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9日至14日随悅享旅行社和携程联合的团去闽南,(闽南地区包括福建的泉州,厦门,漳州和广东的潮州汕头地区)。11月9日从家里出发从安贞桥站乘地铁12号线到北太平庄換乘19号线到草桥(票价5元),然后乘大兴机场线中停大兴到大兴国际机场(票价35元)。16点10分乘河北航空的波音737一800型航班,于18点40在泉州晋江机场降落当晚住晋江盈丰酒店。10号游泉州的开元寺,蟳埔村,午饭后又去梧林村和洛伽寺黄金海岸。晚上仍住盈丰酒店。</p> <p class="ql-block">大兴机场航站楼内</p> <p class="ql-block">飞机上拍的晚霞</p> <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也是中国东南地区最重要的文物古迹之一。它不仅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历史见证,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开元寺 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汉传佛教重点寺院。创建传说:据传寺院所在地原为桑园。园主黄守恭梦见僧人向他化缘求地建寺,心有不舍,便婉拒说“若桑树开白莲则可”。不料,数日后园中桑树果然开出莲花。他遂感佛法无边,献出这片土地,寺院也因此初名“莲花寺”。 在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诏令天下各州建一座以年号“开元”命名的寺院,此寺遂改称“开元寺”,并沿用至今。宋、元时期是开元寺的鼎盛期。当时泉州(刺桐港)是世界级大港,寺院在朝廷支持和海外侨商捐助下,不断扩建,形成了庞大的建筑群,下设百余所分院。寺院历经千年,多次毁于战火与天灾,但都得到重修。现存的主体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重建,但仍保留了宋、元的建筑风格与构件。开元寺的布局宏伟,中轴线上的建筑尤为壮观。 天王殿与拜亭,寺院的山门和天王殿合二为一,殿后连接着一座极具闽南特色的卷棚顶拜亭,是举行大型法会的地方。大雄宝殿(紫云大殿)是寺内的核心建筑,被誉为“百柱殿”。斗拱:殿内斗拱结构独特,尤其是柱头铺作(斗拱)为二十四尊妙音鸟(飞天乐伎)。这些飞天手持南音琵琶、唢呐、品箫等乐器或文房四宝,将佛教的飞天与印度教的人首鸟身形象融合,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文化交流的绝佳例证。石柱:殿内原本计划用一百根石柱,故称“百柱殿”,后因实际需要增减,现存九十四根。形式多样,有海棠花柱、龙柱、圆柱等。佛像:殿内供奉佛教密宗规制供奉的“五方佛”,法相庄严。东西双塔(镇国塔 & 仁寿塔) 这是开元寺乃至整个泉州的标志性建筑。东塔 - 镇国塔:始建于唐,初为木塔,南宋时改建为花岗岩石塔。塔高48.27米,为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每一层的门龛旁都有精美的浮雕,内容为佛教人物和故事。</p><p class="ql-block">西塔 - 仁寿塔:建造历史与东塔相似,高45.066米,同样为五层石塔。其浮雕内容更为丰富,其中第四层东北壁的猴行者浮雕,被认为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早期雏形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双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历经千年风雨、地震而巍然屹立,代表了宋代石构建筑和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p><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远不止是一座香火鼎盛的寺庙,它是一座集历史、宗教、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文化宝库。</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碑</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山门</p> <p class="ql-block">山门</p> <p class="ql-block">百柱殿</p> <p class="ql-block">800多年的大榕树</p> <p class="ql-block">飞檐</p> <p class="ql-block">屋脊</p> <p class="ql-block">桑莲法界</p> <p class="ql-block">龙眼树</p> <p class="ql-block">一木成林</p> <p class="ql-block">东塔(镇国塔)</p> <p class="ql-block">戒贪壁</p> <p class="ql-block">西塔(仁寿塔)</p> <p class="ql-block">拍照的小情侶,单膝跪地双手高举好似在求婚</p> <p class="ql-block">泉州西街是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鲜活、最古老的灵魂所在。它就像一条贯穿古今的动脉,记录着泉州的千年风华,是游客体验“半城烟火半城仙”的必游之地。泉州最古老的一条街道,始于唐朝,已有超过1300年历史,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东起钟楼,西至开元寺。一条街上看尽千年,汇聚了烟火气、古早味、历史建筑与多元文化。西街在唐宋时期就已是最繁华的街区,随着泉州(刺桐港)成为世界级贸易港口,这里商贾云集,市井喧嚣。它不仅是商业中心,更是多元文化共存的见证者。站在西街上,抬头便能望见开元寺的东西双塔,这一景象已成为泉州的标志。钟楼:西街的东起点,是泉州的中心标志性建筑。它建于1934年,兼具欧式风格与闽南特色,是连接东街和西街的交通枢纽。旧馆驿庄园、台魁巷等古巷:不要只走主街,一定要拐进两旁的巷子里。这些狭窄的巷弄里藏着许多历史悠久的古大厝(闽南传统红砖建筑)、名人故居、宗祠和古老的寺庙(如奉天宫),每一块砖石都刻着故事。</p><p class="ql-block">洋楼与骑楼:街上分布着一些近代建造的南洋风格骑楼,体现了泉州作为侨乡的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街</p> <p class="ql-block">蟳埔传统民俗村。蟳埔村是泉州一个极具特色的沿海渔村,以其独特的蟳埔女习俗和蚵壳厝建筑而闻名,近年来因明星效应更是成为热门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它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活态见证之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位于晋江入海口。蟳埔女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头戴花园,身居壳厝”的蟳埔女,以及用海蛎壳建造的“蚵壳厝”。蟳埔村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据传,村里的居民是古时阿拉伯商人后裔与当地原住民融合而来。这种深厚的历史背景,塑造了蟳埔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簪花围,蟳埔女盘头梳发,将头发在脑后绾成圆髻,然后用应季的鲜花(如含笑花、玉兰花、素馨花等)编成花环,环绕在发髻四周,色彩艳丽,犹如一座“移动的小花园”。无论老少,日常劳作时她们都会佩戴簪花围,体现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这种习俗被认为可能源于宋元时期阿拉伯人带来的装饰风格。服饰传统上衣是右衽的“大裾衫”,颜色鲜艳。 下装多为黑色宽筒裤,便于海边劳作。蚵壳厝 -指用海蛎壳(生蚝壳)混合泥土、砖石砌筑而成的墙壁。历史来源:这些巨大的海蛎壳并非本地所产,据考证,它们来自于宋元时期从东南亚、中东等地返航的商船。这些商船将泉州瓷器、茶叶运往海外,返航时为保持船只稳定,便用这些巨大的海蛎壳作为压舱物运回。智慧的蟳埔先民便将其废物利用,建成了房子。蚵壳厝墙体坚固,防风防潮,隔热性能好,非常适合沿海地区的气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蚵壳厝</p> <p class="ql-block">街景</p> <p class="ql-block">簪花女</p> <p class="ql-block">蚵壳厝</p> <p class="ql-block">簪花女</p> <p class="ql-block">梧林村。梧林村位于泉州晋江市,是一个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它与蟳埔村的渔家风情不同,梧林村以其上百幢精美的百年洋楼和闽南古大厝而闻名,被誉为 “侨乡文化博物馆” 和 “露天南洋建筑博物馆”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新塘街道。起于明朝,兴盛于清末至民国。集中展现了闽南华侨下南洋、衣锦还乡、建设家园的历史,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极具特色。梧林村是一个典型的闽南侨乡。从清朝中后期开始,村中族人便开始漂洋过海,到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等南洋群岛谋生。他们事业有成后,不忘故土,纷纷回乡斥资修建宅第、祠堂和学校。这些建筑不仅是为了光宗耀祖,更深深烙上了时代的印记。许多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正值国家危难之际,华侨们将深厚的家国情怀融入建筑之中,使得梧林村的洋楼不仅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爱国爱乡的丰碑。梧林村的建筑主要分为两类:闽南传统古大厝 和 中西合璧的番仔楼(洋楼)。梧林村的灵魂所在。朝东楼,村口的标志性建筑,建于1930年。它是梧林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洋楼,外观是典型的西式风格,但内部装饰又融合了中式元素。它原计划作为学校,后因抗战爆发,主人将建校资金捐给国家,导致它至今未完工,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见证。五层厝,村里最高的建筑,建于1930年代后期。它外观是罗马柱廊、哥特式窗棂,非常气派,显示了主人的实力与审美。梦菜家厝,又名“旧学堂”,外墙上的雕塑、彩绘和题字都非常精美,充满了文化气息。德鑨楼,一座宏伟的罗马式建筑,拥有漂亮的拱廊和穹顶,是拍照的热门地点。枪楼,又称“修养楼”,建于1934年,是当时为抵御土匪而建的防御性建筑,是村落历史的特殊见证。闽南传统红砖古大厝。在这些华丽的洋楼之间,点缀着多座建于明清时期的闽南官式大厝。它们采用“出砖入石”的墙体、燕尾脊屋顶、精美的木雕和石雕,展现了传统建筑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洋楼</p> <p class="ql-block">愉伽女</p> <p class="ql-block">五层洋楼</p> <p class="ql-block">古大厝</p> <p class="ql-block">南音</p> <p class="ql-block">木偶戏</p> <p class="ql-block">泉州洛伽寺,被誉为 “海上佛国” 或 “漂浮在海上的寺庙” ,是一座独具特色、地理位置极为罕见的佛教寺院。它并非历史悠久的古迹,但其独特的海上奇观和现代建筑风格,使其成为泉州一个非常热门的网红打卡地。泉州洛伽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闽黄金海岸上一座建造在海中礁石上的现代化佛教寺院,三面环海,仅由一座桥与陆地相连。始建于1990年代,并于1997年开光落成,是一座相对年轻的寺院。其名“洛伽”与佛教名山普陀山有关。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其主峰名为“珞珈山”(又称“小白花”)。泉州洛伽寺取名于此,寓意此地为观音菩萨在海上的一处修行道场,因此也有人称它为“海天佛国”。选择在海上建寺,旨在营造一种脱离尘世、清净庄严的修行环境,与普陀山的“海天佛国”意境相呼应。洛伽寺的整体建筑风格是仿古的明清宫殿式,但又融合了现代建筑的工艺和规模,气势恢宏。 整个寺庙坐落于一块巨大的礁石之上,潮水涨落时,景象截然不同。涨潮时,寺庙宛如漂浮于万顷碧波之中,孤悬海外,有“遗世独立”之感。退潮时,礁石与沙滩露出,可以从沙滩上步行接近寺庙,感受另一种壮阔。从连接陆地的石桥进入,沿中轴线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圆通宝殿(主殿)、大悲楼等。圆通宝殿,供奉观音菩萨,是寺内的主殿,庄严肃穆。寺庙四周设有宽阔的石砌平台和栏杆,是观海、听涛、拍照的绝佳位置。可以360度无死角地欣赏浩瀚的台湾海峡,海风拂面。在寺庙一侧的海边,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金色观音石雕像,面朝大海,慈悲庄严。</p> <p class="ql-block">镂空的盘龙石柱</p> <p class="ql-block">细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