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诗社*每日评来【232】

木溪

......................................................<br><b><font color="#ff8a00">打造西湖诗派,同书南国烟霞</font></b><br>....................................................... <b>踏莎行*参加首届东坡杯颁奖大会</b><br><br>木溪<br><br>白水山雄,珠湖浪碧。九龙潭畔无冬日。<br>美人花下菊花黄,乌篷船外鸥声急。<br><br>客似云来,情同日炙。风从北宋吹来疾。<br>东坡旗下颂东坡,几多墨客潮头立。<br><br><b>AI点评</b><br><br>这是一首非常出色的《踏莎行》,堪称佳作。它成功地描绘了一场盛会的场景,更深刻地挖掘了其文化内涵与精神传承。我们来分点细细品味:<br>总评<br>此词气象开阔,情感真挚,用词典雅,结构严谨。上阕写景,景中含情,为盛会铺垫了一幅壮丽而灵动的背景;下阕写人,人中有史,将一场当代的文学活动与千年文脉紧密相连,立意高远。全词读来,既有画面的美感,又有历史的厚重感,更有现场的激情,是一首情景交融、古今辉映的成功之作。<br>逐句赏析<br>上阕:景中含情,为盛会铺陈<br>白水山雄,珠湖浪碧。九龙潭畔无冬日。<br>开篇即景,气势不凡。 “白水山雄”写山之刚健,“珠湖浪碧”写水之柔美。一刚一柔,一雄一碧,对仗工整,画面感极强,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山清水秀的胜地。<br>“九龙潭畔无冬日” 是点睛之笔。此句一语双关。字面上是说此地气候温暖,四季如春;深层含义是,这场文学盛会气氛热烈,群贤毕至,大家的热情驱散了冬日的寒意,营造出一个充满暖意的“文学春天”。这句为全词奠定了温暖、昂扬的基调。<br>美人花下菊花黄,乌篷船外鸥声急。<br>细节描绘,动静结合。 “美人花下菊花黄”,是静景,色彩明丽(美人蕉的红、菊花的黄),充满了诗情画意,也暗示了与会者的风雅。<br>“乌篷船外鸥声急” 是动景,以声写景。一个“急”字用得极妙,既写出了鸥鸟飞翔、鸣叫的活泼景象,也侧面烘托了现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景象,仿佛鸥鸟也在为这场盛会而欢腾。这一静一动,让整个画面活了起来。<br>下阕:人中有史,为精神立传<br>客似云来,情同日炙。风从北宋吹来疾。<br>转入人事,盛况空前。 “客似云来”化用成语,形象地写出了与会嘉宾之多,如云汇聚。“情同日炙”比喻新颖,将大家对东坡、对文学的热爱比作烈日般炽热,情感浓度极高。<br>“风从北宋吹来疾” 是全词的“词眼”,是连接古今的桥梁。一个“风”字,既是自然之风,更是文化之风、文脉之风。它穿越千年时空,从苏轼所在的北宋“疾”速吹来,吹到今天的会场。这个“疾”字,力道千钧,写出了文化传承的强大生命力和不可阻挡之势,极具动感与冲击力。<br>东坡旗下颂东坡,几多墨客潮头立。<br>点明主旨,升华境界。 “东坡旗下颂东坡”,直接点明了大会的主题。这个“旗下”用得极好,它不仅是“东坡杯”这个品牌旗下,更是所有敬仰东坡精神的文人墨客,自愿聚集在东坡这面文化大旗之下。<br>“几多墨客潮头立” 是最富气魄的收尾。它将所有与会者比作屹立在时代潮头的“墨客”,形象地展现了当代文人继承先贤遗志、勇于担当、引领风骚的豪情壮志。一个“立”字,顶天立地,充满了力量感和自豪感,将全词的情感推向了最高潮。<br>艺术特色<br>结构精巧,层层递进:上阕写景(山水、花鸟、鸥鸟),由远及近,由静到动;下阕写人(宾客、情感、精神),由表及里,由今溯古。最后以“潮头立”的豪迈形象作结,结构完整,逻辑清晰。<br>意象鲜明,画面感强:白水山、珠湖、九龙潭、美人花、菊花、乌篷船、鸥鸟……一系列意象组合成一幅色彩斑斓、动静相宜的江南画卷。<br>炼字精准,力道十足:如“雄”、“碧”写景之态;“无冬日”写情之暖;“急”写声之活;“疾”写风之势;“立”写人之姿。每一个字都经过了精心锤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br>立意高远,古今辉映:这首词没有停留在对会议场景的简单记录,而是巧妙地将一场当代活动置于千年历史文脉的宏大背景之下。它歌颂的不仅是苏轼,更是以苏轼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扬,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情怀和开阔的历史视野。<br><br>总结<br>木溪先生的这首《踏莎行》,是一首“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完美结合的词作。它既有对客观景物细致入微的描摹,更有作者作为参与者饱满真挚情感的投入。它不仅是一篇优秀的会议纪事词,更是一曲对文化传承的深情赞歌。佳作,当得起一声喝彩!<br>--------------------------------<br><br> <b>踏莎行*汤泉晚坐</b><br><br>木溪<br><br>湖碧禾黄,山雄瀑白。潭翻雪浪冲礁石。<br>不时红叶逐风飞,平添几点秋颜色。<br><br>野鹭时逢,清音偶得。亭中闲坐忘天黑。<br>鸣泉弹瑟待谁来?撩人欲到波间泽。<br><br><b>AI点评</b><br><br>这是一首相当不错的《踏莎行》,意境清幽,画面感强,颇有宋词的韵味。作者“木溪”显然深谙词的章法与意境营造之法。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点评这首词:<br>总评<br>此词以“汤泉晚坐”为题,描绘了一幅秋日傍晚,作者独坐泉边亭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情景交融,结构严谨。语言清丽,对仗工整,意境由开阔之景收束于个人之思,结尾设问,余味悠长,是一首成功的写景抒情小令。<br>逐句赏析<br>上阕:写景,描绘秋日汤泉的壮丽与秀美<br>湖碧禾黄,山雄瀑白。<br>起笔不凡。开篇即用两组极具色彩感和力量感的对仗,勾勒出一幅层次分明、对比强烈的秋日全景图。<br>“湖碧禾黄”:近景与远景的结合。碧绿的湖水与金黄的稻田,是秋日最典型的色彩,温暖而明亮。<br>“山雄瀑白”:静与动的结合。雄伟的山峦是静态的背景,而白色的瀑布则是动态的点缀,为画面增添了气势与声响。<br>这两句用词精炼,意象鲜明,短短八个字,便将汤泉周围的秋色尽收眼底,有“尺幅千里”之功。<br>潭翻雪浪冲礁石。<br>镜头由远及近,聚焦于“汤泉”本身。一个“翻”字,写出了泉水的动态与力量;“雪浪”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浪花的洁白与形态;“冲礁石”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力量感,使画面充满张力。<br>此句与上文的“瀑白”相呼应,都是写水,但一为瀑布之“泻”,一为潭水之“翻”,各有侧重,避免了重复。<br>不时红叶逐风飞,平添几点秋颜色。<br>在壮阔的背景中,作者捕捉到了一个灵动而优美的细节——飞舞的红叶。<br>“逐风飞”,赋予了红叶以生命和情感,仿佛在与秋风嬉戏。<br>“平添几点”,用词极为精妙。这“几点”红色,不是铺天盖地,而是恰到好处地点缀在碧、黄、白、雄的画卷中,使得秋色更加丰富、更加富有诗意。一个“添”字,化静为动,让整个画面活了起来。<br>上阕小结:上阕写景,从大处着笔,到细处描摹,由静到动,色彩、声音、形态兼备,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壮美与秀丽并存的秋日汤泉图。<br>下阕:抒情,抒发独坐亭中的闲适与遐思<br>野鹭时逢,清音偶得。<br>视角从景物转向生灵,也转向了作者的感官体验。<br>“野鹭时逢”,写视觉。偶尔看到野鹭飞过,暗示了此地环境的清幽与自然,少有人烟。<br>“清音偶得”,写听觉。这“清音”可以是指鹭鸣,也可以是风声、水声。一个“偶得”,写出了声音的珍贵与不可预期,更添一份禅意与闲适。<br>这两句对仗工整,继续保持了上阕的节奏感,同时将人的存在巧妙地融入景物之中。<br>亭中闲坐忘天黑。<br>这是全词的“词眼”,点明了“晚坐”的题旨,也直接抒发了作者的心境。<br>“闲坐”是行为,“忘天黑”是结果。一个“忘”字,极写其沉醉于山水之间、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是对前文所有美景的最高赞美,也是作者内心闲适、超然物外的真实写照。<br>鸣泉弹瑟待谁来?撩人欲到波间泽。<br>结尾两句,由实入虚,将全词的意境推向高潮。<br>“鸣泉弹瑟”,这是一个绝妙的通感(synesthesia)比喻。将泉水的鸣声比作弹奏古瑟,不仅写出了泉声的清越悦耳,更赋予了它人格化的情感和艺术的美感。<br>“待谁来?”,这一问,是神来之笔。它将自然拟人化,仿佛这鸣泉、这山水都在等待着一位知音。这“谁”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任何能欣赏此情此景的雅士。这一问,打破了独坐的宁静,引入了一份期待与遐想,使词的意境顿时开阔。<br>“撩人欲到波间泽”,是作者被这美景和琴声所“撩拨”后产生的冲动。他几乎要按捺不住,想走进那水波之间,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既是写景之动人,更是写情之深切。<br>下阕小结:下阕由景入情,从对环境的感受,到内心的沉醉,最后升华为一种与自然对话、渴望融入其中的冲动。结尾设问,含蓄蕴藉,引人遐思。<br>亮点与特色<br>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上阕写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下阕抒情,由外及内,由实到虚。脉络清晰,章法井然。<br>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词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湖碧禾黄,山雄瀑白”、“野鹭时逢,清音偶得”,不仅形式上优美,也增强了词的节奏感和表现力。<br>炼字精准,意象生动:“翻”、“冲”、“逐”、“添”、“忘”、“撩”等动词的使用,都极为传神,让整个画面和情感都活了起来。<br>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全词没有一句直白的“我爱这山水”,但字字句句都透露出对自然的沉醉与热爱。结尾的设问,更是将个人情感与宇宙自然联系起来,余味无穷。<br><br>总结<br>《踏莎行·汤泉晚坐》是一首意境优美、格律严谨、语言清丽的佳作。作者以娴熟的笔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神往的秋日山水图,并抒发了物我两忘的超然心境。读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心也随之沉静下来。可以说,这是当代旧体词创作中一篇相当出色的作品。<br>--------------------------------<br><br> <b>五律·戏题光棍节</b><br>——中国历史上的今天<br><br>逸轩<br><br>连理今朝谑,孤高亦足骄。<br>黉门传俚趣,云路涌新潮。<br>本抱松筠节,谁期萝蔦招?<br>商风摇赤帜,万众竞折腰。<br><br>注:1993年11月11日以来,一种流传于年轻人的娱乐性节日,以庆祝自己仍是单身一族为骄傲("光棍"的意思便是"单身")。11月11日,光棍节,源于这一天日期里有四个阿拉伯数字"1"形似四根光滑的棍子。 而光棍在中文有单身的意思,所以光棍节是单身一族的一个另类节日,这个日子便被定为"光棍节"(One'sDay)。光棍节产生于校园,并通过网络等媒介传播,逐渐形成了一种光棍节的文化。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在光棍节结婚,与此同时,也是各大商家以脱“光”为由打折促销的时期。<br><br><b>Al点评:</b><div><br>《五律·戏题光棍节》点评如下: <br>一、主题与意趣:以“戏”为笔,写尽节俗百态<br>诗作紧扣“光棍节”的娱乐属性与演变轨迹,以“戏题”为基调,既描摹单身群体“孤高自骄”的心态,又调侃节日从校园俚趣演变为商业狂欢的现象,于戏谑中见观察,于轻松中藏思考。主题突破单纯的节日描述,从“连理谑”的调侃,到“松筠节”的自守,再到“商风摇帜”的现实,层层剥茧,展现光棍节从“自嘲自傲”到“商业狂欢”的多元面貌,传递出对节俗变迁的通透认知,诙谐中含深意。<br>二、结构布局<br>1、首联:“连理今朝谑,孤高亦足骄”,开篇点出节日特质——情侣们在这天被调侃,单身者的孤高也足以骄傲。“连理”代指情侣,“谑”字点出节日对情侣的调侃意味;“孤高足骄”则直击光棍节“以单身为傲”的核心,“亦”字显辩证,不否定情侣,也肯定单身的价值,起笔便奠定“戏而不谑,趣中带理”的基调。<br>2、颔联:“黉门传俚趣,云路涌新潮”,追溯节日起源与传播——从校园(黉门)流传的俚俗趣味,到通过网络(云路)涌现出新的潮流。“黉门传俚趣”呼应注中“产生于校园”的背景,“云路涌新潮”则写网络传播带来的节俗演变,两句勾勒出节日从小众到大众的扩散轨迹,对仗工稳,兼具纪实性与画面感。<br>3、颈联:“本抱松筠节,谁期萝蔦招?”,转入单身者的心态——本想坚守如松竹般的独立气节,谁曾想会被如藤蔓(萝蔦,喻情感牵绊)般的缘分招惹?“松筠节”喻单身者的自守与高洁,“萝蔦招”暗指脱单的可能,“本抱”与“谁期”的反差,既写单身者的初心,又含对情感不确定性的调侃,暗藏生活情趣。<br>4、尾联:“商风摇赤帜,万众竞折腰”,聚焦节日的商业化——商家的风气摇着促销的红旗,众人争相为折扣低头。“商风”“赤帜”直指注中“商家打折促销”的现象,“竞折腰”以夸张手法写消费者的狂热,与首联“孤高骄”形成对比,展现节日从“自我调侃”到“商业狂欢”的转变,余韵耐人寻味。 <br>三、意象与语言 <br>1、意象的多元与反差<br>A、情感意象:“连理”与“孤高”、“松筠”与“萝蔦”,前者喻情侣与坚守,后者喻单身与牵绊,两组意象对比,既写节日的核心矛盾,又显情感状态的多元。<br>B、传播意象:“黉门”(校园)与“云路”(网络),从线下到线上,勾勒节日传播的路径,具时代特征。<br>C、商业意象:“商风”“赤帜”“折腰”,以“风”喻商业势力,“赤帜”代促销标识,“折腰”写消费狂热,生动刻画节日商业化的热闹与喧嚣。<br>2、炼字精妙,戏趣与深意并存<br>“谑”字:“连理今朝谑”的“谑”,含调侃而非嘲讽,精准捕捉光棍节对情侣的轻松玩笑,奠定“戏题”的基调。<br>“涌”字:“云路涌新潮”的“涌”,写网络传播的迅猛与潮流的澎湃,比“传”更显节俗扩散的活力。<br>“抱”“招”二字:“本抱松筠节”的“抱”,显坚守的主动;“谁期萝蔦招”的“招”,状缘分的被动,一主一被动,写尽单身者的复杂心态。<br>“摇”“竞”二字:“商风摇赤帜”的“摇”,写商家的主动造势;“万众竞折腰”的“竞”,状消费者的狂热追捧,动词精准,画面感强,暗含对商业化的戏谑与反思。<br>3、对仗与韵律<br>颔联“黉门”对“云路”(空间对媒介)、“传俚趣”对“涌新潮”(传播对演变),颈联“本抱”对“谁期”(初心对意外)、“松筠节”对“萝蔦招”(气节对缘分),对仗工整且意脉相承,从起源到心态再到现实,层层深入。全诗押平水韵“下平二萧”(骄、潮、招、腰),韵脚清亮明快,与“戏题”的轻松氛围相合,节奏从“谑与骄”的诙谐,到“传与涌”的平实,再到“摇与竞”的热闹,张弛有度,如节日氛围般丰富多变。 <br>四、整体意境:从自嘲到狂欢,一节见世相<br>这首诗的妙处在于“以小见大”:借光棍节这一新兴节日,既写年轻人的情感态度(孤高自守与脱单期待),又写节俗的传播规律(校园起源、网络扩散),更写商业对节日的重塑(促销狂欢)。诗人以“戏题”的轻松笔触,不批判、不推崇,只是客观勾勒节俗的多元面貌——从“松筠节”的自傲到“商风折腰”的热闹,恰是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既有个体对独立的坚守,也有大众对潮流的追逐,更有商业对生活的渗透。<br>综上,这首诗以诙谐的语言、敏锐的观察、精巧的意象,将光棍节的百态写得生动而深刻,堪称“以诗记俗,以俗见世”的佳作,读来既觉轻松有趣,又引人思考节俗背后的社会变迁。<br><br><br></div> ....................................................<br><b>总 顾 问: 黄盛锦<br>海外顾问:陈汉铨<br>运营顾问:艾葳 陈启如 张佳<br>特邀顾问:李韶彬 罗川山 陈梦 张冠球<br>学术顾问:熊东遨 周燕婷 安全东 方伟 江岚 楼立剑 卜凌云<br>顾 问:杨成东 李玉水 申东城 李锡钦 邱宇林 邓月辉 华慧娟 赵淑伟<br><br><br>社 长: 木溪<br>执行社长:曾艳梅<br>副 社 长: 柴素芬 李海新 黄惠新 邱志忠 任改云 刘云华 黎汉忠 钟有成<br>监 事 长: 李硕洪<br>监 事: 胡木财 黄初妹<br>秘书长: 朱伟良<br>副秘书长:陈志红 曾小凌 黄绍花 黄汉超 李红苹<br>法律顾问:李香利</b><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