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如古县(7)文脉光焰(上)

杨晓洪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四章:文脉光焰</span></p> <p class="ql-block">公元1060年某一天,因为连日的倾盆大雨,相如县舟口镇脚下的嘉陵江江水猛涨。</p><p class="ql-block">就在此时,一艘从合川逆流而上的木船行至此处。大浪一个接一个扑向木船,好在船夫架船技术过硬,眼看即将倾覆的木船,在当地人的帮助下,有惊无险地停靠在舟口码头。</p><p class="ql-block">一位面容如玉、脸庞圆润且气质非凡的儒生走下船来,随众人走进水井湾一处地方歇息。 </p><p class="ql-block">这位儒生,就是大名鼎鼎的宋代理学家周敦颐。</p><p class="ql-block">在当地学子们的恳留下,周敦颐在舟口停留了两日,并且在他的歇脚处开筵讲学,在相如古县的文化史上留下了意义深远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span></p><p class="ql-block">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原名敦实,字茂叔,因避宋英宗名讳而改名为敦颐,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中国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理学家,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p><p class="ql-block">1060年,周敦颐刚刚43岁,时任合州判官。他这次途径舟口,目的市赴阆州娶亲。</p><p class="ql-block">周敦颐在20岁时,娶妻陆氏。1057年,周敦颐任合州判官期间,长子周寿出生,但第二年妻子陆氏病逝。时任夔州观察推官的阆州人蒲宗孟与他交往密切,在和周敦颐交谈中应该得知了他的家庭情况。</p><p class="ql-block">据蒲宗孟后来所写《周敦颐墓碣铭》记载:1059年,蒲宗孟经蜀江水路来到合州,拜访了周敦颐,两人一见如故,畅聊了三天三夜。聊了什么内容没有记载,但蒲宗孟离开时称赞周敦颐“世有斯人欤!真吾妹之敌也”。</p><p class="ql-block">蒲宗孟在离开合州时,向周敦颐许诺要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他,并请周敦颐于第二年夏天去阆州迎亲。</p><p class="ql-block">1060年夏天,周敦颐从合州出发,经嘉陵江北上阆州迎亲。却不料在相如县境内舟口镇碰到雨洪天气,只得弃船登岸,以待洪水过后再行。</p><p class="ql-block">周敦颐热衷讲学,几乎每到一地都有讲学活动。所到之处不仅“学者甚众”,甚至有职权高于周敦颐的上级也常屈尊求教。相如县的学子听说周敦颐莅临本县,且正在舟口驻留,纷纷闻讯赶来,希望周敦颐多停留些日子,为大家讲学。盛情难却的周敦颐由此在蓬安留下了深深的足迹。</p><p class="ql-block">两日之后,周敦颐再次踏上迎亲之旅,到阆州带着蒲宗孟的妹妹回了合州。</p><p class="ql-block">周敦颐在蓬安讲学对蓬安学士影响深远,在他讲学之后,每年都有数十批蓬安学士前往合州向周敦颐请教学识。</p><p class="ql-block">由于周敦颐到蓬安讲学的缘由,舟口名称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舟口”变为“州口”,又从“州口”演变为今天的“周子古镇”。其中“周子”即“周敦颐”。</p><p class="ql-block">据《蓬安县志》记载,周子古镇因水通重、合,北达剑、阆,为商贾会贸之所,故原为“舟口”。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此始设周口镇,光绪二十年(1894年)更名为“州口”,1913年设周口乡,1933年10月设周口区、周子镇。如今的周子古镇完整保存了财神楼、古码头、濂溪祠、爱莲池等景点。</p><p class="ql-block">现在的蓬安县周子古镇,在古镇龙角山南麓水井湾的下河街,有一拐弯小巷,尽头可见刻有“爱莲池”的大石,大石旁是碧水荷塘,荷塘上建有一座别致的水榭廊桥,弯弯折折通向濂溪祠,这里就是周敦颐当年讲学之处。</p><p class="ql-block">濂溪祠是一座穿斗结构瓦房构成的小院,保留着清代的建筑风格,坐落在青翠树林间。步入小院,两侧各置石砌水池,壁上浮雕有莲花、书简。濂溪祠前殿朔塑有周敦颐的讲学坐像,后厢房陈列着周敦颐所著的书籍,以及后人为纪念他所题写的字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span></p><p class="ql-block">周敦颐在相如县短短两天的驻留讲学,成为相如古县继司马相如之后蓬安文化历史天空中最闪亮的一道光。</p><p class="ql-block">其实,从公元507年相如古县置县之后,一批又一批文化名人就先后踏访古老的蓬安大地,蓬安的历史文脉,也因为他们的到来而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据《蓬安县志》记载,大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刑部尚书颜真卿被贬为蓬州长史,治理了蓬州两年时间,于公元762年离开蓬州,一路升迁,直到晋爵为鲁郡开国公、上柱国二品勋阶,人称“颜鲁公”。</p><p class="ql-block">当时蓬州的州治,位于今天的蓬安县茶亭乡蓬池坝。有一天,颜真卿政务稍闲,与众人在蓬池坝周围游玩,忽然被一尊形状奇特的钟乳石吸引了目光。这块石头呈米黄色,大约四五尺高,看起来就像一个端端正正站立的人。颜真卿一下子爱上了这块石头,就花钱将其买回来安置在州府之中,时常站立在它面前,感悟做人之道。</p><p class="ql-block">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奸相卢杞趁机借李希烈之手陷害颜真卿,建议皇帝派颜真卿前往劝谕。颜真卿毅然前往,被李希烈缢杀,终年75岁。颜鲁公为国身死的噩耗传到蓬州,蓬州士民悲痛欲绝。从此,蓬州百姓就尊称颜真卿留下的这尊石头为“鲁公石”。</p><p class="ql-block">颜真卿离开蓬州后,鲁公石留在了州府之中。元朝期间,蓬州州府、相如县治合署办公,这块石头便从蓬池坝移运至今天的蓬安县锦屏镇(相如故城)。新中国成立之后,蓬安县治从锦屏镇迁至嘉陵江对岸的周口镇,20世纪80年代初,鲁公石被移放至蓬安县文化馆(今磨子东街社区)大院内,成为一代又一代蓬安人瞻仰的文化偶像。</p><p class="ql-block">颜真卿之后,唐朝大诗人元稹也曾踏访过相如古县,并在品尝当地的“芳溪美酒”后,写下了一首《感梦》之诗: </p><p class="ql-block">十月初二日,</p><p class="ql-block">我行蓬州西,</p><p class="ql-block">三十里有馆,</p><p class="ql-block">其馆名芳溪。</p><p class="ql-block">据《蓬州志》记载,当时元稹曾顺嘉陵江而下前往成都,路过相如县芳溪,下船留宿品尝芳溪美酒,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感梦》。</p><p class="ql-block">芳溪,即今天的蓬安县金溪镇。元稹当时饮酒的芳溪,后来一度时期曾更名为“斜溪”,“芳溪美酒”,在老百姓中更多的被称呼为“斜溪白酒”;新中国成立后,“斜溪”更名为“金溪”,“斜溪白酒”也变成今天蓬安人所说的“金溪白酒”。</p><p class="ql-block">元稹一生特别喜爱饮酒。相比颜真卿、周敦颐等,元稹给蓬安的,似乎只有这首赞美金溪白酒的诗。这也算是留个蓬安特别的文化印记吧?</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颜真卿、元稹、周敦颐等唐宋文化大家给蓬安留下了实实在在的文化印记,那么,关于苏东坡曾到过蓬安的故事,就相近于民间传说。</p><p class="ql-block">在今天的蓬安县最南端有一个银汉镇,与广安市接壤,距蓬安县城约40公里,历史上曾是巴国银汉县尉府所在地。银汉镇境内有座名闻遐迩的古寺,据蓬安县志记载,宋代大文豪苏轼早年曾寄寓于此。为纪念苏轼,人们便将银汉镇的这座古寺命名为“来苏寺”,古寺所在的山为“来苏寨”。</p><p class="ql-block">顺庆区地方志办公室编写的《顺庆掌故》一书,有这样的记录:据明清以来的南充地方志记载,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与黄庭坚曾一同在果州住过数月,但并没有留下更具体的记载,更无他们到过蓬安来苏寨的记载。</p><p class="ql-block">从2014年起,四川古城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蒋晓春对来苏寨进行了多次调查。他们发现了包括摩崖碑刻在内的不少文化遗存,找不到苏轼与来苏寨的任何相关文化遗存。而且,从宋代历史文献和数百年有关苏轼的研究成果来看,苏东坡似乎没有到过这一区域。因为苏东坡一生留下的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200多篇散文,无一件作品是创作于这一区域,甚至鲜有以这一区域人事为题材的。</p><p class="ql-block">也许,苏东坡真的到过蓬安。</p><p class="ql-block">也许,苏东坡从未到过蓬安。</p><p class="ql-block">但关于苏东坡与蓬安的传说,一直流传于相如古县,流传于新时代的新蓬安。</p>