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勒通古镇(The City of Le Tong)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城北老城区,平均海拔4014米,属高原山地气候,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占地面积74.89公顷。其名源于藏语“平坦如铜镜的草原”,因高海拔被称为“世界高城”,由13个藏寨4000余栋藏房组成的千户藏寨群落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传统藏寨群落。</p> 古街街景 <p class="ql-block"> 古镇通过改造整合仁康古屋、千户藏寨等历史建筑群,形成藏民俗文化体验核心区,现存明代至清代茶马古道遗迹。核心景点包括供奉七世达赖故居的仁康古屋、白塔公园、康巴人蜡像博物馆等9个微型博物馆群,以及全国唯一依托仓央嘉措打造的一生之路景点,非遗体验涵盖唐卡绘制、妮热编织等五项县级以上保护遗产。</p> <p class="ql-block">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诗人,因生前绝笔《洁白的仙鹤》使得仓央嘉措与勒通古镇有了解不开的缘,勒通古镇便以此为依托打造仓央嘉措的文化IP即仓央嘉措的一生之路。从2017年开始,举办第一届诗歌节,每年八九月举办的仓央嘉措诗歌节吸引众多游客参与。</p> <p class="ql-block"> 洁白的仙鹤,</p><p class="ql-block"> 请把双翅借给我。</p><p class="ql-block"> 不飞遥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到理塘转转就回。</p> 仁康古屋 <p class="ql-block"> 仁康古屋也叫“七世达赖故居”,是勒通古镇保存最完好的家庙。</p><p class="ql-block"> 仁康古屋的著名不仅因为降生过达赖喇嘛,而且在四百多年中,仁康古屋先后降生过十三位德高望重的大活佛,其中著名的有七位,因而能在仁康家的门上看见七个檀香木所做的木球,其实这木球为密宗本尊之器的“杵”,表示吉祥胜于一切魔障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占地1.5平方公里,是海拔最高的古老藏族原居民居住区,居住量达到80%—90%,是甘孜州规模最大的藏寨之一。其中,古镇主入口处石碑上刻有的一位慈祥的母亲抱着刚出生的婴儿的画面,讲述的是十三位高僧大德出生时母亲怀抱婴儿的故事,象征着母与子的缘分。</p> 康巴人博物馆 <p class="ql-block"> 康巴人博物馆已有上百年历史,这里的一砖一石,都浸润着数百年的康巴文化之中。对于康巴人而言,这里承载着特殊的记忆,体现了他们对自己古老文化的渴望和珍视,也是第一次将康巴藏族的面孔和藏族古老的生活方式以蜡像的形式呈现于世人的面前。</p> <p class="ql-block"> 康巴人打秤是指康巴商人在交易中用秤称量货物的行为。历史上,康巴地区是茶马古道的重要地段,理塘等城市是重要的商贸之城,交易的多是虫草、麝香、药材、丝绸和金银等珍稀昂贵的物资,秤盘由此成为商人身边必不可少的器材 。</p><p class="ql-block"> 康巴人打秤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使用的秤具上,他们常使用戥秤,这是一种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 。戥秤造型小巧玲珑,分度值可达一厘,便于商贾在外经商时携带 。此外,康巴人在打秤时可能会结合其独特的交易习俗,如在袖中议价的同时进行称量,整个过程既体现了商业的严谨,又带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 康巴人挤牦牛奶是高原牧区日常且核心的劳作,多为手工操作,还和当地气候、牦牛习性深度适配。</p><p class="ql-block"> 挤奶时间随季节调整,夏季牧草丰盛时,部分牧民一天要挤三四次奶,凌晨就起身赶在虫子活动前完成首轮挤奶;冬季产奶量下降,挤奶频次也会减少。康巴牧民多散养牦牛,挤奶前常让牛犊先吮吸乳汁,还会绑住牦牛前脚避免其乱动,挤完后会用滤网过滤奶中杂质。如今除自给自足制作酥油等,不少牧民还会将牦牛奶送往加工厂,形成了特色产业模式。</p><p class="ql-block"> 一是讲究轻柔技巧,挤奶前会在手上抹酥油避免弄痛牦牛,且传统上多由细心的女性操作,契合牦牛敏感的习性;二是产奶量低且品质极高,巅峰时每头牦牛每天仅挤1.5公斤奶,剩余奶水留给小牛,其乳汁的蛋白质、脂肪含量远高于普通牛奶,体细胞数极低;三是紧密关联生活需求,挤取的牦牛奶因缺乏储存设施,基本都会加工成酥油、奶渣、酸奶等耐储存的奶制品,是牧民核心的营养与收入来源之一。</p> <p class="ql-block"> 康巴人婚俗是融合了高原游牧文化与部落传统的复杂仪式,核心围绕“尊重传统、家族联结”展开,流程兼具庄重感与热闹氛围。</p><p class="ql-block"> 康巴人婚俗流程通常持续3-7天,分婚前、婚中、婚后三个阶段。婚前男方需请媒人携哈达、青稞酒等礼品上门提亲,双方协商聘礼(多为牲畜、布匹、金银)与婚期;婚中包含迎亲、敬酒、对歌等核心环节,迎亲队伍常骑马、举经幡,沿途撒青稞祈福;婚后新人为长辈敬茶,长辈回赠祝福与礼物,部分地区还有“回门”习俗,新人婚后数天返回女方家团聚。</p><p class="ql-block"> 迎亲时男方队伍需与女方亲友“对歌斗智”,女方会用难题考验新郎(如辨认新娘的物品、回答藏族文化常识),通过后才准进门;部分地区新郎还需骑马绕女方家房屋三圈,象征守护家庭。</p><p class="ql-block"> 婚礼必请活佛或喇嘛诵经祈福,为新人加持;仪式中会摆放酥油花、经卷等宗教物品,同时邀请双方家族长辈坐主位,新人需向长辈行“磕头礼”,体现对家族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婚礼全程伴随弦子舞、锅庄舞,亲友围圈欢跳,歌词多为祝福新人、赞美生活;饮食上以手抓肉、酥油茶、青稞酒为主,部分地区还会制作“吉祥饭”(混合酥油、红糖、青稞的主食),寓意新人生活甜蜜富足。</p> <p class="ql-block"> 囊索·嘉培藏医第一代藏医囊索·达杰13岁游历拉萨各地拜师学医,精通医术和历算,达杰神医不仅担任五世达赖喇嘛的御用藏医,而且在西藏哈钦觉藏医学院担任教授。达杰神医的藏医拥有独特秘方创造了囊索·嘉培家族式的藏医,至今传承至八代尖安益西。</p><p class="ql-block"> 2016年11月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被誉为世界上第二大传统医学的藏医药学,已有近4000年的历史,是藏族人民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积累完善而形成的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独特治疗方法和浓郁民族特色的医药学体系。</p> <p class="ql-block"> 藏族的弦子,又称“谐”“叶”“巴叶”,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藏族歌舞艺术 。弦子音乐一般分前奏、间奏、尾声三部分,节奏富于舞蹈性,柔中有刚,优美抒情。其曲调繁多,歌词丰富,内容大多为迎宾、相会、赞美、情意、辞别、祝愿等。</p><p class="ql-block"> 基本舞蹈律动特点为“三步一撩、一步一靠”,含胸、颤膝及长袖的绕、托、撩、盖等动作是其地域舞蹈特色。男子舞姿重在舞靴、跺脚,展现豪放粗犷之美;女子则突出长袖轻柔舒展之美。</p><p class="ql-block"> 表演时,通常由男子拉弦子(藏语称“毕旺”)在队前领舞伴奏,其余舞者边歌边舞。男女舞队各围成半圈,时而聚圆,时而疏散,队形变化多样。</p> 长青春科尔寺 <p class="ql-block"> 长青春科尔寺,又称理塘寺,虽不在古街内部,但距离古街仅一公里左右,是古街周边核心寺庙。其特色一是规模与地位突出,作为康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格鲁派寺庙,有“康南佛教圣地”之称;二是文物丰富,珍藏着释迦牟尼镀金铜像、明清壁画、三世达赖用过的马鞍等珍贵物件;三是名称寓意深远,藏语意为“弥勒佛法轮”,象征法轮常转,寺庙被白墙和白塔环绕,搭配飞舞的经幡,宗教氛围感拉满。</p> <p class="ql-block"> 长青春科尔寺的大如来佛殿,又称大如来威振三界殿,是寺内重要的佛殿之一。 </p><p class="ql-block"> 大如来佛殿是长青春科尔寺的主殿之一,殿内供奉着世界最大的室内铜铸释迦牟尼佛像。该佛像总高度24米,宽17米,厚达10米,由中国政府拨款和信教民众捐资共建,2008年主体工程基本完工。</p><p class="ql-block"> 殿内除了巨大的释迦牟尼佛像外,还供有8岁释迦牟尼镀金铜等身像、三七世达赖自然显现印石,以及三世达赖用过的马鞍等珍贵文物。此外,大殿两侧的墙面绘制有世界最大的唐卡 。从建筑风格上看,大殿采用框架结构,面积6800平方米,高度为30米,设有金顶,显得十分宏伟壮观 。</p> <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大殿位于长青春科尔寺内,该寺是康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格鲁派寺院。</p><p class="ql-block"> 作为宗教场所,大殿是信众朝拜、诵经、举行宗教仪式的重要地方,是当地藏民的精神寄托。同时,它也承载着传播藏传佛教文化的功能,是游客了解藏文化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 大殿内有世界最大的室内铜铸释迦牟尼佛像,高达24米,宽17米,厚10米。大殿建筑风格融合了汉藏建筑特色,采用藏式土木结构,又有汉传佛教建筑的元素。此外,殿内还保留了大量精美的明清时期壁画,色彩鲜艳,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宗喀巴大殿位于长青春科尔寺内,是信徒缅怀宗喀巴大师、修行礼佛的重要场所,同时也用于陈列与宗喀巴生平、教义相关的壁画、经卷等文物,传承和弘扬藏传佛教格鲁派文化。</p><p class="ql-block"> 大殿高26.5米,内壁画有历代活佛主持的画像和宗喀巴大师的生平事迹,绘画制作精美,使用大量金箔绘制,堪称艺术之作。殿内有6幅巨大的唐卡从房间顶端悬挂下来,是目前藏区最大的手绘唐卡。</p> 卡子拉山垭口 <p class="ql-block"> 卡子拉山垭口是川藏线上的重要地标,海拔4718米,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与雅江县交界处,属横断山脉沙鲁里山系,是318国道的必经之地。这里属于高寒气候区,地表以高山草甸为主,树木稀少。垭口设有观景台、停车区及标识牌,方便游客驻足观赏风景。</p> <p class="ql-block"> 卡子拉山垭口所处的草原属于川西高寒草原,是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评选出的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这里呈现出丘状高原的地貌特征,形成了独特的“立体草原”景观。</p><p class="ql-block"> 站在垭口观景台,可远眺层叠山峦,山体颜色由近及远变淡,形成“行走天路”的独特视觉效果。天气晴朗时,能将远处的雪山、峡谷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卡子拉山垭口天气多变,常出现山顶云雾缭绕、山脚晴朗的对比景观,也可能在一天内历经晴朗、雨天、飞雪、冰雹等多种天气,“十里不同天”的奇景屡见不鲜。</p> 天路十八弯垭口 <p class="ql-block"> 天路十八弯垭口是318国道上的著名景观,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境内的剪子湾山上,是雅江到理塘的必经之路。观景台海拔约4659米,路段海拔区间为3900-4659米。这里因有18处连续的发卡弯、回头弯而得名,公路全长约18公里。</p><p class="ql-block"> 天路十八弯的盘山公路蜿蜒曲折,从观景台俯瞰,公路如巨龙般盘踞山间,又似一条精美的绸带缠绕在山体上,极具视觉冲击力。垭口所在的剪子弯山藏语名为“惹玛那扎”,意为羊子山口,相传三世达赖的神羊曾在此休憩,藏族同胞将此地奉为神山,山口处经幡飘扬,增添了浓郁的宗教氛围。</p> 稻城亚丁机场分道口 <p class="ql-block"> 稻城亚丁机场分道口位于S227国道上,是连接稻城亚丁机场与外界的重要交通节点。</p><p class="ql-block"> 该分道口地处稻城县北部海子山区域,海拔约4411米,与稻城亚丁机场距离较近 。从分道口出发,一条路通往稻城亚丁机场,另一条则沿S227国道延伸,可前往理塘或稻城县城方向。分道口附近路段地势较为平坦,但因处于高海拔地区,气候多变,且常有大风天气。</p><p class="ql-block"> 分道口周边风景壮美,可远眺海子山的独特地貌,大小不一的砾石与湖泊点缀其间,呈现出一种苍凉而壮阔的美。此外,这里能清晰看到稻城亚丁机场的全貌,机场航站楼外形似飞碟,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 红草滩 <p class="ql-block"> 稻城红草滩位于甘孜州稻城县桑堆镇吉依村,是S217省道理亚公路旁的一处著名景观。 </p><p class="ql-block"> 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水塘中的红草(多为蓼科萹蓄属植物)会在秋季气候和土壤中铁元素的作用下,由绿变红,与周围金黄的杨树、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相互映衬,形成色彩斑斓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红草疏密相间,扎根于水池中,与海子里散落的顽石相互点缀,池塘对岸笔直矗立着一排黄绿错落的杨树,远处则是山峦和藏寨,共同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水田园画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