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秋阳斜照,我走过那面红墙,忽然被一树金黄撞了满怀。银杏叶在光里通透如琉璃,像是把整个秋天最浓烈的色彩都收拢在了枝头。墙是旧的,带着岁月的沉静,屋檐微翘,一抹青绿勾勒出古意的轮廓。风未起,叶未落,可那一片片黄却仿佛已在纸上晕染开来,像是一幅未完成的工笔画,正等着时光落笔。</p> <p class="ql-block">这树银杏年年都开得不管不顾,仿佛知道自己的美是短暂的,便索性倾尽所有。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叶片,洒下斑驳的光影,红墙成了画布,那一簇簇金黄便是最灵动的笔触。我驻足,不是为了拍照,而是怕惊扰了这一刻的宁静——像是听见了秋天在低语,用叶脉的纹路,用光影的节奏,写一首只属于中国的诗。</p> <p class="ql-block">有风掠过时,几片叶子轻轻垂首,像是行礼,又像是告别。阳光依旧慷慨,把每一片叶都镀上金边,连屋檐下的阴影也染上了暖意。红与黄的碰撞并不喧闹,反倒透出一种沉静的庄严,像是庙堂前的钟声,不响于耳,却回荡在心。我忽然明白,这哪里是寻常的秋景?分明是岁月在建筑与自然之间,搭起的一座桥。</p> <p class="ql-block">风来时,叶子摇曳,光也随之跳动。那一瞬,整面墙仿佛活了过来,金黄的笔触在红纸上流动,像是有人正用看不见的笔,一笔一笔勾勒着季节的轮廓。屋檐的绿角翘起,像是画框的边,把这一幕牢牢框住。我站在画外,却仿佛已被卷入画中——成了那个偶然闯入秋日长卷的过客,脚步轻,心却沉。</p> <p class="ql-block">这景致看久了,竟生出几分熟悉。不是因为见过,而是因为它太像记忆里的某个片段:老城、深巷、古寺的墙角,总有一树银杏,在秋天最浓时,悄然绽放。它不争春,不恋夏,只等秋意深了,才肯把一身金黄献给世界。而红墙,始终沉默地立着,像一位老友,年年为它铺纸,等它落笔。</p> <p class="ql-block">某天,我走近细看,才发现屋檐下竟藏着彩绘的纹样,飞禽走兽,云气缭绕,与银杏叶的朴素相映成趣。那一瞬间,我仿佛看见了两种美的对话:一种是人工的精巧,一种是自然的磅礴。而银杏叶,不争不抢,只是静静垂落,用最简单的形态,完成了最动人的表达。这不正是中国式的美吗?含蓄,却有力;朴素,却惊艳。</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簇金黄,在阳光下几乎要燃烧起来。红墙依旧,屋檐依旧,可每一年的银杏,却又似不同。或许不是树变了,是我看它的心境变了。少年时只觉美,中年才懂静,如今再看,竟品出几分禅意——繁华落尽之前,先有一场盛大的告别。而这场告别,被红墙默默接住,被屋檐轻轻托起,成了季节里最温柔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微风再起,光影斑驳地洒在石阶上,像碎金,也像旧梦。我抬头,看银杏叶在风中轻舞,阳光穿过叶隙,洒在脸上,暖得让人想闭眼。可我不敢,怕一眨眼,这画面就换了季节。这一刻,我忽然想,若真有“最中国的秋”,大概就是这样的吧:有墙,有叶,有光,有静,还有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属于故土的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