐,避免高糖饮食,必要时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br>o营养不良:口服营养补充剂,严重者给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br>o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5-HT3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预防性用药<br> 八、展望与未来方向<br>8.1 新型治疗药物研发<br>双特异性抗体:如靶向HER2/PD-L1的双抗(ZW25),正在III期临床试验中验证其疗效<br>ADC药物:除DS-8201外,Claudin 18.2 ADC(如CMG901)、c-MET ADC等处于临床研究阶段<br>CAR-T细胞治疗:针对Claudin 18.2、HER2等靶点的CAR-T疗法在早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潜力<br>8.2 精准医学与液体活检<br>循环肿瘤DNA(ctDNA):用于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及复发预警,敏感性可达80%-90%(特异性>95%)<br>蛋白组学与代谢组学:探索胃癌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新型生物标志物<br>人工智能辅助诊断:AI在内镜图像识别、病理诊断及治疗方案推荐中的应用逐步成熟<br>8.3 临床研究方向<br>免疫联合治疗:免疫+抗血管生成药物、双免疫联合等策略探索<br>个体化疫苗:基于肿瘤突变谱的个性化肿瘤疫苗研发<br>微生物组调节: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肠道菌群调节对胃癌预防及治疗的影响<br>老年患者治疗策略:针对老年胃癌患者的个体化减量方案与安全性评估<br>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胃癌的诊疗正朝着更精准、更个体化的方向发展。未来,通过多学科协作、分子标志物指导下的精准治疗及新型药物的研发应用,将进一步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临床医师应密切关注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最优诊疗方案,同时积极参与临床研究,推动胃癌诊疗水平的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