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大厅的贝多芬乐章

太平洋的一滴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10月20日,我们东欧四国游一行六人走进了维也纳的音乐圣殿——金色大厅(Musikverein, Goldener Saal)。当贝多芬的旋律在这座举世闻名的大厅中响起,心中多年的憧憬与向往在此刻化为现实。那个曾经无数次出现在梦中的画面,终于真实地展现在眼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里是世界上顶尖演出的圣地,是无数艺术家梦寐以求的舞台,几个世纪以来,金色大厅成就了无数音乐家的辉煌与传奇。从莫扎特到伯恩斯坦,从历代指挥到现代钢琴大师,每一块木地板、每一盏灯光都像蕴含着艺术的灵魂与岁月的沉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我们站在金色大厅宏伟的剧院门口时,金色的外墙在夕阳下闪烁着庄重而温暖的光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演出前一个小时,大厅对观众开放,我们兴致勃勃地前往,利用演出前的时间先参观剧场。踏入金色大厅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象令人屏息:金色雕花闪烁着光芒,宽敞的舞台与整齐排列的座椅尽显庄重典雅。天花板的壁画栩栩如生,浮雕雕塑线条流畅,吊灯晶莹剔透,营造出无与伦比的辉煌氛围。我赶紧拿出手机,把这一刻的震撼都留存在镜头里,成为永恒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抬头望去,穹顶壁画色彩柔和、构图庄严,象征音乐的神圣与永恒。中央绘有象征音乐与艺术的壁画,描绘缪斯女神与乐器的场景,周围环绕着精致的金色浮雕与装饰线条。整体设计金碧辉煌,层次丰富,在灯光映照下显得格外庄严而典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精致华丽的吊灯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晶莹剔透,水晶折射出柔和而温暖的光芒,仿佛将整个大厅笼罩在一片金色的辉光中,与周围的壁画与浮雕相映成趣,让人不由自主的抬头凝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雕塑与壁画具有浓厚的古典艺术气息,整体风格以新古典主义为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音乐会开始前,仅凭大厅本身辉煌的视觉艺术就能带来强烈的审美震撼。毫不夸张的说,金色大厅每一处都散发出浓郁的艺术气息,使人未听音乐,已享受到一场视觉盛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随着观众陆续入场,我们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打开节目单,详细了解今天的演出阵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天的音乐会由亚当·费舍尔(Adam Fischer)指挥,马勒室内乐团(Mahler Chamber Orchestra, MCO)演奏,钢琴独奏由伊戈尔·列维特(Igor Levit)担当。MCO以高超合奏水准闻名欧洲,曾多次登上柏林爱乐音乐厅、卢塞恩音乐节等舞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指挥亚当·费舍尔今年(2025 年)已经 75 岁。但他依然非常活跃,常在欧洲主要乐团(如马勒室内乐团、丹麦室内乐团、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等)客座指挥,并继续录制海顿、莫扎特与马勒的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注意到乐团的演奏家们大多都很年轻,尤其是第一、第二小提琴手,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他们的演奏不仅技艺精湛,也让整个乐团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无限希望。由于演出时不许拍照,只能在网上找到两张指挥和乐团的照片。在此致谢原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0,音乐会准时拉开帷幕。开场曲是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c小调,作品62——这部创作于1807年的作品,是他中期“英雄风格”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序曲以鲜明的对比结构构成:主部的急促节奏与激烈的不协和音描绘了主人公科里奥兰内心的冲突与不安,而副部的抒情主题则暗示着人性深处的柔情与悔意。全曲最终在压抑的c小调中收束,象征着主人公在矛盾中走向毁灭的命运。乐团的演绎极具张力。低音弦乐稳重而富有弹性,铜管群的爆发力精准而克制,整体音响层次分明。费舍尔站在指挥台上,他完全不像75岁的老人,身姿挺拔,动作干净利落,仿佛在与乐团对话。弦乐在他指尖流动,铜管随他的呼吸爆发,让人深深着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二首曲目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钢琴协奏曲》c小调,作品35,由列维特担任独奏。这部作品诞生于1933年,是作曲家年仅二十多岁时的早期代表作。与传统的钢琴协奏曲不同,它别出心裁地加入了一支独奏小号,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机智与讽刺的色彩。肖斯塔科维奇在其中融入了幽默、调侃与内省的情绪——既是对古典传统的戏谑,也暗含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紧张与不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序奏响起,列维特的钢琴轻盈地切入,与弦乐之间展开了一场妙趣横生的对话。旋律时而俏皮跳跃,时而深沉凝思,像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天才与孤独的故事。他的演奏精准而富有表情,每个音符都清晰、饱满,又透着一丝不羁的灵气。特别是在第二乐章那段抒情旋律中,列维特的触键如呢喃低语,带着温柔的忧伤,令人不由自主地屏息倾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压轴曲目是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F大调,作品93,创作于1812年。这部交响曲诞生于贝多芬创作《第七交响曲》之后,其创作初衷部分源自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幽默感的表达,因此与他其他交响曲相比,它显得格外轻快、诙谐,却又不失精巧的结构与艺术深度。第八交响曲共有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充满活力与细腻的节奏变化,其中第三乐章的小步舞曲轻盈明快,幽默与讽刺意味贯穿其中,而第四乐章则以活泼的节奏收束全曲,仿佛生活中的欢快瞬间被凝固在音符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乐团演奏精准欢快,既呈现幽默感,又带出作品的艺术层次。费舍尔每一次起拍都动作灵活自然,神态专注,全身融入音乐,使旋律如阳光穿透金色大厅的每个角落。音乐在空气中流动,观众仿佛与乐团一同呼吸、沉浸在贝多芬独特的轻盈与诙谐世界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最后一个音符在金色大厅的穹顶下消散,观众爆发出热烈掌声。指挥费舍尔退场,但掌声久久不息,他再次走上指挥台,向观众致意。如此几次——连续四次返场谢幕——每一次都伴随着掌声与欢呼。乐团的每位演奏者都微笑着向观众鞠躬,整个大厅充满了喜悦与感动。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为什么金色大厅被称作“音乐圣殿”,不仅因为它的声学完美,更因为音乐与观众之间的深切共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我们走出金色大厅,我问同行的老何:“你有何感受?”他想了想,非常认真地告诉我:“只想每年到维也纳住一两个月,天天来听音乐会。必无他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夜色笼罩下的维也纳街道静谧而优雅,灯光在古老的街面上柔和地闪烁,仿佛为音乐的余韵镀上了一层梦幻色彩。回到宾馆,耳边仍回荡着交响乐的旋律,心中波澜久久不能平息。2025年10月20日的夜晚,今夜无眠——音乐与梦交织,灵魂与星光共鸣,成为我们此行最难忘的回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