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一 案例背景</span></p><p class="ql-block"> 某年9月,正值新大一的小任刚刚踏入大学校园。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省份,陌生的习惯和陌生的风土人情,她感到了莫大的无助。面对不太熟悉的同学,她总是偷偷躲在宿舍里面想家。在竞选团支书之前,也是因为害怕偷偷躲在角落里紧张的发抖,害怕自己在陌生的环境里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中,自信心逐渐被消磨。室友在劝说无果后,将此情况报告给了辅导员,并寻求帮助与支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 案例分析</p><p class="ql-block">(一)原因分析</p><p class="ql-block"> 不习惯陌生城市。初入大学的,背井离乡,第一次离开父母的无助所带来的感情层面的压力,成为一个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 快速适应学校生活的需求。初离父母的情结本就引发无助,适应学校生活进一步加深了慌乱。</p><p class="ql-block"> 社会支持缺少。小任处于一个陌生的城市中,缺少朋友,无法向朋友倾诉困扰,且并未向老师及时寻求帮助。导致无助感加深,进一步影响自信心。</p><p class="ql-block">(二)状态评估</p><p class="ql-block"> 归属感缺失与孤独感:脱离原有的亲友圈,在新环境中难以建立深度连接。</p><p class="ql-block"> 文化冲击与适应压力: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气候、饮食、交流方式都可能带来压力。</p><p class="ql-block"> 独立生活能力的考验:需要独自处理起居、财务、人际关系等,容易产生无助感。</p><p class="ql-block">(三)干预难点</p><p class="ql-block"> 学生往往认为“想家”是软弱、不成熟的表现,从而刻意隐藏情绪,强颜欢笑。他们可能在人前活泼,人后孤独,导致老师难以察觉。</p><p class="ql-block"> 老师身兼双重角色——关怀者(疏导)和管理者(纪律、学业要求)。当学生出现因心理问题导致的学业下滑或违纪行为时,老师若单纯以管理角色处理,会加剧学生的心理压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 解决问题思路与方案</p><p class="ql-block">(一)解决思路</p><p class="ql-block">1.营造“班级家”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老师在教室或公共区域设置“心愿墙”、“照片墙”,展示学生家乡风物和集体活动照片,让小任感到归属感。</p><p class="ql-block">2.变“被动等待”为“主动识别”</p><p class="ql-block"> 老师通过宿舍长、班干部、科任老师等多渠道了解小任的情况。</p><p class="ql-block">3.建立信任与有效沟通</p><p class="ql-block">第一步:以关怀和肯定开场</p><p class="ql-block">第二步:探讨问题,倾听为主</p><p class="ql-block">第三步:给予希望和具体支持</p><p class="ql-block">(二)解决方案</p><p class="ql-block">1.提供支持——实际帮助与资源链接</p><p class="ql-block"> 解决实际问题:很多时候,心理压力源于实际困难。</p><p class="ql-block"> 生活不惯:介绍学校周边的家乡风味餐馆,或提供一些生活小贴士。</p><p class="ql-block"> 人际矛盾:协调宿舍关系,教授沟通技巧。</p><p class="ql-block">2.做好家校沟通的“桥梁”而非“传声筒”:</p><p class="ql-block"> 与家长沟通时:要客观描述现象和行为,而不是给学生“贴标签”。重点表达“我们都很关心她,希望能一起帮助她度过这个适应期”,与家长形成同盟。</p><p class="ql-block"> 保护学生隐私:未经学生同意,不将其透露给心理咨询师的细节随意告知家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 经验启示</p><p class="ql-block">(一)表象之下,必有根源——从“管理行为”转向“理解需求”</p><p class="ql-block"> 做“侦探”而非“法官”: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怀着好奇心去探寻“他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急于扮演裁判去评判“他这样做不对”。在工作和管理中,对待下属或同事的问题,同样需要这种根源思维。</p><p class="ql-block">(二)关系是所有支持的基石——先连接,后纠正</p><p class="ql-block"> 共情先于说教:永远先回应情绪,再处理事情。一句“我看得出你很难过/很愤怒,这一定很不容易”是打开心门的钥匙,远比“你不应该这样想”有效。这在亲子、夫妻沟通中同样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三)系统大于个人——构建支持网络而非单打独斗</p><p class="ql-block"> 做资源的“连接器”:你的角色不一定是所有问题的直接解决者,但可以是通往解决方案的“桥梁”。清晰地了解可用的专业资源(心理咨询、职业指导、社团活动等)并善加引荐。</p><p class="ql-block">激活同伴支持:很多时候,来自“同类人”(同学、同事、朋友)的支持比自上而下的关怀更自然、更有力。创造平台和环境,鼓励支持系统的自然形成。</p><p class="ql-block">(四)赋能优于替代——授人以渔,激发内在力量</p><p class="ql-block"> 引导对方自己思考解决方案。这比直接给出答案更能培养其成就感和自主性。</p><p class="ql-block">庆祝微小进步:将大目标分解,及时肯定每一个小小的努力和进步。这能帮助对方重建自信,看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