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昨天,我的项目审计整改工作迎来了一个重要突破。近两年来备受外界诟病的这个“心头病”,终于出现了转机。无论作为随笔还是回忆录的一部分,这一刻都将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实话,从年初开始动笔写一个电网基建人的回忆计划以来,“审计”是我设定的第二个主题。在写作过程中,难免会有情绪的输出,或是对现存不合理之处的冲撞,这些都可能带来潜在的风险。所以我不断提醒自己:要隐忍,甚至考虑过封笔;努力保持顺其自然、平和的心态,不做可能伤害自己的事,也不去制造或贩卖焦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审计——这里主要指内部审计——是每个项目都必须经历的程序。它既是为了发现问题、追责问责、确保岗位廉洁,也是为了完善管理、防范风险。我2003年刚进入基建行业,接触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审计——城农网审计。记得那是2003年10月,我刚做完一只眼睛的近视手术,就赶上了城农网自查自纠。我负责的是多个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梳理。那时候对“电网建设的依法合规”还懵懵懂懂,就整天泡在档案室里——当时纸质档案是唯一的依据——把每一张凭证摘录进电脑,在资金使用栏里简要备注经手人、用途和金额。前后一个多月,我用东西遮住刚动过手术的眼睛,忍着不适,总算圆满完成了资金自查。那也算是我基建管理生涯的起点,为自己今后的工作准则打下了基础。当然,这是题外话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到这次某成高铁的审计。它大概是从2023年开始的。最初审计结果显示物资差异高达两千万,足以震惊整个公司。公司随即召开问题分析会。其实当时我也尝试与审计人员沟通——那位同志似乎刚入职不久,专业背景应该是财务,对金具、串类以及物资型号分类不太熟悉。我向他解释了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是建设管理结构方面。2012年电力系统经历了“三集五大”改革,将原本由本部管理、属地配合的330千伏建设划归经研院建管中心。我们这批人也是在那次改革中招聘进来的。到2016年建设某成高铁供电工程时,许多管理制度还在摸索阶段——我来到这个单位负责的第一个项目是省内第一条特高压工程,时间节点在之前的回忆中提过,这里不再赘述。当时站外电源属于属地建设,但属地单位并没有ERP权限。后来经过建设部领导协调,使用了我们的账号录入物资。为此我们还差点被考核,最终考虑到账户虽属我们,操作实为属地,才免于问责。因此,其中不少物资实际是属于站外电源工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是陕西电网的电压等级结构问题。当时很多物资在基建管理标准化物资库中并没有对应条目,也就是说“非标物料”无法被选到。这就导致了物料代用的情况,尤其是金具类。顺便提一句,在某成项目开工半年多前,我负责的某郑工程在物流招标采购时,就发现陕西电网存在大量未标准化的物料。我们几个人积极联系物资管理部门,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将不少所谓的“非标物料”进行了标准化。但电网建设线路涉及的常用物料有上百种、型号成千上万,全部标准化工作量太大,我们只做了常用部分,其余仍通过代用来解决。直到今天,工程材料代用仍是客观存在的现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是当时电网新建物资报废缺乏明确的处置流程。直到2019年左右——具体时间记不清了——才出台相关规定。在此之前,因路径或方案调整导致的物资报废并没有具体管理要求。这在当时对我们基建管理人员是很大的挑战,也自然成为如今审计中被质疑的难点。我们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陕西基建人,虽然大多是电网建设领域的熟手,但在新体制下也难免遇到新问题。这批人中,有的走向领导岗位,有的跨界成为复合型管理人才。我不才,领导给了个待遇,还继续奔波在一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项目大多在初设阶段就进行招标,需求量依据初设估算。而后续出现的变更,又受到“15%”和“50万标准”的界定重大设计限制。当然,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因为第一版审计结果如此“令人震惊”,后来由张同志牵头对接审计工作。大部分问题很快得到“澄清”,审计报告初稿大家基本能够接受。但到了最终版,内容却又让人大跌眼镜。此处省去三百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后多次专题会上,该项目都被列为重点整改对象。出于职业道德底线,我认为不少审计问题定得过于草率,经不起推敲,也多次反馈,但终究无济于事。说起来,都是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年下半年,公司再次将审计整改提上日程,并强调审计线索将移交纪委,对此我只希望专业的公司来干专业的事。经过反复沟通,事情终于迎来转机:公司决定引入另一家咨询公司协助整改。经历了无休止的沟通协调,工作方向总算确定。然而上周五我得知,该咨询公司认为之前的审计结论并无问题。我这才意识到,要推翻已成红头文件的东西难度有多大——谁都不愿接这个“烫手山芋”。于是我急忙从工地赶回,决定自救自赎,同时叫来设计单位一起核对。交流过程中,我们终于发现了问题症结,理清了思路,我又一次被不专业伤害。具体细节暂且不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昨天设计单位派人过来,我们就核对内容与方法达成了共识。出乎意料的是,完成一个设计院项目的核对只用了不到两小时。结果也在我的预料之中——其中存在的问题,我比谁都清楚。前路漫漫,后续沟通任务依然繁重。我知道翻盘的可能性很小,但合理的问题若得不到正视,施工单位也只能感到无助与无奈。我将秉持自己的职业操守,做好该做的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后续事态的发展,我无法掌控。项目到底存在多少问题?通过这样的审计,我们究竟要实现什么目标?又能否为后续管理完善提供借鉴?这些都值得反思。我只希望,专业与操守能够共同成为企业进步的基础。</p><p class="ql-block">于2025年11月1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