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博物院(杭州20250306)

心纯姿在

参观良渚博物院是我们这次来杭州的一个重头戏。<div>博物院常规展览面积 4000 余平方米,分为 3 个展厅。“水乡泽国” 展厅讲述了良渚王国的崛起与发展,展示了良渚的农业和手工业等;“文明圣地” 展厅围绕良渚古城遗址,介绍了其规划营建和结构布局,以及水利系统;“玉魂国魄” 展厅则突出良渚文明的玉器文明,展现了玉器作为权力、礼制、信仰的物质载体的重要性。<br></div><div>院内共展出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石器、陶器和漆木器等各类珍贵文物 600 多件(组),其藏品总数达 3271 件(套),珍贵文物有 2296 件(套),其中玉琮、玉璧、玉钺等是良渚文化的典型代表器物。<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p><p class="ql-block">目前<b>中国新石器文化时期的世界文化遗产只有良渚古城遗址</b>。</p><p class="ql-block">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遗址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p><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b>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b></p><p class="ql-block"><b><br></b></p> <p class="ql-block"><b>前言</b></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考古学文化,距今5300 - 4300年。这一文化已出现发达的稻作农业、复杂的社会分工、明显的阶层分化和统一的精神信仰。</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的中心是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遗址的核心是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外围建有大型水利系统。良渚古城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乃至世界上,距今五千年同时拥有城墙和水利系统的规模最大的都邑遗址。</p><p class="ql-block">良渚古城是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干多年文明史的圣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多久元?</p><p class="ql-block">宋朝距今约1000年;</p><p class="ql-block">秦朝距今约2000年;</p><p class="ql-block">夏朝距今约4000年</p><p class="ql-block">良渚距今约5000年。</p> <p class="ql-block">不同遗址距今的年代:</p><p class="ql-block">张凌山:3300-4100BP</p><p class="ql-block">广富林:5000-4300BP</p><p class="ql-block">北城墙:4600-4200BP</p><p class="ql-block">周家畈:4900-4300BP</p><p class="ql-block">葡萄畈:4900-4300BP<br></p><p class="ql-block">钟家港:4900-4800BP<br></p><p class="ql-block">反山:5100-4900BP</p><p class="ql-block">岗公岭:5100-4900BP</p><p class="ql-block">梧桐弄:5100-4900BP</p><p class="ql-block">莫角山:5020-490BP</p><p class="ql-block">卞家山:5000-4300BP</p><p class="ql-block">鲤鱼山:4920-4870BP<br></p><p class="ql-block">秋坞:5000-4900BP</p><p class="ql-block">瑶山:5300-4900BP<br></p><p class="ql-block">文家山:4900-4300BP</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良渚遗址在哪里?</p><p class="ql-block">中国→浙江→杭州→余杭:</p><p class="ql-block">北纬30º,东经119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第一展厅,水乡泽国</b></p><p class="ql-block"><b><br></b></p> <p class="ql-block"><b>第一单元:人地相依</b></p><p class="ql-block">在中国长江下游,有一个古称“震泽”的太湖。距今五千年前后的良渚遗址位于<b>环太湖流域的西南部</b>。这里气候温润、水网密布、资源丰富,适合人居,为良渚先民提供了创造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br></p> 良渚遗址所在区域动植物和矿产资源丰富,良渚先民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山间平原、水边高地生产生活,显示出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和能力。<br> <p class="ql-block">良渚遗址水系复原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第二单元:千年时空</b></p><p class="ql-block">1936年,施昕更发现良渚遗址。1939年,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指出以良渚遗址为代表的远古文化具有独特个性。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是环太湖地区<b>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顶峰,上承马家</b></p><p class="ql-block"><b>浜文化和崧泽文化,下接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b>是极为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p><p class="ql-block"><br></p> 施听更(1912-1939):发现良渚遗址<br><p class="ql-block">浙江余杭人,原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职员。1936年在杭县(今余杭)良渚镇发现一批以黑陶为特征的史前遗存;1938年出版《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是良渚文化研究史上的第一部考古发掘报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越史地研究会</p><p class="ql-block">吴越史地研究会由卫聚贤等人在1936年发起成立,致力于江浙两地史地研究,出版了多辑《吴越史地研究会论丛》。会员何天行对杭州良渚等地古遗址多次踏查,著成《杭县良渚镇之石器与黑陶》。</p><p class="ql-block"><br></p> 陶罐、陶豆<div><br></div> <p class="ql-block">梁思永(1904-1954)认知良渚遗址价值</p><p class="ql-block">考古学家、美国哈佛大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博士,梁启超次子、梁思成之弟。曾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者和组织者之一,最早指出良渚遗址“显示出不可忽视的确定的地域差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夏鼐(1910-1985)命名良渚文化</p><p class="ql-block">浙江温州人,伦敦大学学院(UCL)埃及考古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会长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时中国现代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个学奠基人之一。1959年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年代的确认主要采用了两种手段:一是器物类型学,二是碳十四测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同时期的世界主要早期文明:</p><p class="ql-block">距今5000年前后,<b>良渚文明与古埃及、苏美尔、哈拉柏</b>等世界主要早期文明都拥有较为稳定的生业摸式和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掌握了絞高层次的工程技术知识,营建了城市、水利系统等大规模工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同时期的中国主要史前文化:</p><p class="ql-block">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中华大地上逐渐形成了数个考古学文化区系,距今6000年以来,各区系进入复杂化、城市化和文明化的新阶段。距今5000年前后,开始涌现出以<b>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b>等为代表的复杂社会。其中良潜文化已进入了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的阶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马家浜文化</p><p class="ql-block">马家浜文化因浙江省嘉兴市的马家浜遗址而得名,<b>距今7000-6000年</b>。已开始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出现了原始纺织业。渔猎和采集是食物的重要来源,但耜耕农业已占很大比重。</p><p class="ql-block"><br></p> 陶鼎、陶釜、陶豆、陶盘、陶盉<div><br></div> <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p><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因上海市青浦区崧泽遗址而得名,<b>距今6000-5300年</b>。这一时期与周边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犁耕农业逐渐取代耜耕农业,手工业专业化明显,遗址数量大增,社会分化更为显著,出现了象征权力的玉钺,呈现出早期文明迹象,为良渚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br></p> 陶鼎、陶壶、陶豆、陶罐<div><br></div> <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p><p class="ql-block"><b>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b>,稻作农业发达,手工业生产体系化,以琮、璧、钺为代表的玉器系统达到了史前玉文化的顶峰,形成了玉礼制度。以<b>神权、军权、王权</b>为特点的政教合一的权力体制,显示出良渚文化已形成复杂的等级社会,以<b>古城都邑和水利系统</b>为代表的大型营建工程,表明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p><p class="ql-block"><br></p> 陶鼎、陶豆、陶壶、陶罐<div><br></div> <p class="ql-block">钱山漾文化</p><p class="ql-block">钱山漾文化因浙江省湖州市钱山漾遗址而得名,<b>距今4300-4100年左右</b>。这一时期农业生产衰退,渔猎经济增加,遗址数量锐减,人口规模缩小。大规模都邑迄无发现,高等级墓葬难觅其踪,文化的面貌发生了剧变,环太湖地区进入了史前文明的<b>衰退期。</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陶鼎、陶豆、陶翁<div><br></div> <p class="ql-block">广富林文化</p><p class="ql-block">广富林文化因上海市松江区广富林遗址而得名,<b>距今4100-3800年左右</b>。该文化含有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化因素,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与钱山漾文化相仿。</p><p class="ql-block"><br></p> 陶鼎、陶罐、陶盖<div><br></div> <p class="ql-block"><b>第三单元:文明基石</b></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时期,先民们开辟沃野、种植水稻、养殖家畜,稻米成为最重要的粮食,家猪是最主要的肉食来源。制陶、纺织、制骨、治石、髹漆、琢玉等手工业生产更加专门化、体系化。<b>高度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为良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ul><li><b>农业</b></li></ul><p></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以稻作农业为主,采集渔猎为辅。发达的农业为良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稻田</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时期的农业生产已有明确的组织、管理和规划。浙江临平茅山遗址发现了目前最大的良渚文化稻田,由灌溉水渠和田埂分割成长条形田块,面积1000-2000平方米不等,总面积达55000平方米(折合80余亩)。</p><p class="ql-block"><br></p> 良渚文化石犁复原<div><br></div> 石犁 石斜把破土器、石镰、石铲等<div><br></div> 农业工具的演变<div><br></div> 由野生稻到栽培稻<div>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已发现距今1万年左右的稻谷。</div><div>在距今8000-7000年左右的跨湖桥遗址中,出土的稻谷与野生稻的差异已非常明显,表明水稻已走上栽培化的道路。</div><div>到距今6000年左右,根据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稻谷的粒型、小穗轴和植硅体的综合研究,此时在长江下游地区已基本完成野生稻到栽培稻的驯化过程。<br></div><div><br></div> 现代稻谷——碳化稻谷<div><br></div> <p class="ql-block"></p><ul><li><b>养殖栽培 渔猎采集</b></li></ul><p></p><p class="ql-block">良渚先民通过家畜饲养、果蔬栽培及渔猎采集等活动,丰富了饮食结构。</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时期的食物种类:</p><p class="ql-block">植物性食物:稻(栽培)、梅(栽培)、葡萄、南酸枣、葫芦(栽培)、杏(栽培)、柿子、悬钩子、甜瓜(栽培)、菱角(栽培)、桃(栽培)、芡实、江豆</p><p class="ql-block">动物性食物:野猪、家猪、狗(驯养)、水牛、梅花鹿、水鹿、鸭、大雁、天鹅、龟、鳖、鲤鱼、草鱼、鲶鱼、乌鳢、梨形环棱螺、方形环棱螺、鱼尾楔蚌、圆顶珠蚌、矛蚌、中国尖脊蚌、背瘤丽蚌、扭蚌、河蚬</p><p class="ql-block"><br></p> 猪骨<div><br></div> 鹿骨<div><br></div> 水牛角、犬骨、鳖甲骨、螺蛳、贝壳等<div><br></div> 植物种属<div><br></div> <p class="ql-block"></p><ul><li><b>石器</b></li></ul><p></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时期,石质工具的生产更加专门化,种类更加多样,包括斧、锛、凿、刀、镰、犁、纺轮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p><p class="ql-block">石质礼器以钺为主,其形态、质地和数量有比较严格的等级区分。石料的选择既体现了石器加工的专门化,也体现了良渚先民对矿物的认知水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良渚遗址石器岩性分类:火成岩、惠山碎屑岩、沉积岩、变质岩</p><p class="ql-block"><br></p> 石料标本、石镞、石斧、石锛、石鉞坯料 石犁、石镰、破土器、耘田器、石锛<div><br></div> 石镞、石斧、石凿、石锛<div><br></div> 石锛<div><br></div> 石刀<div><br></div> 石钺<div>良渚文化石钺可分三种:一种为圆角花石钺,形体厚重,大<br>穿孔,多以凝灰岩制成,一般只随葬于高等级大墓中:一种为窄风字型石钺,边缘打磨有棱线,多以砂岩制成,作为玉钺的仿制品和替代品,一墓仅随葬一件,一般为贵族墓葬:还有一种为较宽的风字型,多以泥岩制成,常随葬于平民墓。<br></div><div><br></div> 石钺<div><br></div> 石钺<div><br></div> <p class="ql-block"></p><ul><li><b>骨角牙器</b></li></ul><p></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的骨角牙器有镞、锥、针、鱼钩、獠牙饰等多种,还出现了象牙质的梳、镯、权杖等高端礼仪用具。</p><p class="ql-block"><br></p> 角锥、骨锥、骨针、骨镞 吊钩<div><br></div> 獠牙饰<div><br></div> 象牙权杖<div><br></div> 象牙权杖上的神面纹<div><br></div> 头盖骨容器<div><br></div> <p class="ql-block"></p><ul><li><b>纺织</b></li></ul><p></p><p class="ql-block">从考古发现的纺织工具及织物痕迹推断,良渚先民的衣物以麻织物为主,丝织品也有使用,不同等级的人穿戴也不相同。</p><p class="ql-block"><br></p> 玉织机构件<div><br></div> 陶纺轮、石纺轮<div><br></div> 织机的使用<div><br></div> 原始腰机(复制品)<div><br></div> <p class="ql-block"></p><ul><li><b>陶器</b></li></ul><p></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时期日常用陶种类繁多、制作精细,反映了良渚社会的精致生活;以鼎、豆、壶(罐)为基本组合的丧葬用陶相对固定;良渚文化陶器的装饰一般有纹样、朱漆或彩绘,多出现在贵族使用的礼仪陶器上。</p><p class="ql-block"><br></p> 炊煮器<div><br></div> 盛食器<div><br></div> 带隔档陶鼎<div>隔档鼎:内壁黏贴一圈隔档,可放置竹、藤等制作的算子,隔档下部多有注水孔,是蒸食用具。<br></div><div><br></div> 酒水器<div><br></div> 陶过滤器<div><br></div> 盛贮器<div><br></div> 明器<div><br></div> 装饰<br>良渚文化陶器可分为日常用陶、丧葬用陶、礼仪用陶等多种类型,礼仪用陶常饰有精美纹样,或有朱漆、彩绘。<br><div><br></div> 刻纹陶片<div><br></div> 陶刻纹贯耳壶<div><br></div> 刻纹陶片<div><br></div> <p class="ql-block"></p><ul><li><b>竹木器</b></li></ul><p></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时期木作技术已非常成熟,大型建筑构件的制作水平十分高超,各种榫卯工艺精湛、应用广泛。</p><p class="ql-block">木质生活用器主要有豆、盘、壶、木屐、陀螺等,其他用具主要有锤、香、桨、矛等。</p><p class="ql-block"><br></p> 木屐<div><br></div> 竹席残片<div><br></div> 木陀螺<div><br></div> 木制农具 浙江余杭钟家港古河道出土的多排卯大型建筑构件<br><div><br></div> <p class="ql-block"></p><ul><li><b>漆器</b></li></ul><p></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漆器主要有觚、杯、盘、豆等。高等级墓葬内出土的漆器通常嵌有玉饰,是良渚文化礼制的又一种物质载体。</p><p class="ql-block">漆器的胎体和漆面结合完美,出现了多层髹漆工艺,流行红与黑相间的装饰风格,与玉器纹样有一定的关联。</p><p class="ql-block"><br></p> 嵌玉漆杯<div>漆器嵌玉:嵌玉是在壶、杯、肌等漆器上镶嵌玉粒、玉圆形<br>片、玉把手,玉圈足的一种工艺,表明我国的镶嵌工艺至少可追溯到五千年前。<br></div> <ul><li><b>刻画符号</b></li></ul><div>良渚文化刻画符号主要有笔画简单的指事性的抽象符号、象形符号,以及表意性的图画符号三类。<br></div><div><br></div> <div><br></div> 刻纹陶豆 陶刻纹宽把杯 戳点纹陶片 <p class="ql-block"></p><ul><li><b>原始文字</b></li></ul>良渚文化中发现了由多个刻画符号有意组合排列在一起的情况,有别于单个出现的刻画符号,可视为良渚文化的原始文字。<br><p></p><p class="ql-block"><br></p> 刻符陶罐<div><br></div> 玉器图符<div>鸟立高台:良渚文化的少量玉璧、玉琼上还刻画有鸟立高台等形志特殊的符号,多数高台图形的内部都刻有似人似鸟的图形,可能是巫师的形象。<br>在古埃及文明中也有类似的符号。古埃及的王名一般由鸟形外加台形组成,鸟形表示神,台形表示宫殿,台形内部刻有国王的名字。<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p><ul><li><b>玉器</b></li></ul><p></p><p class="ql-block">玉器是良渚文化最杰出的物质成就之一,其品质、数量、体量、种类以及雕琢工艺达到了中国史前治玉水平的一个高峰。</p><p class="ql-block">良渚玉器器型多样,主要有琮、钺、璧、冠状器、三叉形器、璜、锥形器等。纹饰以神人兽面纹为主,体现了统一的精神信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玉料</p><p class="ql-block">玉有真玉与假玉之分,后者古称“珉”。真玉包括硬玉(翡翠)和软玉。良渚文化遗址中未见硬玉。软玉是以透闪石-阳起石这些角闪石族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它们常具纤维交织显微结构和致密块状构造,结构愈细品质愈佳。黄白色的良渚玉器多为透闪石软玉,青绿色居多的良渚玉璧多为阳起石软玉。良渚文化的其它玉料还有蛇纹石、叶腊石,以及少量的绿松石、石英、玛瑙、萤石等。</p><p class="ql-block"><br></p> 玉璧<div><br></div> 玉琮<div><br></div> 玉琮<div><br></div> 玉钻芯、片状切割器、砺石工具、是钻头 燧石雕刻器一组 <p class="ql-block"><b>第四单元:国之中心</b></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时期,环太湖地区已发现<b>600多处遗址,聚落分化明显。</b>良渚古城作为都邑,有从属性的区域中心,良渚古城与这些区域中心的关系是单方向、向外辐射的。<b>这种单中心的政治格局,使良渚古城成为良渚文化唯一的也是最高等级的政治中心,显示出早期国家的管理层级与控制秩序。</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国之中心——良渚古城及周边遗址分布图</p><p class="ql-block"><br></p> 良渚文化聚落等级分布图<div>第一等级聚落:良渚古城</div><div>第二等级聚落:玉架山、福泉山、高城墩、寺墩、邱城墩、草鞋山</div><div>第三等级聚落:约15个</div><div>第四等级聚落:约30个<br><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重要遗址与聚落等级关系图</p><p class="ql-block">都邑:良渚古城遗址</p><p class="ql-block">区域中心:福泉山遗址、寺墩遗址、玉架山遗址等</p><p class="ql-block">村落:广富林遗址、龙南遗址、庙前遗址等</p> 宫殿建筑(复原模型)<div>宫殿建筑:良渚文化高级宫殿类建筑是一般房量的礼仪化形式,土台规模和建筑体量巨大,主要见于良渚古城莫角山宫殿区。<br></div><div>依据宫殿区考古发现的房屋台基资料、大型榫卯木构件及墙体残块,采用计算机线描绘图并建模复原。台基用木板搭建,四壁用木板涂抹白粉制作木骨泥墙结构,屋顶采用榫卯或麻绳固定,上面捆绑覆盖草席,最后又分层覆盖茅草。<br></div> 民居建筑(复原模型)<div>民居建筑:依据同时期房屋遗迹、出土陶屋顶及刻画房屋符号数据,采用计算机三维推测绘图并建模复原。使用纸浆模拟泥土台地,四壁用木板涂抹末白粉制作木骨泥墙结构,屋顶采用榫卯或麻绳固定,上面捆绑覆盖草席,最后又分层覆盖茅草。<br></div> <b>第二展厅 文明圣地</b><div><br></div> <p class="ql-block"><b>第一单元,都城选址</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选址</p><p class="ql-block">良渚古城位于天目山东端的山前丘陵与河网平原的交接地带,并非处于良渚文化分布区和环太湖流域的中心位置。这种权力中心与地理中心的不对应,体现了良渚先民对交通、水利、农业、山地资源及对洪涝灾害影响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城址靠近天目山东端,可以利用玉、石、木材等山地资源并防治水患;面临广阔的河网平原,适于稻作农业和水上交通。</p><p class="ql-block"><br></p> 良渚古城选址与C形盆地关系示意图<br><div>良渚古城周边古水系复原示意图<br>古城居民在河道纵横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堆墩居住,舟筏出行,凿井取水,呈现出水乡泽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br></div> <p class="ql-block"><b>第二单元:都城格局</b></p><p class="ql-block">良渚古城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规划合理、营建考究、结构完备、工程浩大。它与周边的山体、孤丘、河网、湿地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山一丘一水一城”的整体格局,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内城</p><p class="ql-block">内城由四面城墻围合而成,平面呈圆角长方形,面积约3平方公里。<b>中心为莫角山、皇坟山宫殿区,</b>莫角山宫殿区南部为池中寺仓储区,西为反山王陵区和姜家山、桑树头贵族墓葬区,东为钟家港作坊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城墙 • 城门 • 城河</p><p class="ql-block">良渚古城城墙利用凤山、雉山两座自然山丘,围合成圆角长方形,南北长1910米、东西宽1770米,城墙总长约6公里,宽约20-150米,保存最好的地段高约4米。</p><p class="ql-block">古城四面城墙底部铺垫石块作为基础,这些石块和墙体的黄土都取自周边的山上,推测城墙总石方量达10万立方米,土方量达110万立方米。</p><p class="ql-block">城墙内外的城河中发现大量鼎、罐、豆、盘等生活遗物,在城墙上还发现了房屋建筑基址,表明城墙上曾有人居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良渚古城有9座城门,其中8座为水门,东、西、南、北各有两座,南城墙中部还有一座陆城门。</p><p class="ql-block">城墙内外多有城河,城内水系呈“工”字形,与城外水系沟通,河道纵横,港埠密布,犹如一座水城。</p> <p class="ql-block">宫殿区</p><p class="ql-block">宫殿区位于良渚古城的中心,由莫角山台地和皇坟山台地组成。其中莫角山台地面积达30万平方米,发现<b>大莫角山、小莫角山、乌龟山三个宫殿台基及举行重要活动的沙土广场</b>。皇坟山台地最高处为八亩山宫殿台基,与大莫角山宫殿台基有通道相连。</p><p class="ql-block">莫角山台地是一处兼具祭祀活动与权力活动的城市中心功能区,它的设计营建显现了以中为尊、以高为崇的建筑理念。</p><p class="ql-block"><br></p> 宫殿模拟复原图<div><br></div> 莫角山宫殿区工程结构分层 <p class="ql-block">墓葬区</p><p class="ql-block">内城墓葬区位于宫殿区西部,自北向南分布着反山王陵区和姜家山、桑树头贵族墓葬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反山王陵</p><p class="ql-block">反山王陵坐落在一座高出地表约6米的人工土台之上,面积近</p><p class="ql-block">10000平方米,出土随葬品数量之多、规格之高,为其他良渚文化遗址所未见,是等级最高的良渚文化墓地。</p><p class="ql-block">已发掘11座高等级墓葬,大致按南北两排分布,等级最高的</p><p class="ql-block">12号墓在南排居中,显示出一定的布局规制。墓葬多有葬具,共出土玉、石、陶、象牙、漆等质地的器物达1200余组/件,其中玉器占90%以上,种类丰富,纹饰精美,特别是<b>12号墓中出土的“琮王”和“钺王”,表明墓主人是掌握神权、军权与王权的良渚国王。</b></p> 反山王陵地形图 反山王陵复原模型 <p class="ql-block">作坊区</p><p class="ql-block">作坊区位于钟家港古河道两侧台地。钟家港古河道在莫角山东侧,长约1.2公里,宽约5-75米,是一条贯通古城南北的人工河道。</p><p class="ql-block">河道内发现较多玉石器、漆木器、骨器等制作的残件、半成品和加工工具,以及大型木构件等遗物,表明河道两岸台地存在着专门的手工业作坊区,揭示出这里的居民至少有一部分是高端手工业生产者。</p> 钟家港作坊和生活场景复原<div>依据钟家港考古遗迹与出土文物等信息,运用计算机三维仿真建模,3D高精度打印技术制作房屋建筑、人物、动物、竹筏和独木舟等微缩景观与人物,生动还原5000年前钟家港作妨区的制玉、木作等劳作与生活场景。<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外城</p><p class="ql-block">良渚古城内城的北、东、南、西南方向,被扁担山、和尚地、美人地、里山、卞家山、文家山等一系列长条形台地所环绕,构成良渚古城的外城。</p><p class="ql-block"><br></p> 美人地居址<div>美人地居址发现了居住台地、河岸和古河道等遗迹,河岸边有高达1.7米的连片大型护岸木柱板,呈现出一幅临水而居的史前江南画卷。</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卞家山码头</p><p class="ql-block">卞家山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聚落,考古发掘的区域南部为水埠和码头。出土了陶器、木器、骨器、漆器、石器、竹制品等大量遗物,反映了外城先民的生活面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卞家山墓地</p><p class="ql-block">卞家山墓地共发现66座墓葬,随葬品平均不超过10件,以陶器</p><p class="ql-block">为主,玉器次之,石器较少,是典型的平民墓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城郊</p><p class="ql-block">良渚古城外的近郊已发现各类遗址近230处,有两片遗址密集分布区,分别为荀山片区和大遮山山前片区。在古城的远郊,有东距良渚古城约30公里的临平遗址群。这表明良渚社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城乡分野,城郊不同规模的村落为城内贵族和手工业者提供生活保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庙前村落</p><p class="ql-block">庙前遗址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房址、墓葬、水井、河道等重要遗迹,是一处具有代表性的城外村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木构水井</p><p class="ql-block">庙前水井由土坑和木构井圈组成,土坑近圆形,直径约3.5米、深约2.3米,木构井圈以两端带凹槽的扁方木套合成“井”字形,现存高约2米、内围约1米见方。</p><p class="ql-block">木构间的缝隙以碎陶片等填塞。井框外的填土依次为质地较疏松的黑土、碎陶片、石块,具有过滤和净化水质的功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瑶山祭坛墓地</p><p class="ql-block">瑶山遗址是良渚古城遗址年代较早的遗迹,由祭坛和墓地组成。祭坛利用自然山体修建而成,顶部平整,以挖沟填灰色土的方式形成三重土色的回字形结构,可能与天文观象有关。祭坛营建完毕后,南部埋设高等级墓葬。</p><p class="ql-block"><br></p> 瑶山祭坛观象 <p class="ql-block">瑶山祭坛墓地</p><p class="ql-block">瑶山祭坛南部共发掘两排13座大墓,南排7座,北排6座,居中的墓葬等级最高。随葬品包括玉器、陶器、石器等,共754件(组),其中玉器678件(组),出土物与墓主人性别存在对应关系。南排为男性贵族墓,随葬玉琮、玉钺、玉三叉形器、成组玉锥形器等;北排为女性贵族墓葬,随葬玉璜、玉纺轮、成组玉圆牌饰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汇观山祭坛墓地</p><p class="ql-block">汇观山祭坛为三层阶梯结构,顶面为长方形覆斗状;东西两端为二级阶梯,有排水沟;南侧第三级台面有较大活动场地;祭坛东北部可能有台阶状的通道。</p><p class="ql-block">祭坛顶面西南部发现4座大墓,共出土随葬品173件(组),</p><p class="ql-block">其中玉器104件(组)。</p><p class="ql-block"><br></p> 古城外围水利系统 功能多样<br>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具有防洪蓄水、灌溉运输、调节水系等功能,是名副其实的综合水利系统。<br>天目山充沛的雨水在夏季极易形成山洪,对良渚古城及其周边平原形成直接的冲击。高、低两级水坝,可以将大量的来水阻留在库区内,通过溢洪道防止溃坝,解除洪水威胁。<br>天目山系山谷陡峭,丰水季节水量丰沛,水利工程的营建,可以形成发达的水上交通运输网络,为古城营建所需要的石料、木材等提供保障。<br><div><br></div><div>规划营建</div><div>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系统具有重要的水利科学意义,坝址选择、地基处理、坝料选材、结构设计、坝体施工技术等方面都符合现代设计理念,具有较强的科学性。<br></div> <p class="ql-block"><b>第四单元:神王之城</b></p><p class="ql-block">良渚古城的规划和营建,建立在坚实的物质条件、先进的技术理念、稳定的社会秩序、统一的宗教信仰基础上。作为良渚王国的都城,良渚古城呈现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等诸多特征,成为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br></p> 良渚古城营建场景复原<div><br></div> 良渚古城<b>城墙垫石</b>来自古城背部的大遮山和南部的大雄山,石块为山体自然风化产物,未经加工,直接铺放在城墙底部。史前时期以棱石构筑墙基,迄今为止仅此一例。<div><br></div> 良渚古城城墙墙剖面:墙体由黄土堆筑而成。<div><br></div> <p class="ql-block"><b>第五单元:早期城市</b></p><p class="ql-block">距今五干年前后,作为人类文明起源的几个重要区域,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先后出现了一系列早期城市,它们是区域内的人口中心、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也是政治中心、宗教中心和军事中心,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中国史前重要城址</b>:</p><p class="ql-block">良渚古城遗址(5300-4300 BP),长江下游,良渚文化</p><p class="ql-block">石家河城址(5100-4000 BP),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p><p class="ql-block">两城镇遗址(4300-4000 BP),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p><p class="ql-block">陶寺遗址(4300-4000 BP),黄河中游,陶寺文化</p><p class="ql-block">石峁遗址(4350-3850 BP),黄河中游,龙山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两城镇城埴、陶寺城址、石峁城址、石家河城址位置及其平面图<div><br></div> 两城镇城址、陶寺城址<div><br></div> 石峁城址、石家河城址<div><br></div> <p class="ql-block">世界早期文明起源地重要城市:</p><p class="ql-block">良渚古城遗址(东亚),良渚文化(5300-4300 BP)</p><p class="ql-block">乌尔城(西亚),苏美尔文明(5800-4000 BP)</p><p class="ql-block">乌鲁克城(西亚),苏美尔文明(5800-5100 BP)</p><p class="ql-block">摩亨佐 达罗城(南亚),哈拉帕文化(4500-3500 BP)</p><p class="ql-block">卡罗尔 苏沛圣城(南美),小北文明(5000-3800 BP)</p><p class="ql-block"><br></p> 乌鲁克城、乌尔城、摩亨佐 达罗城、卡罗尔 苏沛圣城和良渚古城遗址的相对位置<div><br></div> <p class="ql-block"><b>第三展厅:玉魂国魄</b></p><p class="ql-block">中华玉文化源远流长,良渚玉器占有独特和突出的历史地位。<br>良渚先民围绕对神的崇拜,设计出了以琮、璧、钺为中心,用以区别阶层、标识身份、反映等级的玉礼器系统。在这套玉礼器系统中,形塑出既掌握王权又掌握神权的政权最高统治者,反映了良渚社会是具有政教合一特征的国家形态。<b><br></b></p><p class="ql-block"><br></p> <b>礼制</b><div>礼制是中国古代建立社会秩序、维护国家稳定、规范行为方式的传统文化之一。</div><div>玉器是良渚文明礼制的典型物质器件,用以标识身份、区别等级、明尊卑、识贵贱,良渚社会形式形成了 一整套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的用玉制度,为中国古代礼制社会的行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良渚社会等级示意图</p><p class="ql-block">统治阶层:王和王族,既掌握神权又控制军权,随葬玉钺和玉球,是良渚社会君临天下的最高统治者。</p><p class="ql-block">高级阶层:贵族,掌握军权,多随葬玉钺或玉琮,仅次于王和王族。</p><p class="ql-block">中级阶层:工匠和武士,手工业管理者和兼职战士,多随葬石铖。</p><p class="ql-block">低级阶层:平民,普通居民,仅有少量随葬品。</p> <p class="ql-block">权力</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说,即国家大事主要是祭祀和战争,这种理念在良渚文化中早有体观。良渚社会政教结合、巫王一体,最高统治者拥有神权、军权和王权。是通天统地的神灵,是征战四方的英雄,是治国安民的王者。</p><p class="ql-block">琮、璧、钺是良渚玉器中最典型的器物,象征权力、身份和地位。据有者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氏族首长、部落首领,而是贵族或国王。</p><p class="ql-block"><br></p> 国王和王后藏仪复原图<div><br></div> 浙江余杭反山遗址14号墓葬模拟复原<div><br></div> 玉琮(瑶山遗址12号墓出土)<div><br></div> 神面纹<div><br></div> 玉钺组件(瑶山遗址7号墓出土) 刻鸟立高台玉璧<div><br></div> 良渚文化晚期的一些璧、琮上发现有鸟立坛柱的刻符,一般由立鸟、柱状物、阶梯状高台组成。有些高台内刻有似人似鸟的图形,可能是巫师的形象。<br> 斜边玉璧(后杨村遗址4号墓出土) <p class="ql-block"><b>信仰</b></p><p class="ql-block">神人兽面纹遍布良渚文化分布区,贯穿良渚文化始终,形态固定,是良渚玉器图案的母题,也是良渚先民共同尊奉的神祇,标志着良渚社会有着高度一致的精神信仰。</p><p class="ql-block"><br></p> 神人兽面纹 <p class="ql-block">统一的神徽:神人兽面纹</p><p class="ql-block">神人兽面纹又称神徽,反映了整个良渚社会在精神领域的高度认同。神徽不仅在玉器上被大量表现,还见于象牙器、嵌玉漆器等其他高端材质上。琮和琮式玉器、权杖的瑁和头饰玉器的造型,无一不被神徽主宰。神徽组合的表现变化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神徽的解读</p><p class="ql-block">神徽一般上部是头戴羽冠的人的形象,中间是圆眼獠牙的猛兽的面目,下部是飞禽的利爪。通过浮雕、透雕、阴刻等几种不同的技法,将一个或多个神人兽面纹展现在玉器上。</p><p class="ql-block">神人兽面纹有多重表现方式,如以浅浮雕突出神人和大羽冠、兽面的眼鼻嘴,再以阴线表现冠上的羽状纹及神人和兽面的细部,在周围刻划出神人的上肢和兽面的下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神徽的形式和演变</p><p class="ql-block">神徽的形式:头戴羽冠的神人位于神兽之上,神人脸部写实,五官俱全,双手五指分明,搭在神兽身上。神兽两眼硕大,形态夸张。</p><p class="ql-block">乌纹是神徽这一主题纹样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位于神徽的左右或下方。鸟身的刻纹采用了兽面纹的眼睛,反映了彼此表达上的共性。</p><p class="ql-block">神徽的演变:神徽经历了从早期繁复、具像,到晚期渐趋简</p><p class="ql-block">化、抽象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传承</b></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玉器是史前玉器发展的高峰,其独创的玉琮传播四方,北抵陕晋、南达广东、西北至甘青、西南到四川,辐射范围可达半个中国,对中国早期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为我们呈现出五千年前中国文明形成时期的辉煌图景。</p><p class="ql-block"><br></p> 良渚玉琮对后世影响 良渚文化的关键词:<b>玉器文明、水利文明、早期国家、城市文明、原始文字、稻作文明</b><div><b><br></b></div> <p class="ql-block"><b>结语</b></p><p class="ql-block">良渚遗址以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及象征信仰与制度的系列玉器,揭示了良渚文化时期在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b>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城乡分野、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b>,展现出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过程的杰出贡献,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p><p class="ql-block">良渚古城遗址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是延续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的早期珍贵遗存。走近历史真实之道,迈向未来传承之路保护良渚遗址,弘扬良渚文化,传承良渚文明,已经成为我们的行动和共识。</p> 杭州良渚博物院由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以 “一把玉锥散落地面” 为设计理念。建筑由四个不完全平行的长条形建筑组成,外墙用黄洞石砌成,院内有三个天井式主题庭院。2008 年,该建筑被美国《商业周刊》和《建筑实录》评为 “中国最佳公共建筑奖” 且排名第一。 <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