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贵阳天主教堂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中期,其发展历程见证了天主教在贵州的传播。</p><p class="ql-block">今天出发去参观天主教堂,早餐后,约了车,省去查找公交的麻烦,毕竟这不是自家的领地对吧,嘿嘿😁。</p><p class="ql-block">下图为贵阳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车到达目的地,下车后看到四面的环境有点懵,这应该是个老城区,高楼不少,就是看不见教堂⛪️的尖顶,只好问下路人,往回走了十来米,才在一条巷子里看到了教堂。</p><p class="ql-block">下拼图左图是进入教堂的巷子口,看到这些高楼林立的,能看到教堂尖顶嘛。</p> <p class="ql-block">资料介绍,教堂最初由法国传教士于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修建,后因战火损毁。现存教堂为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重建,具有超过150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作为贵州天主教教区的主教座堂,它曾是贵州天主教活动的中心,见证了近代西方宗教在西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教堂整体为哥特式建筑,尖顶拱窗和彩色玻璃窗体现了欧洲风格,同时融入了部分本地建筑元素,如青砖外墙与中式雕刻装饰,形成中西合璧的特色。</p><p class="ql-block">下拼图是走进教堂,里面应该能容纳百把人吧,因不是礼拜时间,来的基本是游客,但素质都不错,静静的,没有大声喧嚣。</p> <p class="ql-block">教堂被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是贵阳重要的历史遗迹和城市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下拼图是教堂外观</p> <p class="ql-block">从教堂出来发现旁边一个巷子为涂鸦巷,我俩就顺着小路直走,结果非常失望,一条巷子没几副涂鸦画。</p> <p class="ql-block">走到头才看到有个小牌坊,上面写的是“虎门巷”,为贵阳市百条巷子之一。</p> <p class="ql-block">出来后,搭乘公交车直奔下一个目的地:阳明祠。(公交车线路是朋友发现可直达,那就不用约车,嘻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贵阳阳明祠是为纪念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阳明先生)而建的祠堂 。</p><p class="ql-block">王阳明于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被贬至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在此悟出“知行合一”的心学要旨,对贵州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下拼图为阳明祠正门</p> <p class="ql-block">阳明祠并非单一建筑,而是由阳明祠、尹道真祠、扶风寺三组古建筑共同构成的环境清幽的风景区,清代学者郑珍曾以“插天一朵青芙蓉”赞美其景。</p><p class="ql-block">下拼图可看到有二级台地,大树参天,环境不错</p> <p class="ql-block">阳明祠位于贵阳市城东扶风山南麓,与扶风寺、尹道真祠共处,占地约437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下拼图走进阳明祠,在台地上有个照壁,上书“扶风”二字;下图是登上台阶后是一个小广场,拉了一张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最早的阳明祠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后历经迁建。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贵州巡抚庆保在修葺扶风寺时,于寺南开始新建阳明祠,后工程一度中断。至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由贵州提学使张輶主持续建竣工,祠址方定于扶风山。光绪五年(1879年)又经重修。</p> <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是享堂:这是阳明祠的核心建筑,为单檐硬山顶建筑。堂内供奉有王阳明汉白玉雕坐像,再现了先生谪居贵州时的沉思风貌。殿内还立有王阳明的朝服线刻像石碑等重要文物。</p><p class="ql-block">下拼图里王阳明汉白玉坐像就是在上图那殿堂里</p> <p class="ql-block">小广场继续往上一个台地是一联排建筑,有连廊相通,游廊护壁上嵌有诸多名家的诗文碑刻。</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就是阳明书院,去的时候没开门故不能进去参观。</p> <p class="ql-block">这一连廊还真长……</p> <p class="ql-block">王阳明于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被贬至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在此悟出“知行合一”的心学要旨,对贵州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知行合一”是其心学思想的核心命题之一。</p><p class="ql-block">王阳明(1472-1529)提出“知行合一”是为了纠正当时理学中“知先行后”的割裂倾向。他认为:“知”是行的出发点,包含行的意向;“行”是知的落实,也是知的完成。</p><p class="ql-block">例如,真正“知孝”必然表现为孝顺父母的行为,若仅空谈孝道而无行动,便是未知孝。</p><p class="ql-block">这一展厅展出王阳明在位期间的一些事迹</p> <p class="ql-block">脱离行动的“知”只是虚幻的理论(如未尝过苦瓜的人,无法真知苦瓜的滋味)。</p><p class="ql-block">脱离知的“行”则是盲目冲动,缺乏方向。在行动中深化认知(如通过侍奉父母体会孝的真义),在认知中指引行动,形成良性循环。</p> <p class="ql-block">“立业三不朽,千古一完人”是后人对王阳明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下拼图是阳明祠内右侧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下图都是登上二层楼往下抓拍</p> <p class="ql-block">阳明祠里不少人在此拍照,下拼图就是闲逛时抓拍的一些场景。</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阳明祠,就准备去来的时候在公交车上看到的远处古寺。来阳明祠时也遇上同酒店一起来避暑的姐妹们,因我与她们参观的目的不同(她们喜欢拍照,人也多,正好与我一起来的同学也喜欢拍照就留下了),与她们告辞,自己打车出发。</p> <p class="ql-block">打车到钻石广场,时值正午,找了家麦当劳进去解决肚子的问题。我这人比较好养,麦当劳、肯德基出门在外是经常光顾,个人感觉干净快捷,不喜欢耗时间,嘿嘿😁。</p><p class="ql-block">下拼图上图是黔明古寺正门;下图是对面临南明河的大牌坊</p> <p class="ql-block">资料显示:黔明古寺始建于明崇祯年间(约1628-1644年),亦有说法称其历史可追溯至元代。</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曾进行重建。清末战乱时,寺院一度被士绅占据改为“舒家祠堂”。直至1932年,经广妙法师依据出土的重修碑记提起诉讼,寺院才得以归还并恢复原名。</p><p class="ql-block">下拼图是进入寺内</p> <p class="ql-block">登上台阶上了一个台地就看到分立两侧的钟楼、鼓楼及中间端坐弥陀佛的石屏。</p> <p class="ql-block">近代,太虚法师、虚云老和尚等佛教大德曾在此讲经说法。《海潮音》月刊在抗战期间也曾迁此发行。寺院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严重破坏,1978年后由政府拨款修缮,重现光彩。</p> <p class="ql-block">黔明古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p><p class="ql-block">主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大雄宝殿、大悲阁(观音阁)和藏经楼。大雄宝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两旁立有阿难、迦叶尊者及十八罗汉。大悲阁内供奉千手观音菩萨像。藏经楼珍藏有《中华大藏经》《敦煌大藏经》等珍贵经典。</p> <p class="ql-block">黔明古寺现在是贵州省佛教协会和贵阳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同时也是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p> <p class="ql-block">贵阳黔明古寺集悠久历史、佛教文化、古建艺术于一体,深藏于都市繁华之中。想要去的朋友在钻石广场下车很快就能找到路边的标志牌。</p><p class="ql-block">下拼图是通过大牌坊到达南明河边,所看到的景色,另外沿着南明河的人行栈道左走可以直达甲秀楼哦。</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大牌坊下面,南明河边的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今天又是收获满满的一天,参观完回到钻石广场乘坐熟悉的九路车回酒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