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年来,宣称“纯中药配方”却非法添加西药成分的假药案件屡见不鲜。这些产品利用公众对传统中医药的信任,通过隐蔽手段掺杂化学药物,以夸大疗效,不仅欺骗消费者,更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风险。本文结合典型案例、科学数据及监管报告,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典型案例与非法添加模式</p><p class="ql-block">1. “雪山追风散”与吡罗昔康添加</p><p class="ql-block"> 如最高检2025年公布的案例所示,李某甲等人在中药粉末中添加吡罗昔康(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宣称其可治疗风湿、胃病等十几种疾病。吡罗昔康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长期滥用可能导致胃肠道出血、肾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p><p class="ql-block">2. 常见非法添加的西药成分</p><p class="ql-block"> · 降糖类中药:非法添加格列本脲、二甲双胍等,如2022年广东查处的“消渴丸”假药案。</p><p class="ql-block"> · 降压类中药:添加硝苯地平、卡托普利,如北京某“天然降压胶囊”检测出化学药物成分。</p><p class="ql-block"> · 减肥类中药:添加西布曲明、芬氟拉明,这些药物因心脏毒性已被多国禁用。</p><p class="ql-block"> · 壮阳类中药:掺杂西地那非(万艾可成分),易与硝酸酯类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低血压风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科学风险:中西药混合使用的隐患</p><p class="ql-block">1. 剂量不可控与毒性积累</p><p class="ql-block"> 西药成分的添加未经科学配比,患者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服用,可能因过量导致中毒。例如,格列本脲过量可引起低血糖昏迷,吡罗昔康长期使用增加胃黏膜损伤风险。</p><p class="ql-block">2. 药物相互作用</p><p class="ql-block"> 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可能增强毒性或降低疗效。例如,甘草与吡罗昔康联用可能加剧水钠潴留和高血压;银杏叶与华法林同用会增加出血风险。</p><p class="ql-block">3. 掩盖疾病真相</p><p class="ql-block"> 非法添加的西药可能暂时缓解症状,但会延误真正疾病的治疗。例如,添加糖皮质激素的“抗风湿中药”可暂时止痛,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库欣综合征和骨质疏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监管数据与学术研究</p><p class="ql-block">1. 抽检结果与流行病学调查</p><p class="ql-block">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在《2023年药品质量公告》中指出,中成药非法添加西药成分占假药案件的34%。《中国药学杂志》2024年一篇研究显示,市面“纯中药降糖产品”中,15%检出格列本脲,部分样品含量超过临床剂量上限。</p><p class="ql-block">2. 检测技术挑战</p><p class="ql-block"> 非法添加药物常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等技术检测,但造假者通过微囊包裹、改变分子结构等手段规避检测,增加监管难度。</p><p class="ql-block">3. 国际视角</p><p class="ql-block">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传统医学安全监测指南》中强调,中药与西药混合制剂需严格标注成分,并建议各国建立传统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系统。美国FDA多次警告“中药掺西药”产品,如2024年对一款含西布曲明的减肥茶发出全球预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治理建议与公众教育</p><p class="ql-block">1. 强化监管与惩处</p><p class="ql-block"> · 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中药原料溯源系统,实现生产流程透明化。</p><p class="ql-block"> · 加大对“线上销售+隐蔽生产”模式的打击力度,参考最高检案例中对李某甲等人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的判决。</p><p class="ql-block">2. 科学普及与公众意识</p><p class="ql-block"> · 宣传“中药非万能”理念,强调辨证施治的原则。国家卫健委《居民合理用药指南》指出,消费者需警惕“速效”“包治百病”等宣传用语。</p><p class="ql-block"> · 鼓励通过正规医疗机构获取中药,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民间配方”。</p><p class="ql-block">3. 行业自律与标准制定</p><p class="ql-block"> 中医药行业协会应推动《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标准》修订,明确禁止未标注西药成分的混合制剂,并加强企业飞行检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纯中药掺西药”的造假行为不仅违背医学伦理,更危及公众健康。只有通过科学监管、技术进步与公众教育的多维度努力,才能重塑对中医药的信任,保障用药安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1.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2023年药品质量公告》.</p><p class="ql-block">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Guidelines on Safety Monitoring of Herbal Medicines.</p><p class="ql-block">3. 《中国药学杂志》. (2024). 中成药非法添加化学药物检测与分析.</p><p class="ql-block">4. U.S. FDA. (2024). Warning on Adulterated "Natural" Weight Loss Products.</p><p class="ql-block">5. 最高人民检察院. (2025). 检察机关惩治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典型案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