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爸老妈》

<p class="ql-block">照片里的他们并肩站着,脸上的笑像是从心底漫出来的。爸爸的手轻轻搭在妈妈肩上,两人站得那么近,却又那么自然,仿佛几十年的风霜早已把他们的影子揉在了一起。那是他们晚年回老家时拍的,我蹲在旁边给他们调整相机,他们却不管镜头,只顾着彼此说着什么,笑得像一对刚相识的少年男女。我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心里突然酸了一下——原来最动人的爱情,从来不是轰轰烈烈,而是这样静静的、长长的陪伴。</p> <p class="ql-block">妈妈是陕北大户人家的女儿,可她从没提过那些“大户”的荣光,只记得父亲牺牲后,她还在娘胎里,就被乡亲们用炕头的棉被裹着救了下来。爸爸是四川山沟里的放牛娃,大字不识几个,可他硬是靠着耳朵听、心里记,在部队里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他们在延安相遇,一个讲陕北话,一个满口川味,起初连“吃饭”都说不明白,可偏偏就听懂了彼此的心。后来妈妈常笑说:“你爸那时候傻乎乎的,给我递馍馍都不敢抬头。”可就是这个“傻乎乎”的人,牵了她一辈子的手,没松过。</p> <p class="ql-block">妈妈爱看书,尤其是《参考消息》,每天天不亮就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就着晨光一字一句地读。她戴着老花镜,手指划过报纸的边角,时不时念出声来,像是在跟远方的世界对话。我小时候不懂,问她:“这些外国事,咱知道了又有什么用?”她抬起头,笑着说:“知道得多,心就大了。”她刚强,可从不对我们发脾气;她坚韧,却总把最软的那部分留给爸爸。她一生没说过“我爱你”,可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顿热饭,都在说这三个字。</p> <p class="ql-block">那天阳光很好,院子里那棵老槐树投下斑驳的影子。妈妈抱着刚出生的老四,坐在藤椅上,姐姐和哥哥在树下逗着地上的白布娃娃,我蹲在一旁数蚂蚁。爸爸站在妈妈身后,一只手轻轻搭在她肩上,另一只手比着剪刀手冲镜头笑。那张照片后来被我们翻得边角都卷了,可每次看,都觉得那阳光是暖的,风是轻的,连空气里都飘着一种叫“家”的味道。那时候,我们还不懂什么叫“珍贵”,只觉得这样的日子,会一直一直过下去。</p> <p class="ql-block">陕北老家来人那天,我们全家都穿上了最好的衣服。妈妈特意翻出了她那件藏青色的棉袄,领子上绣着细密的花纹,她说那是她出嫁时亲手缝的。我们几个孩子排成一排,我站在最右边,个子还没哥哥的肩膀高。照片拍完,舅舅从包袱里掏出一包小米,说是老家地里收的,妈妈接过时,眼圈一下子就红了。她没说话,只是把小米紧紧抱在怀里,像抱着一段回不去的岁月。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她的根,从来都没有离开过那片黄土高坡。</p> <p class="ql-block">哥哥参军走的那天,家里突然安静得吓人。他穿着新军装,背包上别着红花,在门口站了好久,才转身抱了抱妈妈。后来我们拍了这张合影,老六还没出生,家里空出一个位置,像是特意留给未来的。我们站在砖墙前,墙缝里钻出几根野草,风吹得衣角轻轻晃。爸爸站在最边上,笑得坦然,可我知道,他夜里曾悄悄翻过哥哥的行李,把一件厚棉衣塞了进去。那张照片里,每个人都在笑,可笑里,藏着一点说不出的牵挂。</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走的那年冬天,爸爸执意要去北京。他穿上那件旧军大衣,戴上红军时期的帽子,背影在晨光里显得格外挺直。他说:“我得去送他最后一程。”后来我看到那张他在天安门广场的照片,他站在人群中,帽子拿在手里,目光望着前方,像在回忆几十年前的某个清晨,他和战友们一起走过这片广场,唱着《国际歌》。他没掉泪,可回来那天,他坐在院子里抽了一下午的烟,烟头堆了小半碗。我知道,他送走的不只是领袖,还有他青春里最滚烫的一段岁月。</p> <p class="ql-block">我回家探亲那天,正赶上爸爸在院子里晒太阳。他见我回来,笑得像个孩子,非拉着我去广场走走。我们并肩走着,他絮絮叨叨讲着邻居家的猫生了几只崽,谁家儿子考上了大学,语气平常得像在说今天的天气。可我知道,他等这一天,等了很久。照片里我们站在广场边上,阳光洒在肩头,行人来来往往,我们只是其中一对普通的父子。可那一刻,我多想时间停住——让我再陪他多走一段,再听他多说几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