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易》与《老子》一一一跨越时空的智慧对话”是寇方墀研究员为《周易译注与导读》和《老子译注和导读》的新书推介。</p><p class="ql-block">一、“三玄四典”学脉概述</p> <p class="ql-block">三玄</p><p class="ql-block">四典</p><p class="ql-block">《庄》、《老》、《周易》,总称谓三玄。</p><p class="ql-block">《颜氏家训·勉学》</p><p class="ql-block">“三玄”事实上是由四部典籍构成的,三玄中的《易》,又称《周易》,分经与传。形成于殷周之际至周初的卦、爻辞,汉人尊称为《易经》(先秦典籍则称为《易》), 分经与传。它和成书于战国后期的《易传》, 均非一人一时之作,两者相距长达七八百年。《周易》经与传两书长达数百年的时空差距,而《易传》各篇是如何地涌现出来?学界向无清晰的解答。</p><p class="ql-block">惟《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p><p class="ql-block">陈鼓应《道家易学建构》</p> <p class="ql-block">商务印书馆</p><p class="ql-block">余敦康 《从<易经>到<易传>》 </p><p class="ql-block">从 《易经》 到 《易传》 </p><p class="ql-block">《易经》 大约形成于殷周之际, 《易传》 则形成于战国后期。</p><p class="ql-block">从 《易经》 到 《易传》 的历史发展长达七八百年之久,相当于一部先秦哲学史所经历的时间。</p><p class="ql-block">这种历史发展是人类的抽象思维逐步提高的合乎规律的过程, 它的各个发展阶段和基本线索,从总的方面来说应该与先秦哲学史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线索相符合,而不能与之相背离。因此,只有联系先秦哲学史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线索,才能恰如其分地估价 《易经》 和 《易传》 所达到的思维水平,弄清这种历史发展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性。</p> <p class="ql-block">周朝这七八百年发生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p><p class="ql-block">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p><p class="ql-block"> 《庄子·天下篇》</p> <p class="ql-block">《左传》、《国语》中有关讲论《周易》的记载共有二十二条, 其中有十六条是把《周易》用于占卜,有六条不用于占卜而用来作为论证的依据。</p><p class="ql-block">这种情形说明春秋时期《周易》的发展有两条不同的道路: 一条是继续起着宗教巫术的作用,另一条是摆脱宗教巫术的束缚而向哲学发展。</p><p class="ql-block">这两条道路的斗争就是理性与信仰、哲学与宗教的斗争。虽然走前一条道路的较多,走后一条道路的较少, 但是这后一部分人却是代表了当时的进步的上升的社会势力和比较正确的认识水平,反映了当时的理性觉醒和思想解放的时代潮流。在后者的努力下, 《周易》的性质在一点一滴地改变,哲学观点也在一点一滴地积累。后来《易传》的哲学思想体系就是综合总结了他们的成果, 进一步孕育成长,酝酿成熟的。</p> <p class="ql-block">从完备到分裂,从离析到合流</p><p class="ql-block">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道家、儒家、管仲学派等一些哲学流派的努力,《易传》才逐渐巩固定型,利用《周易》的形式系统作出了全面的哲学解释, 利用它的框架结构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p><p class="ql-block">比如就天道、地道、人道三个范畴来说,第一次把它们连起来使用的,是管仲学派。</p><p class="ql-block">《管子·霸言》:“立政出令用人道,施爵禄用地道,举大事用天道”。仁义是儒家政治伦理学说的。</p><p class="ql-block">《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刚柔” 最高范畴,孔子只是分别论述,孟子才第一次连起来使用。始见于《尚书·洪范》:“三德:一日正直,二曰刚克,三日柔克”,指的是为人的两种品德。</p><p class="ql-block">到了老子,才第一次用来表述普遍性的哲学原理:“柔弱胜刚强”</p><p class="ql-block">《老子》第三十六章</p> <p class="ql-block">“阴阳”概念 </p><p class="ql-block">有文献记载的“阴阳”概念最早是西周末年 伯阳父提出来的,他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国语·周语上》 )到了老子,又作了进一步的哲学概括:“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 第四十二章)</p><p class="ql-block">因此, 《说卦》 的哲学思想体系是总结了多方面的认识成果, 反映了战国时期人类所达到的先进的思维发展水平。也只有根据这种较高的思维发展水平, 《说卦》 才有可能对 《周易》 的形式系统作出全面的哲学解释,从根本上改变它的宗教巫术的性质。 </p><p class="ql-block">《庄子·天下篇》 说:“ 《易》 以道阴阳”。这是说, 《周易》 思想的核心是阴阳学说。《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学说确实是 《周易》 思想的核心, 《天下篇》 的概括是符合实际的。但是, 从我们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个阴阳学说并不是原始的卦画所固有的,也不是 《周易》 的经部提出来的, 春秋时期虽然出现了关于八卦的卦象说,却没有人用阴阳来解释 《周易》 。阴阳和 《周易》 本来是两个不相同的发展系统,经历了不相同的发展道路,一直到战国末年,才由 《易传》 的作者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阴阳学说为内容而以 《周易》 的框架结构为形式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对 《周易》 进行根本性的批判改造上,阴阳范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伯阳父把阴阳看作是存在于天地之间的两种气,用阴阳二气的变化来解释地震的自然现象,这是历史上最早从哲学的意义上使用阴阳概念的记载。但是由于伯阳父的思想没有摆脱天神观念的束缚,认为“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国语·周语上》),所以阴阳概念虽然具有哲学的意义,但仍然处于天神观念的支配之下,没有上升成为哲学范畴。</p><p class="ql-block">老子提出了“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命题,把阴阳才第一次上升成为哲学范畴。但是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里,最高的哲学范畴是道而不是阴阳。阳阴看作是天地万物都内涵着的两种对立的势力。</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把阴阳提升成为最高的哲学范畴,用来建立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是《易传》。</p> <p class="ql-block">“三玄”思想脉系</p><p class="ql-block">老、庄与《易传》思想的内在联系</p><p class="ql-block">自春秋末到战国中期,老、庄开启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开创期,在老庄形而上道论的基础上,为道家学派建立了完整体系的天道观和人道观。而道家的宇宙论和辩证法思想,又促进易传学派由占筮向哲学转化。</p><p class="ql-block">陈鼓应《老、庄及《易传》的重要哲学议题》</p> <p class="ql-block">“三玄”道脉钩沉</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哲学可以称为“天人之学”,“天人之际”是中国哲学的总问题。(张岱年)</p><p class="ql-block">“三玄”关系是“天人之学”的同构关系,在此同构关系中,老学居于关键的地位。老学在辩证思想方法上,上承《易经》,在天道观(自然观)上,下启《易传》。 </p><p class="ql-block">(陈鼓应) </p><p class="ql-block">《易经》为占筮之书,属于哲学前期的作品。哲学体系的系统建构,始于老子。</p><p class="ql-block">《易传系辞》引“道”入《易》,使易学由文化层次提升至哲学层次。</p><p class="ql-block">“三玄”的主体思想以老子的形上道论与老庄的自然观为核心,而《易传》各篇扩充此一学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陈鼓应《三玄</span>四典的学脉关系》</p> <p class="ql-block">“三玄”共同的哲学议题 </p><p class="ql-block">气化论及阴阳学说</p><p class="ql-block">道、物及道、器关系太极说</p><p class="ql-block">变化观及变通说</p> <p class="ql-block">二、《易》《老》之学脉关联</p> <p class="ql-block">1,史官的职责</p><p class="ql-block">《周易》古经中卦辞、爻辞的主要素材来自于占筮的筮辞,这部古经的形成过程,经历了由巫文化向史官文化的过渡。这些筮辞素材是夏、商、周三代掌管卜筮的占人、 筮人、太卜以及史官对于占筮的记录。</p><p class="ql-block">金景芳指出,三代的巫、史“不仅是卜的职业家,而且还担当继承、传播与促进文化的责任”。所以,在古经中,既可以看到占卜之采斐然。《周易》古经的卦、交辞中包含了丰富的古史资辞,也可以看到古史人物及政治事件,并且意蕴幽深而文料,是华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成果,是由巫、史长期积累、集体编纂、锤炼而成的思想结晶。</p> <p class="ql-block">祭祀与占卜这样的宗教活动在夏,商及周初,唯王室可以进行。</p><p class="ql-block">《周易》形成后,作为卜筮之书,由周王室的史官所掌管,而及诸侯。到春秋时期,礼坏乐崩,占卜活动才始见用于诸侯卿士之家,《左传》的记载可为明证。</p><p class="ql-block">老子是周王室的史官,《史记》《汉书》都有记载,古代的史官掌管包括卜筮之书的古文献,并且承担卜筮之职责。身为史官的老子,熟读并通晓“六经”,对于“六经”之一的《易经》既熟知且善用,在其所著《老子》中可以看到丰富的《易》之思想旨趣。童书业指出:“老子是个史官,古代史’ '巫’不分,《周易》是一部卜筮书,本来就掌握在史官手里。”</p> <p class="ql-block">由“易”入“道”</p><p class="ql-block">老子把 《易》 中已经萌芽的辩证思想引入道论,而成为其哲学体系建构中重要的方法论。</p><p class="ql-block">关于 《老子》 同 《易》 的血缘关系,历来的研究者多次提到过。宋人邵尧夫曰:‘老子得易之体,留侯得易之用。’这里所谓‘老子得易之体’,画龙点睛地揭示了 《老子》 对 《易》 的继承关系。</p> <p class="ql-block">王博教授在《老子思维方式的史官特色》中论证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乃是由几百年史官文化蕴育而成,形成了稳定的思维特征,如“推天道以明人事” “辩证思维”和“侯王中心的思考方式”,而这些特征也体现在《易》之中。</p><p class="ql-block">李中华教授指出:老子作为一位有创见的哲学家,他提出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并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原变化......而先秦,在哲学上可供老子吸收的资料,除《周易》古经外,其余如《诗》《书》《礼》《乐》等材料都与哲学思维相距较远。</p><p class="ql-block">《周易》古经朴素的辩证思维和老子哲学中丰富的、自觉的系。</p> <p class="ql-block">引“道”入“易”</p><p class="ql-block">在中国思想史上 ,《老》 《易》 并称。这不仅因为 《老》 《易》 有着相同的研究对象、许多共同的概念范畴,而且因为 《易经》 是老子学说的源头,而老子学说又极大影响了 《易传》 作者,使之成功地把卜筮学之书改造为哲学人文著作。</p><p class="ql-block">李中华</p> <p class="ql-block">2,老、易的思想特点</p><p class="ql-block">《易·系辞》中重要的哲学命题几乎多属于道家学派,如形上之道与阴阳、刚柔、太极、 无为、精气、变通、常、无常、神明、幽明、洗心、知几等范畴,全出自老庄典籍,而为道家自然观中的特殊用词。</p> <p class="ql-block">3、价值理念与生命气质</p><p class="ql-block">《周易》坤卦“利牝马之贞”——老子尚雌崇牝观念之渊源。</p><p class="ql-block">“牝”的原意为“雌” “母”。《周易》古经中“牝”字两见,一处是《坤卦》卦辞“利牝马之贞”,另一处是《离卦》卦辞“畜牝牛,吉” ,皆为“牝”字原意。</p><p class="ql-block">在《老子》一书中,“牝”字五见, 除了五十五章“牝牡之合”的“牝”作“雌雄”之“雌”解,其余均有其哲学意涵。老子将“牝”高度哲理化,进而可作为老子哲学最具代表性的概念。</p><p class="ql-block">《老子》中的 “牝” 字:</p><p class="ql-block">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北之门,是谓天地根。(六章) </p><p class="ql-block">天下之交,天下之牝。北常以静胜牡。(六十一章) </p><p class="ql-block">未知牝牡之合而作 。(五十五章) </p><p class="ql-block">“玄牝” ,是化生天地万物之本源,微妙的母体也是道体的写状,道生天地万物,因其不可思议的生殖力,故命名为“玄牝”。</p><p class="ql-block">“天下之牝”,是指谦下不争、厚德涵容。“牝常以静胜牡” ,强调其静定与涵容。</p> <p class="ql-block">红山女神是红山文化晚期(约5500年前)在中国辽宁省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出土的泥塑女性头像,属新石器时代祭祀遗存。该头像发现于1984年考古发掘说存在关联,推测其可能反映史前地母征,现存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部中,为真人尺寸,面部呈蒙古人种特分学者认为炼铜痕迹与“女娲补天”传神崇拜。</p><p class="ql-block">考古学家苏乘琦将该遗址定位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实证,并将女神像称为“中华民族共祖”。</p><p class="ql-block">《老子》书中“母”字七见,其中主要表现为“万物之《坤卦》整体柔中寓刚的女性气质,这也是《老子》一书所蕴含母” “贵食母”“天地母” “天下母”,皆喻指化生万物并滋养万物的“道”,另有一处“有国之母”,譬喻能够保有邦国的根本之道。可见,“母”有“育”“养”“护佑”之功,总的来说,即是“慈”。</p><p class="ql-block">王博教授在《老子与夏文化》一文中论证指出,从《老子》书来看,老子对道的描述之背后正有着那位创世女神女娲的影子。老子常用始、母来指称道,而始和母皆为称呼女性之词(《说文》:“始,女之初也”)。</p><p class="ql-block">女娲创世神话体现了华夏先民最初的世界观,《老子》在其对道的阐述中吸收了创世神话的因素,以“她”来喻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赋与了</span>《坤卦》中的“牝马”含有母性因素的典型气质。</p> <p class="ql-block">李中华教授认为:由“牝”到“雌”,由“雌” " 到“母”,牝一雌一母三位一体的概念,终于成为老子哲学的基石。由牝、雌、母的象征意义,必然引发出“不争”“生”等一系列重要哲学范畴,标志在其哲学中抽象出属于牝、雌、母本质属性对牝、雌、母的本质属性之追求。于是,老子沿着这“虚” “静” “柔” “素” “谦” “俭” “顺”,标志着《老子》哲学体系的完成。</p> <p class="ql-block">三、《易》《老》跨越时空的智慧对话</p> <p class="ql-block">《易经导读及译注》的解读体例与特色</p><p class="ql-block">一、译注赏评-《周易》古经普及本解卦体例</p><p class="ql-block">二、以经解经-探寻古经蕴含的上古遗风</p><p class="ql-block">三、从未显到显题—钩沉古代哲学思想与人文意识的发展脉络</p><p class="ql-block">四、引易入道一一揭示《易》、《老》内在学脉关联</p><p class="ql-block">五、 一源双流一一从《周易》古经的视角观照道、儒两家的思想起</p><p class="ql-block">六、易趣天真一一关注和引用更新的研究成果</p><p class="ql-block">《易经导读及译注》这本书的着眼点,在于探寻《周易》古经原貌,钩沉哲学思想与人文意识从未显题化到显题化的发展脉络,揭示《易》、《老》内在学脉关联。同时,对卦、辞中明显的儒家思想及其他学派思想也郑重地进行赏析和讨论,同时也颇为关注考古新材料有关成果的议题,在适当的章节予以引用和讨论。</p><p class="ql-block">该书的文笔力求简洁,不作繁杂冗长的训诂和引用。</p> <p class="ql-block">《易经导读及译注》六十四卦解卦体列</p><p class="ql-block">一、导读</p><p class="ql-block">二、原文</p><p class="ql-block">三、注释</p><p class="ql-block">四、译文</p><p class="ql-block">五、赏析与点评</p> <p class="ql-block">例1,乾卦</p> <p class="ql-block">乾卦在六之后,还有一“用九”,汉帛本作“迥九”, 即“通九”,如此就可将乾卦各交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 </p><p class="ql-block">起动,如此“周行而不殆”,往复生生,无始无极,是谓“群龙无首,吉”。</p><p class="ql-block">分为三个环节:</p><p class="ql-block">初—一上—一通。 </p><p class="ql-block">“初”是事物的初始状态, 《老子》 中的“始、首”与之相应,是毫末、累土、足 下(六十三章):“二、三、四、五”是中间过程, 是量变的积累,由量变向质变趋近,根据时和位,既需雕琢损 益,亦当“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既不应躐等冒进,也不应执滞失时;“上”是物极必反的阶段, 《老子》 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p><p class="ql-block">“通”则标志着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终点和第二个循环周期的始点,是新的“初” 较,老子思想的“观妙” “观徼” “观复” “复归于朴”、“反者道之动”等哲学思考,与 《易》 道的大化周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赏析与点评】</p><p class="ql-block">一、“利牝马之贞”——老子尚雌崇牝观念之渊源</p><p class="ql-block">“牝”的原意为“雌”、“母”。</p><p class="ql-block">《周易》古经中“北”字两见,一处是坤卦卦辞“利牝马之贞”,另一处是离卦卦辞“畜牝牛,吉”,皆为“牝”字原意。</p><p class="ql-block">在《老子》一书中,“北”字五见,除了五十五章“牝牡之合”的“牝”作“雌雄”之“雌”解,其余均有其哲学意涵。老子将”高度哲理化,进而可作为老子哲学最具代表性的概念。</p><p class="ql-block">二、“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一一符合殷周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卦辞中说到“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往西南方向会赢利,往东北方向就会破财,这是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周易》本为卜筮之书,卦辞是古代卜筮之官对卜筮所得卦兆进行解释之辞, 并且把占过的事和结果记下来,以便年底复查占验多少,经年累月,便有大量的卜筮之辞积累下来。</p><p class="ql-block">李镜池先生指出,卦交辞的材料,大部分是周民族还在从游牧到农业时代的记录。我们看到,坤卦所描绘的整个画面是商旅之人行走在广表的大地上,长途远行去进行商旅贸易。这个场景的历史背景应在殷末周初,主人公是周人:“周人西南多友邦,跟随周武王伐纣的就有庸、 蜀、羌、、微、卢、彭、濮八国(见《书·牧誓》),多在周西南, 所以周人到西南各国去能赚钱。而在东北却有个强敌鬼方。殷周联军伐鬼方, 打了三年才战胜了它(见《既济》、 《未济》二卦)。到强敌处做生意,往往被人抢劫,所以会丧朋。“坤卦卦辞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三、“履霜,坚冰至”——察微杜渐</p><p class="ql-block">初六爻辞“履霜,坚冰至”的传统解释是:脚下踩到了霜,预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皆意指观察到事物发展的规律,发现机先示结着坚硬厚冰的严寒季节将要到来。喻指观察到事物发生的征兆,就可以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推测出将要出现的趋势。这种趋势“其端甚微,其势必盛”,因此,要提高警惕,谨慎行事,提前做好预防措施。</p><p class="ql-block">这个由现象而推导出的解释,有防微杜渐之意。对比这前后两种解释,可以看出从具象到抽象并逐渐哲理化的演进过程。老子引《易》入道,有“微明”之说(第三十六章),在第六十三章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之征兆,从而提前做出判断以决定行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直、方、大”——大地般的品格</p><p class="ql-block">六二爻辞“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以大地平直、方正、广大的品格特性来象征: 具备这样陶襟品格一书中一的人能够“不习无不利”。老子吸收《易经》坤卦中“直、方、大”的概念,并将其哲理化,体现在《老子》一书中。</p><p class="ql-block">大:《老子》以“大”名“道”: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大”是“道”的特征,呈现在逝一一远一 一反的全部历程中,包含了一切事物流转的规律性。</p><p class="ql-block">“大”形容“道”的潜(包括它的对立面)。生动地体现了“道”的广大包容,廓然大公。藏、化育、涵容、生成、总揽、 保全之功。书中有“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制无割、大方无隅、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大器晚成”等,是指以“道”之“大”包容了一切事物自身的所有部分</p><p class="ql-block">直:《老子》有关“平”“直”之言:“往而不害,安平泰”、 “直而不肆”、“大直若屈”、“枉则直”。平静安泰,无所伤害,是老子所希望的社会状态。使这种状态成为现实的过程中, 要正直而不放肆。最为正直者反而看上去好像是弯曲,弯曲之中有其坚定的正直。</p><p class="ql-block">《易》坤卦描述商旅之人行走在大地上,要到远方去做生意,人在旅途,要效仿大地的平直、方正、 广大,平直并不是说要像磨刀石那样坚硬平</p> <p class="ql-block">赏析与点评: </p><p class="ql-block">恬淡自然的农耕生活</p><p class="ql-block">小畜卦是写农业的一个专卦,该卦以恬淡简洁的笔触描述了古代农耕生活的片段,再现了三千年前一幅生动的生活场景。农耕有所收成主要依靠阳光、降雨和农人勤劳耕种。</p><p class="ql-block">卦辞“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农人在田间弯腰劳作,不时地直起身眺望天边,他看到在西郊的天空聚积了浓密的云,有经验的农人知道,云从西边起,雨一时落不下来。</p> <p class="ql-block">爻辞描述了在“密云不雨”的情况下,农人夫妇的印里收割的农作物放进车子里,拉着车子往回走。车子在路上出了享了一些给邻居,然后才进到自家。当农人夫妇的屋顶上冒起炊迹:在田地里劳作一天之后,农人夫妇要回家去了,他们把在田故障一—轮辐脱落了,夫妇俩为此争吵了几句,但很快就又重归于好,继续拉着车子回家。回到村子里,夫妇俩把自己的收获分烟的时候,雨下来了。不久,雨停了。夫妇俩商量着还可以拉着车子再出去拉一些东西回来,但天已经黑下来了,清爽的月亮升起来,又大又亮,接近于满月,他们于是进行了占卜,结果显示妇女夜晚不宜出去,丈夫也不能在这样的夜晚出去了,否则可能有凶险。农人夫妇于是在月光下安静地守在家中。</p><p class="ql-block">小畜是充满田园生活气息的一个卦,天地之间云行雨施,月升日落,先民在天地间劳作、生活,休养生息,淳朴自然,千年如此。</p> <p class="ql-block">贲卦第二十二</p><p class="ql-block">离下艮上</p><p class="ql-block">责:亨,小利有攸往。</p><p class="ql-block">初九:责其趾,舍车而徒。</p><p class="ql-block">六二:责其须。</p><p class="ql-block">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p><p class="ql-block">六四:责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p><p class="ql-block">六五:贵于丘园,束帛戋戋,客,终吉。</p><p class="ql-block">上九:白责,无咎。</p> <p class="ql-block">赏析与点评</p><p class="ql-block">一、迎亲的队伍装扮一新 </p><p class="ql-block">从古经的本义来看,贲卦所展示的是一位新郎带着迎新的队伍去迎接新娘的场景。卦辞言进行贲饰可以亨通,但责饰对于前往迎亲起到的作用只是小有利—起重要作用的还是在于新郎及其家族的诚意。 </p><p class="ql-block">贲卦的六个交描述了迎亲的全过程: 初把脚打扮一番,不乘车而徒步,描写迎亲队伍里年轻的人们充满了活力与喜悦。六二交修饰胡须,描写迎亲队伍里年长者也要修饰一番。九三交描写整个迎亲队伍已装饰得光鲜亮丽, 可以向远处出发了。六四描写文饰美好的新郎与亲族伙伴们骑着白马奔驰在原野上,青春飞扬, 他们不是来抢婚,而是来求婚迎亲的。六五爻,来到新娘家族修饰一新的庄园里,新郎献上五匹丝帛的聘物, 显得有些吝啬,不够豪华,但女方更看重新郎的真诚和美好的品格,对于聘礼并不介意, 最终吉利。上九爻,新郎迎聚了新娘回去成亲,新娘的装扮也不追求华美,而是装饰得洁白素雅,如清水芙蓉般美丽,没有咎害,迎亲顺利成功。</p> <p class="ql-block">二、白贲无咎</p><p class="ql-block">以上是以古经本义来读贲卦,如果结合《易传》来读,就会看到是小有利于前往,不能依靠文饰做大事。其象征义,反映了古人的审美观,其中有着对于文与质的辩证思考,透显出更深层的意蕴:贲卦卦辞表示,占得此卦是可以享通的,但只的《贲》卦最后用白贲’结束的深意所在。前人诗日:'一语天然九的“白贲,无咎”,是返归于本色,洗尽铅华,贲极而复于无色的</p><p class="ql-block">贲卦六四爻辞“白马翰如”,就是讲事物纯洁无伪的底色,提倡“一切喧哗躁动必复归于平静,所有浮夸艳饰终会‘打回原形,只保有其天然之美。六五爻“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如果呢?爻辞说,不如退去那些多余的文饰,以诚以俭,活出本真,朴素自然地生活,这样虽然看上去有些“吝”,不够豪华,但是却可以有返朴归真,回复本我,才得长久,才可免灾祸。这就是以彩饰为义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和‘白贲’的道理正一脉相通。”上我们把人生当作自己的丘园的话,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文饰这座丘园得“终吉”,这是因其具有了真和善,因而是内在沉静笃实之美。</p> <p class="ql-block">例6,泰卦</p> <p class="ql-block">一、小往大来</p><p class="ql-block">泰卦卦辞“小往大来”蕴含着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包含了对立统一的因素,“往、来”是事物变换的流动状态,暗含着规律性。如果以自身当下为立足点,《易》的发掘继承,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站在他自己的时代高度,用他自己所小的(不好的、少的)离去,大的(好的、多的)到来,这就叫作吉利。当泰卦与后面随之而来的否卦并读时,就会看到否卦卦辞与泰卦相反:“大往小来” 对人而言,否卦的阶段就是不吉。但如果整体来看,把这两个阶段放在一个时间周期中去看,便形成一个循环,吉或凶是阶段性的。老子将之描述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第五十八章)“老子对具有的抽象思维水平,对《易》提供的辩证思维的原始胚胎,进行了去粗取精的再创造,因而《老子》同《易》比起来又有自己独特的体系和风格。</p> <p class="ql-block">《老子》 认为道是动体,它“周行而不殆”地运转着,循环往复,永不止 息。万物的运行变化皆由道的运行规律性所决定,由此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span style="font-size:18px;">律,有往有来,老子将道恒动的规律性提升为“常”的重要哲学概念:“致虚 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第16章)如老子所观,泰卦和 </span>否卦中的大小往来,无非是处在“并作”或“归复”阶段过程中的运动,人之 <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在于“知常”,因而不“妄作”,循道而行。 </span></p> <p class="ql-block">《归藏易》是以坤乾为序次,《周易》的泰卦保留并体现了《归藏易》尚坤的精神特质,“阴乘阳”、“柔乘刚”称为泰,它所直接启发老子的即是“知雄守雌”、“静胜躁”、“牝胜牡”等以柔克刚、“往而不害,安平泰”的哲学思考和价值理念。</p><p class="ql-block">老子的大致规模和架构。对《易》的哲学提升,在总体上奠定了以后《易》学的基本精神,范畴了后来《易传》老子的辩证思想方法上承《易经》,天道观(自然观)下启《易传》。</p> <p class="ql-block">“象帝之先”——从“帝”到“道”的转变</p><p class="ql-block">大有卦九三爻辞说:“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这其中的“天子”,即是指“上天之子”。</p><p class="ql-block">“天子”的概念反映了天命思想。殷周统治者把其建立国家政权的原因归结为“天”或“上帝”的命令,说自己是遵照天命来统治人民的。</p><p class="ql-block">“天”、“上帝”等超自然的力量,被当作宇宙的至高无上的主宰,而地上的国王、帝王,则被看作“天”、“上帝”的儿子,称为“天子”。“公用亨于天子”,即指诸侯来朝贡天子,献物助祭。而“天子”作为“天”的儿子,代表着“天”的意志,执行“天”的命令,是地上最高统治者,四方诸侯都要向天子朝贡,这是对天意的忠诚。“天子” 受“天”的保佑,因此是吉而无所不利的。</p> <p class="ql-block">例8,中孚封</p><p class="ql-block">卦名的“中”表示内在、内心,“孚”表示征验、征兆、信验。“中孚”即内心有所“信”,与外界相应而有所“验”。信验是双方互动的,内与外的沟通相应,人与天的感而遂通,其表现为诚而有信,有所征验。在中孚卦的卦辞、爻辞中,更是出现了多重画面:豚鱼、鸣鹤、 其子、得敌、鼓、罢、泣、歌、月几望、马匹亡、翰音、登天,一层层的画面与意象、隐喻与象征,使得整个卦意象层出,美不胜收,仔细品味,会发现这些意象皆围绕着一个主题,即中孚,信验感通,信而验,感而通。</p> <p class="ql-block">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p> <p class="ql-block">我比较认可这种推介方式,导读能够让我走进先秦诸子,迈向理性读经的捷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