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夏日晨光斜照,樟树三皇宫的飞檐挑起一缕金辉,青灰砖墙被镀上柔和光边,仿佛时光也悄然驻足。我们樟树老年大学2025年春季“太乙游龙拳班”的全体学员整齐列队,来到三皇里在古建筑三皇宫前定格下这学期的第一张合影。白衣轻扬,如一群白鹤静待腾空。我站在第二排左侧,笑容略带拘谨,心底却安稳如磐——这半年来,每一节站桩吐纳的清晨,每一段反复推演的拳路,皆如垒石成塔,层层叠叠,筑就了今日的我们。</p> <p class="ql-block">训练馆内,红墙映衬着鲜红标语,空气里弥漫着沉静而炽热的庄重。我们列成方阵,身形未动,气势已生。红衣者是我们的班主任,亦是教练,挺立如松柏;白衣者是我们,初学亦是传承者,清秀如春竹。一静一动之间,拳意流转,仿佛不是我们在练拳,而是太乙游龙拳以其呼吸、节奏与韵律,悄然教会我们如何扎根大地,如何在喧嚣尘世中守住内心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那天清晨,天空阴沉,云层低垂,宛如浸透了水的灰布压在心头。可就在这样的天气里,我们在古建前缓缓起势。游龙拳讲究“身如游龙,步若踏云”,双臂如波浪推出,整排人如同被风拂动的竹林,柔中带韧,连绵不绝。我眼角掠过身旁同伴,动作整齐得如同一人之影。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何为“以形导气,以气运身”——不是我们在模仿拳法,而是拳法正一点一滴地重塑我们的筋骨与心神。</p> <p class="ql-block">依旧是那片古意盎然的庭院,依旧是灰墙翘角的背景,但我们已不再是初来时的模样。中间两位穿红衣的老师,是班里的“定海神针”,他们的动作不疾不徐,沉稳如山。我们跟在其后,手一伸,脚一挪,都在学那份从容与定力。阴云未散,可心里却亮堂起来。游龙拳不尚刚猛,贵在“连绵不断,如龙游空”,正如我们日复一日的坚持,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藏着悄然生长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回到室内训练场,墙上贴满红底金字的海报与荣誉榜,写着“传承好人精神,弘扬好人文化”。起初觉得这话宏大得有些遥远,可练得久了,竟也咂摸出几分真味。每日清晨来此站桩十分钟,傍晚再来走一遍套路,生活仿佛被这拳法梳理过一般,变得有序而清明。我们练的不只是招式,更是一种态度——对传统的敬意,对自我的约束,对群体的归属,皆藏在一呼一吸、一进一退之间。</p> <p class="ql-block">活动室里光线明亮,大家穿着颜色鲜艳的运动服,像一簇簇盛开在春日里的花。音乐轻放,拳势渐起。有人动作快些,有人慢些,可整体望去,竟如一人所出,浑然一体。我站在教练后面的位置,努力跟上节奏,心里却在想:这游龙拳,像不像一条无形的线,把我们这些原本陌生的人,悄悄串在了一起?在一次次同频呼吸中,陌生化为默契,个体融为整体。</p> <p class="ql-block">又一次在室内练习,动作比从前更加协调流畅。有人开始尝试发力,劲由足起,贯于指尖;有人专注于呼吸的节奏,吐纳之间,心神归一。墙上的海报换了新的,依旧是红色底,依旧是鼓舞人心的话语。角落里堆着几本《太极拳理浅析》,书页翻得边角卷起,字里行间浸透了汗水与思索。这地方不大,却装得下我们的坚持、欢笑,还有那些说不出口却藏在动作里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练习的场地换过几次,服装也不尽相同,可只要音乐响起,我们便自动进入状态。手臂一抬,脚步一挪,心便静了下来。墙上的标语换了一批又一批,“以武修身”“动静相宜”,听着像口号,可日复一日地练下来,竟也成了生活的注脚。游龙拳不张扬,不争锋,却在无声中改变了我们——走路更稳了,脾气更平了,连看世界的眼光,都柔和了几分。</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个普通的练习日。我们穿着各色衣服,站在同一片地板上,做着同一个动作。协调一致的不只是姿势,还有那份对传统的敬重与热爱。游龙拳没有擂台,不争胜负,它只问你:今天,有没有好好出这一掌?有没有真正沉下心,感受那一缕气从脚底升至指尖?我们或许答不上来,但每一次起势,都是在用身体回答——我在,我在坚持,我在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