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青岛(16)——青岛老建筑:名人故居

从骨至筋-陈增亮

<p class="ql-block">图文:从骨至筋-陈增亮</p><p class="ql-block">老照片:翻拍于故居宣传栏</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0979898</p><p class="ql-block">排序:按作者参观先后时间排序</p> 康有为故居 <p class="ql-block">康有为(1858~1927),戊戌变法领袖,中国近代文化先驱,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书法家。在德占胶澳、戊戌变法、五四运动、青岛主权回归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之际,先后多次发出救亡图存的历史性呼告。晚年寓居青岛,堪称与青岛结缘最深的一位历史文化名人。</p><p class="ql-block">康有为故居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现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两大康有为纪念馆之一,也是青岛市第一座全面修复并辟建为专业博物馆的文化名人故居,现为青岛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所属三个开放场馆之一。</p> <p class="ql-block">作为“先进的中国人”的杰出代表,康有为以其高度的文化自觉而直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标志着近代知识分子的伟大觉醒和神圣担当。身处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中国文化彻底转型的背景上,他担负历史使命和民族大义,引领时代潮流,推动启蒙、救亡与变法大业。1898年6月至9月,他与梁启超通过清光绪帝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变法失败后,他出亡海外十六年,游历四大洲三十余国,全面考察各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比照世界大势思考中国命运,理出许多对今天依然有启示意义的真知灼见。</p> <p class="ql-block">康有为曾多次因“青岛问题”而发出了救亡图存的历史性呼告,赋予青岛以博大关注。1917年冬,应恭亲王溥伟之约,他第一次登临海上青岛,发出“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中国第一”之叹赏,始有长居之想。青岛山海卓荦而且气候宜人,地近孔子故乡而又汇合德国文化,适其心意。1923年6月23日,他入住天游园,开始寓居青岛的岁月,展开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天游华章。在青岛,他兴办孔教会,试图创办大学以重现其教育救国理想。1927年3月31日,康有为先生在天游园过世,长眠于青岛的碧海青山之间。</p><p class="ql-block">这是康有为全家在天游园的合影、1923年康有为游崂山摩崖诗刻、康有为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康有为故居始建于1899年,原为德国总督副官海军上尉弗莱海顿·利利恩克龙的宅第,是青岛最早的德式建筑之一。1923年6月康有为先生入住其中,并题名天游园,1927年3月31日在此逝世。</p><p class="ql-block">园内的这棵银杏树是康有为先生1923年手植。</p> 梁实秋故居 <p class="ql-block">梁实秋故居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鱼山路33号,建于1928年,为中西混合式砖石结构建筑,占地546.69平方米,主体为地上两层、地下一层,花岗岩墙基与红瓦斜坡屋面为其显著特征。1930年至1934年,梁实秋任国立青岛大学(后为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期间在此居住,期间完成《文艺批评集》并启动《莎士比亚全集》翻译工程,历时37年完成译著。梁实秋在《忆青岛》等文章中称青岛为“中国最佳居所”,晚年仍珍藏女儿带回的青岛海沙。建筑现仍有居民居住,保存简朴生活气息,属青岛小鱼山文化名人故居群代表之一。</p> 陆侃如、冯沅君故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陆侃如、冯沅君</span>夫妇是现代文化史上一对优雅伉俪。早年,冯沅君始以“淦女士”为笔名发表《旅行》《隔绝》等作品,陆侃如则以《屈原》《宋玉》两书立名。1924年,他们在清华、北大读研究生时相识,写就一部充着“爱、自由和美”的奇特罗曼史。1932年赴法国留学,1935年获巴黎大学研究院文学博士学位。1947年,他们如约来青岛,任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他们发表了大量论著,文末喜署:“写于青岛鱼山别墅”。冯沅君曾说过,她很向往“一间房,两本书”的生活,心随所愿,十一载鱼山岁月浸润着书香。在此,陆侃如撰有《中古文学系年》等,冯沅君写成《古剧说汇》等,两人合著《中国古典文学简史》并重订《中国诗史》。</p><p class="ql-block">鱼山路36号大院是一处别墅群,除<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陆侃如</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冯沅君</span>夫妇外,“中国克隆之父”<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童第周</span>在青岛任山东大学生物学教授时也在此居住过。“中国雷达之父”<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束星北</span>在青岛任山东大学物理系、海洋系教授和气象研究室主任时也在这里居住过。戏剧与物理学家<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丁西林</span>,1947年来青岛,任国立山东大学物理系教授、理学院院长,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他以校务委员会主任身份主持山东大学工作。</p> 高实甫故居 <p class="ql-block">拾花楼,建于1933年,原民国时期青岛“面粉大王”高实甫的宅第,由中国建筑师乐子瑜设计,民国时期一直是青岛商界名流云集之所,精英荟萃之地。</p> 沈从文故居 <p class="ql-block">沈从文故居可能未对外开放。高高的石墙,大门紧闭,只可远观。</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青岛故居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福山路3号,该建筑为砖混结构中西混合式三层小楼。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成立后,沈从文经徐志摩推荐受聘为中文系讲师,入住于此。在此居住期间,他创作了《从文自传》《记丁玲》《月下小景》等作品,并完成《边城》的构思。1932年徐志摩遇难后,曾连夜赴济南处理后事。1933年离开青岛后,三次重访均未再居原址。沈从文故居作为青岛文化名人旧居群组成部分,见证了其早期文学创作历程。</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是他在青岛期间构思的,缘起于在崂山北九水遇到的一位崂山姑娘。这位崂山姑娘或许就是“翠翠”的原型。</p> 洪深故居 <p class="ql-block">洪深(1894-1955),江苏武进人。现代作家,电影戏剧家。1934年秋任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在该寓完成了其代表作电影剧本《劫后桃花》。位于青岛八大关的“胡蝶楼”,是电影《劫后桃花》的取景地,因女主角影后胡蝶而得名。‌‌</p> 老舍故居 <p class="ql-block">老舍故居,亦即“骆驼祥子博物馆”,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黄县路12号,是国内首个以文学作品《骆驼祥子》命名的专题纪念馆。该建筑为砖石结构二层德式楼房,建于20世纪20年代,老舍1934年至1937年受聘山东大学期间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1936年,就在这所房子里,老舍创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书写着一个时代的良知与罪愆,形成了对人性、命运与世道的深刻揭示。缘此而开启了一条通向文学巅峰之路,中国现代文学也取得了一个历史性突破,实现了对城市贫民的博大同情与真正关注。《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各种语言版本最多的一部,见证了中国文学与世界对话的历程。</p> 赵太侔故居 <p class="ql-block">赵太侔故居,建筑为欧式乡村别墅,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p> <p class="ql-block">赵太侔(1889—1968),原名赵畸,山东益都(今青州市)人,现代戏剧家、教育家。1929年来青岛,作为筹委会常务委员与何思源等共同创办国立青岛大学,1930年任国立青岛大学教务长兼文学院教授。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改称国立山东大学,赵太侔接续杨振声担任校长至1936年。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后,他再度出任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今中国海洋大学)教授。</p> <p class="ql-block">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改称国立山东大学,赵太侔任校长。改称后,学校大门的牌子也由“国立青岛大学”改为“国立山东大学”了。</p> <p class="ql-block">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1959年‌更名为“山东海洋学院”,成为中国第一所海洋高等学府,赵太侔出任教授。‌‌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定名为“中国海洋大学”。</p><p class="ql-block">今天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的大门,依然是1959年‌“山东海洋学院”时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青岛是一座人文与自然、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近代开埠以来,青岛成为中外历史聚焦点,以其多元文化包容力和创造力而卓然于世。青岛之有大学,始自1909年中德合作开办的德华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然昙花一现,1914年即湮没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风烟。1922年青岛主权回归后,国人始自办大学,私立青岛大学于1924年启幕。1929年,蔡元培先生审时度势,力主将筹备中的国立山东大学设在青岛,获得时任教育部长蒋梦麟赞同。缘此,国立青岛大学在接收私立青岛大学和省立山东大学校产基础上,于1930年以新的姿态诞生,为当时全国十三所国立大学之一,其境界之高、阵容之强与崛起之快引人瞩目,在卓荦山海之境发出石破天惊的光芒。创校校长杨振声尊奉“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之理念,广聘天下英才,集聚学术名家,为大学奠立深厚基业和崇高格调。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改称国立山东大学,赵太侔继任校长,乃承前启后,为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独创性,特别是为中国现代海洋科学肇兴做出重大贡献。他们,是大学的领航者,洞察了历史大势和未来方向,创造了一个垂光后世的典范。当其时也,一大批知名学者和青年才俊相聚青岛,担负学术使命,协进大学理想,谱写了一部文化创世与科学救国的历史长歌。苍茫山海展开这条探索之路,以私立青岛大学为前奏,从国立青岛大学到国立山东大学,薪火相传,深深照见今山东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的前世今生,其发展过程中也映现着今青岛大学的历史情结。</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文化名人汇聚。青岛重视文物保护,现存名人故居颇多,今暂撷其部分记之,待徐徐续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