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219领略大美风光 ‍(一)

在水一方

<p class="ql-block">美篇名:在水一方(徐方建)</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09618145</p> <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5日,阳光明媚,我们老友相约,怀揣着对远方的憧憬与对挑战的渴望,开启了自驾穿越219国道的旅程。这条被称作“世界级最险最美国境线”的道路,早已在我们心中埋下向往的种子,今日,满怀激情终于踏上奔赴它的征程。</p><p class="ql-block"> 219国道,东起广西东兴,西至新疆喀纳斯,10065公里的路程跨越四省边境,是祖国西南的国防屏障,更是一条充满未知与震撼的景观大道。它的海拔起起伏伏,气候变幻莫测,路况崎岖险峻,却也正因如此,才让“穿越219”成为一场兼具艰辛与惊喜的人生历练——既能感受边境道路的挑战,更能饱览祖国边疆的无垠大美。</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从上海驾车向着2100公里外的广西东兴进发。那里是219国道顺时针方向的零公里处,是我们这场伟大旅程的真正起点。前路漫漫,初心不改,我们期待着在零公里处,开启属于我们的219传奇。</p> <p class="ql-block">  当车轮朝着广西东兴219国道零公里界碑疾驰时,原以为2100公里的路程只是一场漫长的铺垫,却未料第一天的庐山西海之行,便为这场旅途写下了最惊艳的序章。</p><p class="ql-block"> 第一天,我们行驶940公里,来到国家5A级景区庐山西海风景区。踏入景区,映入眼帘的是西海一片无垠的蓝绿交织,湛蓝湖水随微风漾起细碎波光,星罗棋布的小岛裹着浓绿,像散落在镜面的翡翠。站在湖畔,视线无需刻意追逐,便已被这纯粹的色彩填满,连日赶路的疲惫竟在不知不觉中消散,只剩满心的惬意与舒展。</p> <p class="ql-block">  最难忘的是日暮时分的西海霞光。夕阳西沉时,余晖穿透云层,将湖面染成暖金,原本素净的云朵也被镀上粉紫与橘红,在天际间舒展、流动,上演着一场无声却绚烂的光影秀。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旅途的意义从不止于终点的界碑。219国道的魅力或许在于远方的挑战,但途中偶遇的西海风景,恰是时光赠予的温柔注脚,让这场奔赴,多了一份值得反复回味的浪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早,我们驶离庐山西海景区,一路向西,朝着219零公里起点飞驰。途径湘黔渝三省交界处的边城小镇时,我们不错过难得的机会,直奔这座一分钟内“一脚踏三省”的神奇之地,亲眼目睹中国现代文学家沈从文著名《边城》小说的原型地。</p> <p class="ql-block">  一下车,我们直奔被喻为“一脚踏三省”的界碑。指尖触摸三省交界的石碑,左脚踩着重庆的土地,右脚即可踏入湖南,再跨一步就到了贵州。风从山间吹来,仿佛真能听见远处公鸡的啼鸣,体会到“鸡鸣三省”的神奇。正是这份模糊边界的交融,才让这边城唯有与众不同的烟火气。此刻,恍惚空气中弥漫了湖南的辣味、重庆的麻味和贵州的醃味。</p> <p class="ql-block">  登上边城旁的山坡,驻足俯瞰,蜿蜒的清水江宛如碧绿𢇁带,涓涓流淌间串起三省烟火。江东岸是重庆的屋瓦,江西岸缀满湖南与贵州的民居。白墙黛瓦依水而筑,错落成趣。小镇被青山环抱,层林叠翠,染透群峰,绿意盎然,漫至天际。巍巍大桥公路横亘峡谷,似沉稳的臂膀连缀两岸,无车马喧腾,唯有山风拂过林海的轻吟,伴随着江水潺流,将这座三省交界的小镇衬得愈发宁静秀丽。</p> <p class="ql-block">  边城小镇之所以闻名于世,其不仅山清水秀,风光秀丽,还因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著名小说《边城》被选入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而名声鹊起。鸡鸣三省的边城小镇正是小说的原型地。</p><p class="ql-block"> 沿着青石板路,走进小镇深处,《边城》小说里的场景便一一在眼前铺展。洪安老街的渡口,拉拉渡的乌蓬船正慢悠悠地在河面上漂着。没有船桨,只有船夫手中的长竹蒿,轻轻一点水面,小船顺着水流向对岸划去。渡口边矗立着翠翠的雕像,仿佛就要开口问爷爷:今天还有人来过渡吗?此刻,小说里的人物忽然有了具像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离开时,夕阳正为边城镀上一层暖色,街灯初上,回望小镇,古街上青石板路、拉拉渡、乌蓬船、翠翠雕像渐渐融进暮色里,心里却满是踏实的感动。走一趟边城,真正吸引人的不仅是边城优秀百篇小说第二的光环,还有那份藏在三省交界里的从容,藏在山水间的温柔,藏在原生态小镇,未被商业化冲淡的本真。</p> <p class="ql-block">  尤其令人难忘的是,边城洪安小镇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率部踏入四川重庆的第一站,拉开了解放大西南的序幕。为纪念这一历史性时刻,镇上设置了纪念广场,设立了刘邓雕像,保存了二野司令部原址,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第三天清晨,我们车行包茂高速公路,湘西群山间的矮寨大桥横跨德夯大峡谷,如巨龙卧波,猝然闯入视线的瞬间,便被这座无桥墩跨越大峡谷、勇闯世界第一的雄伟大桥所震撼。驶进景区,近距离仰望这座钢筋铁骨大桥,脚下是深谷幽壑,身旁是云雾缭绕,桥身如利剑劈开群山,将天堑化作通途,被誉为世界十大桥梁的坐标之一。那种视觉与心灵的双重冲击,久久难以平静。</p> <p class="ql-block">  最令人动容的不仅是大桥的磅礴气势,更是背后凝结的中国智慧和匠心。面对高山峡谷的复杂地质,建设者们跳出传统思维,首创“轨索滑移法”新工艺,研制专属架桥设备,攻克了山区悬索桥主梁架设的世界性难题,最终让这座大桥不仅成为连接大西北的交通枢纽,更成为镌刻着中国工程实力的时代丰碑。</p> <p class="ql-block">  正是这座开创世界桥梁工程奇迹的矮寨大桥,连通了高山峡谷中道路,为湘西深山村民开通了一条希望之路,由此,终将大山里苗寨十八洞村带到了游客面前。</p><p class="ql-block"> 踏入村落,青石板路蜿蜒向上,传统苗家木屋错落山间,黑瓦木墙在青山薄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世外桃源。顺着山路前行,精准扶贫广场上的雕塑静静诉说着苗寨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走进苗绣示范基地,苗家绣娘们指尖飞舞,苗族图腾在绸缎上绽放,这些精致的手工艺品,如今已远销海外。村里非遗展热闹开场,苗歌嘹亮,鼓舞铿锵。身着盛装的苗民与游客一同打糍粑,尝油粑粑,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让人沉醉。</p> <p class="ql-block">  离开时,回望这座享有“精准扶贫首创地”荣耀的十八洞村,让我们荣幸地看见湘西苗寨原生态的美景,也让我们懂得精准扶贫的深刻内涵。而矮寨大桥架起的不仅是深山峡谷里的交通要道,更是百姓的希望之路,让深山苗寨的故事被世人看见,让精准扶贫的典范照亮乡村振兴之路。</p> <p class="ql-block">  带着十八洞村的苗乡暖意,车轮碾过湘西的青山绿水,终抵这座沉淀了千年风华的凤凰古城。已多次踏上这片青石板铺就的街巷,以往总沉醉于沱江泛舟的闲逸,虹桥夜色的璀璨。而这次,放慢脚步,只为追寻沈从文先生的文墨足迹,细品吊脚楼群的建筑风骨。</p> <p class="ql-block">  沈从文故居位于凤凰古城内中营街10号,是一座具有浓郁湘西特色的四合院,具有明显的明清建筑风格。青瓦灰墙,木门雕花,与周边喧闹的商铺形成奇妙的隔绝。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仿佛踏入了沈从文笔下的岁月静好。堂屋简朴,陈设依旧,书桌前似乎还残留着笔墨的清香,墙上的老照片里,先生目光温和,一如他文字里的悲悯与深情。</p> <p class="ql-block">  只有生长在古城里,《边城》里翠翠的灵动,茶峒的质朴有了具象的依托,那些温润的文字,不再是纸上符号,而是与这座古城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深深交融。漫步其间,耳畔仿佛能听见沱江的流水声,与先生低语交织,才懂为何先生说:“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这样深情的笔触,唯有浸润过凤凰这般灵秀山水的人,方能写就。</p> <p class="ql-block">  走出故居,沱江便映入眼帘,江水清澈见底,倒映着两岸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如一幅流动的水墨丹青。这些始建于明清,延续至民国的建筑,是苗寨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凤凰古城的灵魂所在。木质的楼身依山傍水而建,下半部以粗壮的木柱支撑,悬空于江面之上,既适应了湘西潮湿多山的地貌,又尽显精巧灵动。</p> <p class="ql-block">  午后的阳光,透过枝叶洒在吊脚楼的木墙上,雕花的窗棂,翘起的飞檐,在光影的侵蚀下略显斑驳,更添古朴韵味。江面的游船缓缓划过,船桨搅碎了水中的倒影,也搅碎了时光的界限。站在跳岩上远眺,吊脚楼群与青山、碧水、虹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卷,令人瞩目。</p> <p class="ql-block">  连续三天自驾的风尘,在广西东兴北仑河入海口的海风里渐渐消散,当车轮稳稳停住时,眼见地标广场的雕塑静静矗立。这里不仅是219国道顺时针方向零公里起点,更是山海相拥,国界昭彰的独特秘境。每一处标志都藏着岁月与征程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地标广场咸湿的海风裹着草木清香,扑面而来。最先映入眼帘的是219国道的零公里标志,简洁的标牌上镌刻着10065公里的数字,从广西东兴至新疆喀纳斯,这条串联桂、滇、藏、疆四省区的公路,以“线路最长、海拔最高、路况最险、风景最美”而闻名于世。此时,指尖抚过冰凉的标牌,仿佛已触摸到高原的冰雪,峡谷的溪流,草原的温度,那段跨越万余公里的边境画卷,正从这里缓缓铺展。</p> <p class="ql-block">  不远处的广西沿边零公里纪念坛,与219国道起点标志遥相呼应,双重“零公里”的印记,让这片土地成为边境公路的双重起点,驻足坛前,想象着公路蜿蜓于群山边境,串联起沿途的村庄边寨,沟壑峡谷,心中满是对未知旅途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中央的“山海相联”的雕塑,格外醒目。这是地标广场的点睛之笔。雕塑以流畅线条勾勒出山的沉稳与海的灵动,无声诉说着中国大陆22000公里边境线与18000公里海岸线在此交汇的奇迹。站在雕塑下,一侧是北仑河奔流入海的壮阔,一侧是边境线延伸向远方的苍茫,山河辽阔的豪迈与山海相依的柔情交织,让人由衷感到对祖国疆域的敬畏与自豪。</p> <p class="ql-block">  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广场上静静矗立的“大清国一号界碑”。这座1890年清政府设立的中越边境首块界碑,历经百年风雨侵蚀,碑体上的字迹虽有些斑驳,却依旧透着不容置疑的庄重。这是一块石碑的坚守,更是国家领土主权的无声见证。</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每一处地标,不仅是地理位置的坐标,更是精神的图腾。山海相联是自然的馈赠,大清一号碑是家国的根基,而零公里是征程的起点,让我们一路向西,探寻国境线上大美风景与生动故事。</p> <p class="ql-block">谢谢阅览 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摄影、文字、编辑:在水一方(徐方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