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鹭岛寻踪:厦门鳌园的风水格局与陈嘉庚的精神立意</b></p><p class="ql-block"> 曾海亮 曾祥裕</p><p class="ql-block">11月11日,伴着鹭岛厦门的微凉海风,知名人文地理学者曾祥裕率弟子走进集美学村的核心地标——鳌园,在瞻仰陈嘉庚先生陵墓的同时,细致考察这座人文建筑的风水格局。</p><p class="ql-block">从入园大门的巽山乾向,到陵墓背靠天马山、立子山午向兼癸丁的规制,再到面朝沧海、远眺秀峰的开阔视野,鳌园的每一处布局既藏传统风水智慧,更暗合陈嘉庚先生“经世致用、胸怀天下”的人生追求。</p><p class="ql-block">鳌园的风水选址堪称“天人合一”的典范。大门取巽山乾向,依传统风水理论,巽位主“文昌”,乾位主“刚健”,此朝向既暗契集美学村“兴学育才”的核心使命,也隐喻陈嘉庚先生以教育强国的坚定初心;陵墓主体背靠天马山,山体走势沉稳如屏障,为“靠山稳固”之象,象征先生一生扎根故土、实业救国的坚实根基;墓茔立子山午向兼癸丁,子为正北、午为正南,正合“坐北朝南、向阳而生”的格局,既让陵墓常年沐浴阳光,更暗含“心向光明、矢志不渝”的精神指向;最妙处在于陵墓面朝无垠大海,远处秀峰错落为“朝应”,海的辽阔象征先生“胸怀天下、联结侨胞”的格局,秀峰的挺拔则隐喻他“坚毅不屈、振兴中华”的志向,山海相映间,尽显“藏风聚气、纳福纳志”的深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鳌园的建筑立意,远不止于风水层面的考究,更处处镌刻着陈嘉庚先生的精神追求。</p><p class="ql-block">其一,以“鳌”为名,寄寓“立德树人” 。“鳌”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独占鳌头”,陈嘉庚先生将园区命名“鳌园”,并非追求个人荣耀,而是希望以教育为舟,载万千学子“勇立潮头”,成长为报国栋梁,这与他倾资创办集美学村、厦门大学的“教育救国”理念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其二,融“纪念”与“教化”于一体 。鳌园内不仅有陈嘉庚先生的陵墓,更有大量镌刻历史事件、名人语录的石雕壁画,从中国近代史到科学常识,从爱国箴言到生活哲理,让参观者在瞻仰先贤的同时,接受思想熏陶,这种“以景载道”的设计,正是先生“欲教育救国,先育爱国之心”的实践。其三,借“山海格局”抒“家国情怀” 。陈公将陵墓选址于“背山面海”之处,并非单纯遵循风水,更因山海是他人生的缩影——背靠天马山,是对故土的眷恋与坚守;面朝大海,是对海外侨胞的联结与召唤,更是对“中国走向世界”的期盼。他以建筑为笔,在鹭岛之滨写下对家国的赤诚,让鳌园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课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鳌园的海风依旧吹拂,那些错落的石雕、严谨的格局,不仅是传统建筑智慧的见证,更成为陈嘉庚先生“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精神的具象载体,让每一位到访者在瞻仰与考察中,读懂一位先贤“以实业养教育,以教育救国家”的壮阔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