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境行(十六)腾冲龙江大桥和松山抗战纪念馆2025.10.

云横西岭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龙江大桥还裹在薄雾里,桥身横跨深谷,像一条钢铁巨龙静卧于山林之间。桥塔高耸,上面清晰写着“龙江大桥”四个大字,在微光中格外醒目。钢索如琴弦般整齐排列,从塔顶斜拉而下,撑起整座桥的骨架。桥下绿意翻涌,树木层层叠叠铺向远方,山峦轮廓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有车缓缓驶过,也有行人驻足拍照,桥面虽不喧嚣,却透着一股生机。我站在桥头,风从山谷吹来,带着湿漉漉的凉意,也带来了这片土地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再走近些,大桥的气势愈发震撼。白色的桥塔直插云天,斜拉索在灰蓝的天空下划出利落的线条,像无数支箭蓄势待发。云层厚重,却不压抑,偶尔有阳光从缝隙洒落,照亮桥面一瞬,也照亮了山谷中那一片葱茏。一辆小车驶过,身影在桥上迅速变小,仿佛被这宏大的结构吞没。桥边飘着一面红得耀眼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像是在提醒我们: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是穿行于险峻之上的现代奇迹,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我特意走近桥塔,仰头细看。洁白的塔身坚固挺拔,钢索从顶端对称延伸,如蛛丝般精准地锚定在桥面上。蓝天澄澈,几朵白云悠闲地浮着,阳光打在塔身上,泛出金属与混凝土交融的冷光。这一刻,工程的冷峻与自然的柔美奇妙地融合在一起。我伸手轻触塔基,那坚硬的质感仿佛在诉说建造时的千锤百炼——这不只是连接两岸的通道,更是通往腾冲深处的一道门。</p> <p class="ql-block">离开大桥,我们驱车前往松山抗战纪念馆。山路渐行渐高,雾气悄然升起,像一层轻纱笼罩着整片山林。一座纪念碑在雾中矗立,红石基座斑驳却庄严,石柱直指苍穹,仿佛在无声呐喊。我们散落在周围,有的静静凝视,有的举起相机,动作轻缓,生怕惊扰了这片沉睡的记忆。有人站在不远处的大桥观景台前合影,笑容明亮,与这肃穆的山林形成微妙的对照——历史与当下,在这一刻悄然交汇。</p> <p class="ql-block">再往深处走,雾更浓了。我们停在一条小径前,面向一块古老的石碑。高大的树木环绕四周,枝叶在雾中模糊成影,仿佛时间也被这湿气凝固。没有人说话,只有风穿过林间的细微声响。我放慢脚步,也站定片刻。那石碑上刻着什么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份静默中的敬意——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对和平的珍视。</p> <p class="ql-block">忽然,一抹鲜红撞入眼帘。林间横挂着一条红底白字的横幅:“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英烈永垂不朽”。它被绑在两棵大树之间,颜色在绿与灰的背景下格外刺目,像一道不会愈合的伤疤,也像一束永不熄灭的火光。雾气在它周围流动,仿佛英灵低语。我站在那儿,久久未动。这山、这林、这桥、这碑,原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共同织成了一张记忆的网,网住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是一段石阶。我们拾级而上,脚步轻缓,像在进行一场无声的仪式。台阶两侧绿植茂密,标识牌上写着“松山战役遗址”几个字。雾气中,人群的身影模糊而肃穆,有人背着包,有人低头沉思。这里没有喧闹,只有脚步与呼吸的节奏。我跟着队伍慢慢走,每一步都像踩在历史的回音上。</p> <p class="ql-block">下起细雨,雾更浓了。我和老哥撑着一把蓝伞,走在林间小径上,身影渐行渐远。湿漉漉的地面映着树影,木板路旁的铁链护栏泛着水光。我停下站在原地,听着雨滴落在树叶上的沙沙声,忽然觉得,这雨像是在洗去尘埃,也是在轻轻抚慰那些深埋于山林中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原地,心中却异常清晰——这一日,我们走过龙江大桥的壮丽,也走进松山深处的寂静。一边是现代中国的力量与速度,一边是民族记忆的沉重与深沉。桥连起了地理的距离,而纪念馆,连起了时间的断裂。腾冲的秋,不只是山河如画,更是历史在风中低语,提醒我们: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何出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