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银杏的悖论:当“濒危”沦为装饰,法律何以沉默?</p><p class="ql-block">漫步在松江新城与大学城,银杏的黄叶如金毯铺展,美得令人窒息。然而,这绝美背后却藏着老倪的困惑:银杏明明是濒危物种,为何在这里泛滥成景?那些矗立在中央公园草坪上粗壮如史书的老银杏,又如何“流浪”至此,孤寂立于草坪仅仅是为了给头头脑脑们“赏心悦目?这浪漫的“白果树”,实则是自然与法律的双重悲剧。</p><p class="ql-block">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野生银杏(Ginkgo biloba)作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严禁非法采伐、毁坏或交易。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亦将其列为濒危物种,因其野生种群仅存于中国少数山区,且繁殖困难——种子依赖动物传播,而现代生态已切断这一链条。然而,法律保护的矛头直指“野生”基因库。我们眼前的行道树,实为人工克隆的“园艺复制品”,基因单一化使其失去生态价值,仅存观赏功能亦无可非议。这些树木多来自苗圃或历史移植,虽受《城市绿化条例》管理,但“濒危”之名早已在刀斧与移植中被掏空为符号。</p><p class="ql-block">我老倪的疑惑,应直指那些罔顾法律的牟利之徒!他们以“绿化”之名,行掠夺之实:深山中的百年甚至千年的野生银杏被连根掘起,冠以“景观工程”的遮羞布,成为某员政绩的装点。这些树木的“迁移”,实则是生态的凌迟——每一棵古树的背后,是原始栖息地的永久创伤。更讽刺的是,牟利者以法律漏洞为盾牌:人工栽培的银杏不受濒危条款制约,于是盗伐者伪造“人工繁育”证明,将野生巨木洗白为“合法商品”。在权力与资本的合谋下,自然遗产成了标价的古董,而法律却如钝刀,斩不断利益的黑手。</p><p class="ql-block">不得不的反思:银杏的孤寂是人类的自毁!那些银杏的“凄凄惨惨”,实为人类傲慢的写照。它们被囚禁于草坪,失去传粉的兽、共生的菌,成了文明社会的精致标本。老倪踏过的落黄,并非诗意,而是野生基因库凋零的挽歌。若法律继续纵容“假绿化之名,行破坏之实”的闹剧,当最后一株野生银杏在锯斧下沉默时,人类手中的判决书,也将是自己的墓志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